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挫折是人通向目标的路上遇到自感无法可恶的阻碍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性心理状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淡化或消除心理挫折,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化解挫折心理,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首先要肯定认识分析,挫折是难免的。任何人在经历心理挫折时,都难免要出现焦虑、愤懑之类的挫折感,但在行为表现上却不相同,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失常的、有控制的、并逐渐摆脱挫折情况为目标的理智性行为,另一种为失常的、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行为。盲目性和冲动性是情绪性行为的两个特点,大多数学生受传统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家庭父母养育之恩的牵挂,遭受挫折时仍不失理智。但是如果这种心理挫折不能通过某种心理方式得以淡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挫折感,一旦受外界条件的刺激,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转化为失常失控的盲目性。遭受挫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怀,如果出现情绪行为则更应善于对待。
其次,把握了解挫折表现形式。学生心理受挫折时,从情绪行为上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攻击。学生在受到挫折时,难免生气愤怒,如果失控往往在行动上表现为攻击。特别是在受挫目标的期望值越高,则攻击行为会更加激烈,这是就会出现直接攻击。在受挫时,还可能出现转向攻击,即攻击的对象则是“无关的”、“替罪羊”、“出气筒”,有时也包括受挫学生本人(即自虐)。转向攻击在旁观者看来是毫无道理荒唐滑稽的,当事人事后冷静下来会意识到不对而后悔不已,但在当时本人往往不认识。学生心理受挫折时还会出现:退行,这是指在遭受挫折时会发生与其年龄不符的幼稚的情绪行为。有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像小孩一样哭闹或暴怒,而令其他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受挫后会发生消极悲观、孤僻、离群、沉默寡言、盲目服从、唯唯诺诺等行为表现,认为自己得不到赏识失去自信,往往会沉沦失去奋斗的毅力。这样长期下去会出现神经质,造成学生学习上丧失自己的个性,丧失创造力。还有些学生在受挫后,发生顽固地坚持某种不合理的意见或态度,盲目的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不能合理的做出判断,他们往往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劝解,或表面顺从而背后在行动和心里上仍采取固执己见。另外不安和冷漠也是学生常见的挫折性情绪反应。“不安”,即遭到心理挫折时出现的焦虑困惑、情绪不稳定及生理上出现的头昏、冷汗、心悸、脸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冷漠”,即遭到挫折后出现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呆若木鸡、失去喜怒忧惧等表情的反应。
再次,重视分析造成挫折的因素。学生心理受挫的因素多方面的,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客观因素有:学生一般都把自己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师对自己的褒贬态度作为自身成长好坏的重要标志;学校管理者的作風和方式方法,各项规章的制约及惩罚而忽视对学生的恰当尊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学校及班级内部不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下左右没有建立通畅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年龄因素,由于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他们对事物好奇勇于探索,但具有盲目性和局限性,个人经历的事少,对事物的好坏缺乏正确的判断,等等。主观因素有:学生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身材矮小、色盲、口吃等)与健康状况对学生实现目标成功与否的限制;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的限制。这些身心限制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挫折,在挫折来临时,如果认为无所谓时就不会有挫折感,当认为挫折严重时自然会有挫折感,人生的目标越远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对挫折的忍受力越弱,挫折感越容易产生,感受越深。
最后,关键上掌握心理受挫转化技巧。消除学生的心理挫折,净化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改变。对于处于心理挫折期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谅解。学生受挫折时教师本身的豁达大度、富于爱心、同情心而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必然会产生“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效果,危难之时见滴水之恩,必然会带来涌泉相报,学生的心理挫折就会消除。
2.心理宣泄。教师要善于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受挫的学生能抒发他的情绪而不被压抑。情绪在释放的时候,教师可以冷静的自控,倾听学生的诉说,或避其风头让其发泄,事过之后再做礼遇,切不可火上浇油。还可以采用谈心、征求意见簿、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让学生把心中的积怨诉说出来,化解心理挫折。
3.意志力培养。学生心理受挫折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否产生挫折感,产生何种程度的挫折感,与受挫学生本人的主观状况及承受力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消除心理挫折,从根本上讲就要提高自身意志力。有了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了顽强坚定的意志,有了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就可以避免或者消除心理挫折。
4.挫折源控制。为了防止学生心理挫折的严重的不良后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观察现象看清本质,及时发现挫折根源,及时将问题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和谐学习环境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健康成长。
首先要肯定认识分析,挫折是难免的。任何人在经历心理挫折时,都难免要出现焦虑、愤懑之类的挫折感,但在行为表现上却不相同,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失常的、有控制的、并逐渐摆脱挫折情况为目标的理智性行为,另一种为失常的、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情绪行为。盲目性和冲动性是情绪性行为的两个特点,大多数学生受传统道德教育、法律约束、家庭父母养育之恩的牵挂,遭受挫折时仍不失理智。但是如果这种心理挫折不能通过某种心理方式得以淡化,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挫折感,一旦受外界条件的刺激,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转化为失常失控的盲目性。遭受挫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怀,如果出现情绪行为则更应善于对待。
其次,把握了解挫折表现形式。学生心理受挫折时,从情绪行为上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攻击。学生在受到挫折时,难免生气愤怒,如果失控往往在行动上表现为攻击。特别是在受挫目标的期望值越高,则攻击行为会更加激烈,这是就会出现直接攻击。在受挫时,还可能出现转向攻击,即攻击的对象则是“无关的”、“替罪羊”、“出气筒”,有时也包括受挫学生本人(即自虐)。转向攻击在旁观者看来是毫无道理荒唐滑稽的,当事人事后冷静下来会意识到不对而后悔不已,但在当时本人往往不认识。学生心理受挫折时还会出现:退行,这是指在遭受挫折时会发生与其年龄不符的幼稚的情绪行为。有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像小孩一样哭闹或暴怒,而令其他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受挫后会发生消极悲观、孤僻、离群、沉默寡言、盲目服从、唯唯诺诺等行为表现,认为自己得不到赏识失去自信,往往会沉沦失去奋斗的毅力。这样长期下去会出现神经质,造成学生学习上丧失自己的个性,丧失创造力。还有些学生在受挫后,发生顽固地坚持某种不合理的意见或态度,盲目的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不能合理的做出判断,他们往往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劝解,或表面顺从而背后在行动和心里上仍采取固执己见。另外不安和冷漠也是学生常见的挫折性情绪反应。“不安”,即遭到心理挫折时出现的焦虑困惑、情绪不稳定及生理上出现的头昏、冷汗、心悸、脸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冷漠”,即遭到挫折后出现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呆若木鸡、失去喜怒忧惧等表情的反应。
再次,重视分析造成挫折的因素。学生心理受挫的因素多方面的,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客观因素有:学生一般都把自己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师对自己的褒贬态度作为自身成长好坏的重要标志;学校管理者的作風和方式方法,各项规章的制约及惩罚而忽视对学生的恰当尊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学校及班级内部不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下左右没有建立通畅的有效的沟通方式;年龄因素,由于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他们对事物好奇勇于探索,但具有盲目性和局限性,个人经历的事少,对事物的好坏缺乏正确的判断,等等。主观因素有:学生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身材矮小、色盲、口吃等)与健康状况对学生实现目标成功与否的限制;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的限制。这些身心限制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挫折,在挫折来临时,如果认为无所谓时就不会有挫折感,当认为挫折严重时自然会有挫折感,人生的目标越远大,越容易产生挫折感。对挫折的忍受力越弱,挫折感越容易产生,感受越深。
最后,关键上掌握心理受挫转化技巧。消除学生的心理挫折,净化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改变。对于处于心理挫折期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谅解。学生受挫折时教师本身的豁达大度、富于爱心、同情心而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必然会产生“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效果,危难之时见滴水之恩,必然会带来涌泉相报,学生的心理挫折就会消除。
2.心理宣泄。教师要善于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受挫的学生能抒发他的情绪而不被压抑。情绪在释放的时候,教师可以冷静的自控,倾听学生的诉说,或避其风头让其发泄,事过之后再做礼遇,切不可火上浇油。还可以采用谈心、征求意见簿、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让学生把心中的积怨诉说出来,化解心理挫折。
3.意志力培养。学生心理受挫折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否产生挫折感,产生何种程度的挫折感,与受挫学生本人的主观状况及承受力有重要的关系,因此,要消除心理挫折,从根本上讲就要提高自身意志力。有了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了顽强坚定的意志,有了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就可以避免或者消除心理挫折。
4.挫折源控制。为了防止学生心理挫折的严重的不良后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观察现象看清本质,及时发现挫折根源,及时将问题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和谐学习环境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