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难”一直成为困扰着无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问题。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针对这些困境和现状,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想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本文努力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理障碍,存在原因,方法对策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指导学生能把自已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是学生在听、说、读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居住在城市的小学生写出的文章有城市生活的缤纷五彩,生活在乡村的小学生写出的文章洋溢着迷人的田原风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与影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也很复杂。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生作文教学工作,发现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低,甚至存在“低年级无作文,中年级乱作文,高年级抄作文”的现象。我们对我校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的学生共90人。调查的结果显示:喜欢作文的学生仅占25%,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占75%,这其中有65%的学生认为作文难,没什么可写的,8%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教给写作的方法,2%的学生认为老师给的作文分数低,打消了积极性。在读课外书方面仅有15%的学生坚持每天1小时以上的阅读习惯。30%的学生一周阅读3小时以下。28%的学生偶尔阅读。37%的学生基本不阅读。由于我长期要求学生写日记,所以我班基本上是学生每天都写日记,但是真正学生愿意写并自觉写的占15%,有85%的学生都不愿意写,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而语文教师则害怕改作文。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习作的概念性认识。
很多学生到小学高年级了都不知道作文是什么。你问他们,他们一脸茫然。再看他们的作文,要么两、三行,三五句;要么是用然后、后来连接起来的流水账。到底写的是什么?他说:不知道。
1.2内容空洞,记叙简单,没有真情实感:在批改学生作文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具体,只罗列一些现象。比如写一件事,没有把事情的发展、高潮写具体,忽略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很难生动感人。
1.3生搬硬套,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做人的起码道德。在一次全镇性的作文比赛中,我们发现有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同写一次课外活动,全班三十多人都写拔河比赛,题材、文笔雷同。更甚者,连抄袭人家范文也不知改头换面,人家写其母亲病故了,他也照抄不误,殊不知这样缺乏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1.4语言呆板,方言壮话横行,说话无层次,表达能力差。从以往的期考评卷中,笔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作文篇幅短小,开头中间结尾只不过几行字,内容不具体,语气不通顺,字迹又不工整,文不成篇,阅后不知所说何事。
2.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原因
2.1教师本身的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不重视写作教学。我们知道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对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农村小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在上作文课时,教师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另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强迫学生去完成。
2.2学生本身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孩子说的是壮话方言,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农村小学生作文要比城里的孩子更难一些。农村孩子眼界的狭窄,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农村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农村的孩子作文大致要经过这样三个环节:壮话→翻译→普通话→书面语言。比城里的孩子多了“翻译”这个环节,且农村的孩子不善讲普通话,造成语言表达能力低,同时也造成农村小学生作文意识薄弱,一到作文课就紧张,就有压抑感等种种作文“综合症”。
2.3教学导向本身的问题:作文起步晚。大多数教师都误认为,小学是到三年级才有作文训练。殊不知说话,说完整话,从说一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过渡到说一段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过渡到写一段话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生字时没有设计一些字词让学生口头说话或书面写话,因而就造成了作文能力低下。
2.4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3.学生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
3.1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你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第一次洗碗,总是会有一个或几个碗被打破;放牛,总是牛偷吃禾苗;秋天采野果,夏天下河钓鱼、摸鱼,等等。所写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妹妹接着写。在三年级了到六年级还在继续写,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3.2老师意识不强。目前,不少教师习作意识不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重阅读轻写作。重视阅读,轻视写作,将二者割离开来,这是普遍现象。②指导极不到位。每学期书中规定的为数很少的几篇习作也不能吃透精神,认真对待,更不用说其他小练笔。③批改穷于应付。翻翻学生的作文本,很少有眉批和总批,精批更少,且舍不得给高分,如此批改,又怎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3.3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的思想,训练量不足。小学指导作文一般规定每学期为8次,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才写上几十次,加上农村教师或多或少地做些农活、生意,为了生活疲于奔命顾不了。学生没有习作兴趣,一提到“作文”头脑就“空白一片”相互敷衍塞责,真正得到训练的次数就更少了。恶性循环随之产生:平时学生少训练——作文能力差——教师指导起来困难重重——训练次数也就少了。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指导。
以上是当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这些困惑面前,我们深感忧虑,但我们不必悲观,我们同样有理由对未来作文教学充满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的猜想和设计。
4.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出路和对策
4.1提升教师水平,掌握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要扭转这些不良现象,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从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角度认识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作文正是体现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终极。广大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新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水平。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敢于突破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因为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习作的大舞台,乡村的山山水水、绿树红花、飞禽走兽,村舍田园风光,人情风俗……处处蕴藏着趣味、知识和奥秘,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亲自接触的人,点点滴滴积累下来,记在观察日记本上,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解决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4.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捕捉事物的特征。
4.2.1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所以,老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2.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寻找写作灵感。
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小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寻找写作灵感。
(1)观察农村景色。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中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拈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小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采柑桔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4)观察农村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5)写观察日记。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4.3指导习作方法,让学生会写。
在语文课上和阅读一些材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一些作文常识。虽然多读多写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基本的作文常识,还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增强文章的新颖程度。因此,要逐渐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作文常识。如,常用的叙事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记事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表现一个人物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等等。把这些基本的作文常识指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4.3.1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小学生接触的想象作文一般有三种: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4.3.2进行开放式作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4.3.3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乡村小学生的特点、兴趣,选择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从低年级起,就重视作文教学,从小养成阅读正确、流利、没有语病的好习惯。加强平时说话、写话的训练,多听一些少儿节目和配乐朗诵的录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交往中,语言要规范。要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读懂文章,把握摄取文字信息的规律。
此外,还可以结合习作的需要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在亲自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学习准确用词,把意思表达完整,把过程写具体,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同学之间互评互改,共同进步,展示欣赏佳作,推荐投稿,让学生共同享受写作的快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大的激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乐于写作。
总之,农村教师要长期坚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习作素材的积累,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抛弃畏难情绪,乐于写作,变老师要我写为我要写,功到自然成,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改萍,李守森主编.《教育教学文论汇篇》,(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28页.
[2]〖JP4〗王庆国.《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第474页.
[3]曹欣欣,文海山.《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第479页.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理障碍,存在原因,方法对策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指导学生能把自已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是学生在听、说、读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居住在城市的小学生写出的文章有城市生活的缤纷五彩,生活在乡村的小学生写出的文章洋溢着迷人的田原风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与影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也很复杂。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生作文教学工作,发现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低,甚至存在“低年级无作文,中年级乱作文,高年级抄作文”的现象。我们对我校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的学生共90人。调查的结果显示:喜欢作文的学生仅占25%,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占75%,这其中有65%的学生认为作文难,没什么可写的,8%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教给写作的方法,2%的学生认为老师给的作文分数低,打消了积极性。在读课外书方面仅有15%的学生坚持每天1小时以上的阅读习惯。30%的学生一周阅读3小时以下。28%的学生偶尔阅读。37%的学生基本不阅读。由于我长期要求学生写日记,所以我班基本上是学生每天都写日记,但是真正学生愿意写并自觉写的占15%,有85%的学生都不愿意写,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而语文教师则害怕改作文。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习作的概念性认识。
很多学生到小学高年级了都不知道作文是什么。你问他们,他们一脸茫然。再看他们的作文,要么两、三行,三五句;要么是用然后、后来连接起来的流水账。到底写的是什么?他说:不知道。
1.2内容空洞,记叙简单,没有真情实感:在批改学生作文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具体,只罗列一些现象。比如写一件事,没有把事情的发展、高潮写具体,忽略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很难生动感人。
1.3生搬硬套,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做人的起码道德。在一次全镇性的作文比赛中,我们发现有一个班三十多个学生同写一次课外活动,全班三十多人都写拔河比赛,题材、文笔雷同。更甚者,连抄袭人家范文也不知改头换面,人家写其母亲病故了,他也照抄不误,殊不知这样缺乏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1.4语言呆板,方言壮话横行,说话无层次,表达能力差。从以往的期考评卷中,笔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作文篇幅短小,开头中间结尾只不过几行字,内容不具体,语气不通顺,字迹又不工整,文不成篇,阅后不知所说何事。
2.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的原因
2.1教师本身的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不重视写作教学。我们知道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对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农村小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在上作文课时,教师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了纯写作课。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本有的一点作文兴趣,被这一大套高标准的写作艺术弄蒙了,灰了心,以后见了作文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不可能很优秀。另外,很多语文教师把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强迫学生去完成。
2.2学生本身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孩子说的是壮话方言,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农村小学生作文要比城里的孩子更难一些。农村孩子眼界的狭窄,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农村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农村的孩子作文大致要经过这样三个环节:壮话→翻译→普通话→书面语言。比城里的孩子多了“翻译”这个环节,且农村的孩子不善讲普通话,造成语言表达能力低,同时也造成农村小学生作文意识薄弱,一到作文课就紧张,就有压抑感等种种作文“综合症”。
2.3教学导向本身的问题:作文起步晚。大多数教师都误认为,小学是到三年级才有作文训练。殊不知说话,说完整话,从说一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过渡到说一段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过渡到写一段话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生字时没有设计一些字词让学生口头说话或书面写话,因而就造成了作文能力低下。
2.4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3.学生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
3.1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你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第一次洗碗,总是会有一个或几个碗被打破;放牛,总是牛偷吃禾苗;秋天采野果,夏天下河钓鱼、摸鱼,等等。所写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妹妹接着写。在三年级了到六年级还在继续写,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3.2老师意识不强。目前,不少教师习作意识不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重阅读轻写作。重视阅读,轻视写作,将二者割离开来,这是普遍现象。②指导极不到位。每学期书中规定的为数很少的几篇习作也不能吃透精神,认真对待,更不用说其他小练笔。③批改穷于应付。翻翻学生的作文本,很少有眉批和总批,精批更少,且舍不得给高分,如此批改,又怎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3.3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的思想,训练量不足。小学指导作文一般规定每学期为8次,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才写上几十次,加上农村教师或多或少地做些农活、生意,为了生活疲于奔命顾不了。学生没有习作兴趣,一提到“作文”头脑就“空白一片”相互敷衍塞责,真正得到训练的次数就更少了。恶性循环随之产生:平时学生少训练——作文能力差——教师指导起来困难重重——训练次数也就少了。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指导。
以上是当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这些困惑面前,我们深感忧虑,但我们不必悲观,我们同样有理由对未来作文教学充满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的猜想和设计。
4.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出路和对策
4.1提升教师水平,掌握习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要扭转这些不良现象,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从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角度认识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作文正是体现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终极。广大教师要在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新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水平。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敢于突破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因为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习作的大舞台,乡村的山山水水、绿树红花、飞禽走兽,村舍田园风光,人情风俗……处处蕴藏着趣味、知识和奥秘,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亲自接触的人,点点滴滴积累下来,记在观察日记本上,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解决学生习作时“无米之炊”的难题。
4.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捕捉事物的特征。
4.2.1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因素。在写作指导中,不少教师的指导模式略显古板,不够灵活,不利于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心理发展造成他们缺乏写作的兴趣。另外,批改和讲评、挑剔学生的文章,使他们感到作文高不可攀,把写作视为畏途。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的写作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所以,老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2.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寻找写作灵感。
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小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寻找写作灵感。
(1)观察农村景色。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中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拈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小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割稻、采茶或摘采柑桔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4)观察农村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5)写观察日记。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4.3指导习作方法,让学生会写。
在语文课上和阅读一些材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一些作文常识。虽然多读多写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但是基本的作文常识,还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增强文章的新颖程度。因此,要逐渐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作文常识。如,常用的叙事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记事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表现一个人物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等等。把这些基本的作文常识指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4.3.1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小学生接触的想象作文一般有三种: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4.3.2进行开放式作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4.3.3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乡村小学生的特点、兴趣,选择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从低年级起,就重视作文教学,从小养成阅读正确、流利、没有语病的好习惯。加强平时说话、写话的训练,多听一些少儿节目和配乐朗诵的录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交往中,语言要规范。要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读懂文章,把握摄取文字信息的规律。
此外,还可以结合习作的需要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在亲自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学习准确用词,把意思表达完整,把过程写具体,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同学之间互评互改,共同进步,展示欣赏佳作,推荐投稿,让学生共同享受写作的快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大的激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乐于写作。
总之,农村教师要长期坚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习作素材的积累,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抛弃畏难情绪,乐于写作,变老师要我写为我要写,功到自然成,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改萍,李守森主编.《教育教学文论汇篇》,(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28页.
[2]〖JP4〗王庆国.《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第474页.
[3]曹欣欣,文海山.《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第4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