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高中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一定对他们正确引导,激发他们乐于学习的激情,特别是语文学习,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充分利用网络,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利用新的内容引起他们兴趣,进而提升语文素养。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三、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国家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学习语文;语文素养;想象力
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网略中有很多内容非常实用,如“成语词典”、“诗词赏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比如:我们要找古人古迹一类体裁的诗,就可以输入“古人古迹诗词赏析”查找即可。里面就会有很多古诗词供你欣赏、选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只要付出努力,一定会受益非浅,给我们终生带来益处。我还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如“创新作文网”(http:// www.cxzw.com)。高中作文网((http:// www.gzzw.com)这些网站中有范文,有评改、有理论,也有交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就会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拥有精彩的世界
想象力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波德莱尔曾经说:“没有想像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马克思也说:“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因为想象,人类才能够摆脱常规思维的约束,打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是人极其重要的素养。
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普通心理学这样下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材料)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上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再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培养想象力就是改造加工原有材料的能力,而想象力也是语文必须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从这句经典格言中可以看出要积累材料,在现在这样一个各方面信息大开放时代,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选取大量经典文章,增加阅读量。比如描写秋景的名言,如悲秋的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喜秋的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等等。再联系故都的秋,让学生比较文人笔下的秋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秋有一个丰富的认识,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头脑材料的积累是基础,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没有对材料的加工改造能力,即使材料再丰富,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老师是学生的领航者,想象力丰富的老师,往往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氛围。学生耳濡目染之下就会养成想象的习惯。在讲课时,老师应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通过语言看到生活,把文章内容通过语言艺术再现出来,如《咏怀古迹(其三)》,通过朔漠青冢,黄昏三个意象绘成一幅图景,秋日的黄昏,瑟瑟的秋风吹拂着漫无边际的落落大漠,天地间混纯一片,而在天边脚底,一座青色的坟墓与昏落的落日遥相对立,一只暮鸦停落其旁,坟上杂乱的荒草在风中独自飘摇。就这样荒凉、孤独的意境一下尽显,从而引发学生想象诗中的情景,实现诗画的结合。
3.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语文教学应重视其人文性,抽掉人文性,只在词语和句子上兜圈子,语文学习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的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否则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文学科高考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这种作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是一个进步。但是标准化考试可以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应试教育下,我们作文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本来应该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把自已的真实思想,准确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语文老师才算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册,马克思
[2] 《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
收稿日期:2013-10-29
【关键词】学习语文;语文素养;想象力
1.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网略中有很多内容非常实用,如“成语词典”、“诗词赏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比如:我们要找古人古迹一类体裁的诗,就可以输入“古人古迹诗词赏析”查找即可。里面就会有很多古诗词供你欣赏、选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只要付出努力,一定会受益非浅,给我们终生带来益处。我还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如“创新作文网”(http:// www.cxzw.com)。高中作文网((http:// www.gzzw.com)这些网站中有范文,有评改、有理论,也有交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就会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拥有精彩的世界
想象力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波德莱尔曾经说:“没有想像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马克思也说:“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因为想象,人类才能够摆脱常规思维的约束,打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是人极其重要的素养。
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普通心理学这样下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材料)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智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上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再造想象,它要求人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地独立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培养想象力就是改造加工原有材料的能力,而想象力也是语文必须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从这句经典格言中可以看出要积累材料,在现在这样一个各方面信息大开放时代,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选取大量经典文章,增加阅读量。比如描写秋景的名言,如悲秋的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喜秋的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等等。再联系故都的秋,让学生比较文人笔下的秋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秋有一个丰富的认识,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头脑材料的积累是基础,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没有对材料的加工改造能力,即使材料再丰富,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因此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老师是学生的领航者,想象力丰富的老师,往往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氛围。学生耳濡目染之下就会养成想象的习惯。在讲课时,老师应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通过语言看到生活,把文章内容通过语言艺术再现出来,如《咏怀古迹(其三)》,通过朔漠青冢,黄昏三个意象绘成一幅图景,秋日的黄昏,瑟瑟的秋风吹拂着漫无边际的落落大漠,天地间混纯一片,而在天边脚底,一座青色的坟墓与昏落的落日遥相对立,一只暮鸦停落其旁,坟上杂乱的荒草在风中独自飘摇。就这样荒凉、孤独的意境一下尽显,从而引发学生想象诗中的情景,实现诗画的结合。
3.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语文教学应重视其人文性,抽掉人文性,只在词语和句子上兜圈子,语文学习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的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那么,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否则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语文学科高考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查,这种作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是一个进步。但是标准化考试可以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应试教育下,我们作文教学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本来应该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把自已的真实思想,准确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语文老师才算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二册,马克思
[2] 《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
收稿日期: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