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途径不止一个,但公开课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大,专业化成长最快的,这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证明了的。公开课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给教师创造了一种学习、交流平台,可以极大提高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师迅速的成长,因此公开课是给予教师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契机。
【关键词】以人为本;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研方式都进行了全面改革,而公开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只有对公开课有着正确的理解和领会,才不至于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迷失方向,才能少走弯路,从而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中坚力量。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创新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披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外衣的公开课有时甚至比传统的教学课,更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公开课“公开”的多是精心包装、华而不实的阳光面,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教学展示中被遮蔽起来、隐藏起来了。课堂中充斥着“假问题”“假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教师过于注重自我的展示,“作秀”的成分较多。其根源在于教师扭曲了“公开”的意义,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健全人格入手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公开课应是有效的教学,是为完成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只注重形式的教学是低效的,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会抑制学生的发展,扭曲学生的人格。
教师就应该是“教”师,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的作用和地位。一堂公开课《天上的街市》中,教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了课文,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这堂课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点,并对学生朗读给予适时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语言及特点,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魅力,给学生及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堂课强化了语言的训练,授课教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在讲第3节诗时,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改用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用意,水到渠成地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纵观本堂课,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剖析文本,以生为本,没有“花拳绣腿”,而以扎实的基本功素养,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赢得了好评。可以说这位教师在本堂课中真正在教学生学习,很好的扮演了组织者、领路人的角色。
公开课是为学生准备的,是让学生“享受”的,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上应该具有轻松学习氛围,学生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文本进行互动,学生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中,教师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湖春行》一诗描绘的西湖初春优美景色时,提出“你从哪里体会出了这是初春景色”这一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 ,相互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有学生回答:“‘早’和‘新’二字表明‘莺’和‘燕’刚刚来的西湖,这是初春的特点。”
有的说:“‘谁家’‘几处’用词恰当,而没有用‘家家’‘处处’,可见来的莺和燕的数量不多,是早春景象。”
还有的回答:“‘初平’二字体现了冬天刚刚过去,冰雪融化,湖水上涨,远远望去,湖水与白云相接。”
还有:“‘浅草’‘渐欲’写出初春小草萌发,野花渐渐开放的美景。”
……
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自圆其说。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深入到了文本之中,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来学习,充分的展示自我,并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是,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写好后当堂展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锻炼了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培养了想象力,训练了学生写作的能力,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语言表现力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从中选取了较为精彩的几个片段。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飘飞。”
“他的眼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取代这光芒的是迷茫、彷徨。”
“望着瘦骨嶙峋的老马,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哀愁。”
“夕阳下,凄凄的音符是闪光的流水,载着乡愁,飘去,飘去……”
“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远处隐隐传来人家的欢声笑语,多么温馨啊!而我内心的哀愁愈加浓烈。”
……
这堂公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合作及课堂展示中真正在享受学习的过程,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养,锻炼了理解、感受、写作等能力,而教师则是起到了组织者的角色。
公开课对授课教师课堂的掌控要求相对较高,而课前的准备及课后的反思是教师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环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学无止境,只有在不断的学习磨练中,弥补不足,发挥长处,才能使课堂教学日趋完美。在此过程中,应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人”作为位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的地位亦不可忽视,教师引导要到位,组织应有效,切忌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
收稿日期:2013-11-15
【关键词】以人为本;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研方式都进行了全面改革,而公开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只有对公开课有着正确的理解和领会,才不至于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迷失方向,才能少走弯路,从而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中坚力量。
新课改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创新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披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外衣的公开课有时甚至比传统的教学课,更忽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公开课“公开”的多是精心包装、华而不实的阳光面,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教学展示中被遮蔽起来、隐藏起来了。课堂中充斥着“假问题”“假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教师过于注重自我的展示,“作秀”的成分较多。其根源在于教师扭曲了“公开”的意义,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没有真正从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健全人格入手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公开课应是有效的教学,是为完成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只注重形式的教学是低效的,不仅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会抑制学生的发展,扭曲学生的人格。
教师就应该是“教”师,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的作用和地位。一堂公开课《天上的街市》中,教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了课文,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这堂课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点,并对学生朗读给予适时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语言及特点,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魅力,给学生及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堂课强化了语言的训练,授课教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在讲第3节诗时,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改用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用意,水到渠成地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纵观本堂课,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剖析文本,以生为本,没有“花拳绣腿”,而以扎实的基本功素养,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赢得了好评。可以说这位教师在本堂课中真正在教学生学习,很好的扮演了组织者、领路人的角色。
公开课是为学生准备的,是让学生“享受”的,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上应该具有轻松学习氛围,学生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文本进行互动,学生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中,教师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湖春行》一诗描绘的西湖初春优美景色时,提出“你从哪里体会出了这是初春景色”这一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 ,相互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有学生回答:“‘早’和‘新’二字表明‘莺’和‘燕’刚刚来的西湖,这是初春的特点。”
有的说:“‘谁家’‘几处’用词恰当,而没有用‘家家’‘处处’,可见来的莺和燕的数量不多,是早春景象。”
还有的回答:“‘初平’二字体现了冬天刚刚过去,冰雪融化,湖水上涨,远远望去,湖水与白云相接。”
还有:“‘浅草’‘渐欲’写出初春小草萌发,野花渐渐开放的美景。”
……
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自圆其说。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深入到了文本之中,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来学习,充分的展示自我,并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是,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写好后当堂展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锻炼了语言组织运用能力,培养了想象力,训练了学生写作的能力,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语言表现力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从中选取了较为精彩的几个片段。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飘飞。”
“他的眼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取代这光芒的是迷茫、彷徨。”
“望着瘦骨嶙峋的老马,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哀愁。”
“夕阳下,凄凄的音符是闪光的流水,载着乡愁,飘去,飘去……”
“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远处隐隐传来人家的欢声笑语,多么温馨啊!而我内心的哀愁愈加浓烈。”
……
这堂公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合作及课堂展示中真正在享受学习的过程,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养,锻炼了理解、感受、写作等能力,而教师则是起到了组织者的角色。
公开课对授课教师课堂的掌控要求相对较高,而课前的准备及课后的反思是教师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环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学无止境,只有在不断的学习磨练中,弥补不足,发挥长处,才能使课堂教学日趋完美。在此过程中,应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人”作为位教育教学的目标,同时教师的地位亦不可忽视,教师引导要到位,组织应有效,切忌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
收稿日期: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