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1.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2.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2.1 把握词、词组之间的停顿。小学生有唱读的现象,朗读时只注意读准字音、忽略词与词组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会造成读破句、读断句的不良的朗读习惯。教学时,要训练学生按词、词组之间的停顿法正确朗读。具体做法:竖线分隔法。即按词、词组的联系情况用铅笔划出竖线。如《骄傲的孔雀》第一句可以用竖线这样隔开: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只要|看到|谁|长得美丽,他|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此法训练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尤其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每一篇课文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中高年级也应采纳。
2.2 朗读时标点符号的处理。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
3.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4.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4.1 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目前使用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甚至单元练习的相关内容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情境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4.2 配乐朗读。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增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与积极性,唤起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小学语文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3 训练形式多样,激发朗读兴趣。儿童天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朗读是一种视觉、发声器官、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和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朗读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变换花样通过分角色朗读、教师与学生交替读、配乐朗读、朗读比赛、朗读表演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4.4 熏陶·感化学生。范读是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准确的范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它能引起学生的想象,激发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从而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也让他们喜欢上朗读。因此,课前我们教师要充分的做好范读的准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识字量还少,没有什么朗读技巧,几乎是一个一个字的吐出来。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新词和较长的句子很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去,如果要有感情地朗读的话,那就更不要说了。所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由于低年级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跟着·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所以老师的范读,起到了以听助读的作用,在听中把字音读准,培养了学生语感,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常常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就放声地投入到朗读之中,达到了趣已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收稿日期:2013-11-25
1.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2.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2.1 把握词、词组之间的停顿。小学生有唱读的现象,朗读时只注意读准字音、忽略词与词组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会造成读破句、读断句的不良的朗读习惯。教学时,要训练学生按词、词组之间的停顿法正确朗读。具体做法:竖线分隔法。即按词、词组的联系情况用铅笔划出竖线。如《骄傲的孔雀》第一句可以用竖线这样隔开: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只要|看到|谁|长得美丽,他|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此法训练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尤其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每一篇课文都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中高年级也应采纳。
2.2 朗读时标点符号的处理。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
3.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4.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4.1 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目前使用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甚至单元练习的相关内容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情境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4.2 配乐朗读。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增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与积极性,唤起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小学语文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3 训练形式多样,激发朗读兴趣。儿童天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朗读是一种视觉、发声器官、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相结合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和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朗读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变换花样通过分角色朗读、教师与学生交替读、配乐朗读、朗读比赛、朗读表演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4.4 熏陶·感化学生。范读是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准确的范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它能引起学生的想象,激发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中,从而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也让他们喜欢上朗读。因此,课前我们教师要充分的做好范读的准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识字量还少,没有什么朗读技巧,几乎是一个一个字的吐出来。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新词和较长的句子很难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去,如果要有感情地朗读的话,那就更不要说了。所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由于低年级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跟着·学着老师读,他们觉得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所以老师的范读,起到了以听助读的作用,在听中把字音读准,培养了学生语感,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常常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就放声地投入到朗读之中,达到了趣已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
收稿日期: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