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重视。教师需要根据农村地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实现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性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橱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根据农村地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实现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一、名作欣赏,引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救途径,同时也是增强小学阶段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小学阶段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小学生情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小学生的音乐情感。在农村小规模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优质完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即音乐教师不仅自己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将学生的积极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出来,双方紧密配合高质量完成音乐教学任务。音乐艺术形式是多种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通过情感在音乐中的充分倾注,将其全面展现,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加以感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美好音乐的欣赏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更好提高,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如对《阿细跳月》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让每一位小学阶段学生模仿一种乐器,然后戴上相应乐器的装饰,开展演出表演活动,同时老师用电子琴模仿出乐器的发音。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的好动活泼,同时也非常喜欢参与游戲活动,以此来充分激发农村地区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中。再如教学《花儿与少年》时,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感知,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和律动等活动中,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感受,对音乐形成初步的感受。接下来教师采取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音乐
二、情境创设,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境
从心理角度来说,相比于单一的感官参与,人的多种感官参与更能够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并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只用耳朵听,这是因为音乐作品中的形象与语言比较抽象,与小学生感知认识有很大距离。传统形态下的农村学校音乐教学,一般都以弹弹琴、唱唱歌为呈现形式,而融合了多媒体教学的音乐课堂,则体现出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音乐的特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境。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来讲,演唱歌曲是主打形式,而且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地视频范唱效果运用到教学当中,不仅能让孩子体验歌曲,而且能对学生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两只小鸟》一课教学就可以这样导课:首先用多媒体音频播放了小鸟清脆的叫声,同时视频中出现了两只在树枝上欢乐嬉戏的小鸟。教师借机提问:“大家生长在农村,听惯了小鸟的叫声,想知道这两只小鸟在说什么吗?”学生们兴趣大增,大声回答:“想!”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听一首歌这一环节中学生很自然的融进歌曲中。又如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情感教学,彰显音乐课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音乐课堂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载体,音乐课堂教学是进行情感矫正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学融入音乐课堂的重要表现。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小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们无形中会把家庭中缺少的那份关爱转嫁到老师身上。音乐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对音乐表演成绩、音乐表现力、学习音乐的动力等给予更多的肯定和回应,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融洽师生关系,进而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与更多的情感关注,促进学生学习,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自信感、自尊感与满足感。
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旋律富有激情,让他们感到充满活力的节奏,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斗志,去追求的美好生活。童年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快乐单纯、有人爱有人疼的时期,音乐教师应多给听一些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情绪积极、节奏明朗、憧憬美好未来的音乐,关注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彰显音乐课的人文内涵。
四、培养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音乐感知力包括音乐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学生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的,音乐感知力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途径。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能够促进自身音乐审美与想象力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促进学生审美力与想象力的更好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个核心去实施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加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形成强烈浓郁的音乐审美追求,从而促使审美层面立体化、多元化。
如在音乐作品《美丽的草原》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可以转换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其他感官对音乐作品美的感知。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制定优美的教学课件,将优美的音乐作品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促进学生在音乐中美的感受度。
参考文献:
[1]邹珊珊.试论小学音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18(25).
[2]姜宝君.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赵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J].教法研究,2013,(38).
[4]王菲.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分析[J].戏剧之家,2014,(03).
[5]耿宇蓉.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6]李晓岚.情感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2015,(03).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性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橱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根据农村地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实现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一、名作欣赏,引发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救途径,同时也是增强小学阶段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小学阶段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小学生情感、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小学生的音乐情感。在农村小规模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优质完成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即音乐教师不仅自己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将学生的积极学习热情充分挖掘出来,双方紧密配合高质量完成音乐教学任务。音乐艺术形式是多种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通过情感在音乐中的充分倾注,将其全面展现,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加以感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美好音乐的欣赏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更好提高,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如对《阿细跳月》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让每一位小学阶段学生模仿一种乐器,然后戴上相应乐器的装饰,开展演出表演活动,同时老师用电子琴模仿出乐器的发音。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的好动活泼,同时也非常喜欢参与游戲活动,以此来充分激发农村地区小学阶段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中。再如教学《花儿与少年》时,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感知,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和律动等活动中,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感受,对音乐形成初步的感受。接下来教师采取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接触具有民间特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音乐
二、情境创设,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境
从心理角度来说,相比于单一的感官参与,人的多种感官参与更能够增强对事物的认识,并产生深刻的印象。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只用耳朵听,这是因为音乐作品中的形象与语言比较抽象,与小学生感知认识有很大距离。传统形态下的农村学校音乐教学,一般都以弹弹琴、唱唱歌为呈现形式,而融合了多媒体教学的音乐课堂,则体现出清晰、生动、形象地展示音乐的特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境。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来讲,演唱歌曲是主打形式,而且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地视频范唱效果运用到教学当中,不仅能让孩子体验歌曲,而且能对学生学习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两只小鸟》一课教学就可以这样导课:首先用多媒体音频播放了小鸟清脆的叫声,同时视频中出现了两只在树枝上欢乐嬉戏的小鸟。教师借机提问:“大家生长在农村,听惯了小鸟的叫声,想知道这两只小鸟在说什么吗?”学生们兴趣大增,大声回答:“想!”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听一首歌这一环节中学生很自然的融进歌曲中。又如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环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情感教学,彰显音乐课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音乐课堂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载体,音乐课堂教学是进行情感矫正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学融入音乐课堂的重要表现。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小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们无形中会把家庭中缺少的那份关爱转嫁到老师身上。音乐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对音乐表演成绩、音乐表现力、学习音乐的动力等给予更多的肯定和回应,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融洽师生关系,进而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与更多的情感关注,促进学生学习,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自信感、自尊感与满足感。
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旋律富有激情,让他们感到充满活力的节奏,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斗志,去追求的美好生活。童年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快乐单纯、有人爱有人疼的时期,音乐教师应多给听一些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情绪积极、节奏明朗、憧憬美好未来的音乐,关注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彰显音乐课的人文内涵。
四、培养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音乐感知力包括音乐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学生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的,音乐感知力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途径。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能够促进自身音乐审美与想象力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促进学生审美力与想象力的更好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审美教育这个核心去实施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加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形成强烈浓郁的音乐审美追求,从而促使审美层面立体化、多元化。
如在音乐作品《美丽的草原》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为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可以转换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其他感官对音乐作品美的感知。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制定优美的教学课件,将优美的音乐作品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促进学生在音乐中美的感受度。
参考文献:
[1]邹珊珊.试论小学音乐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18(25).
[2]姜宝君.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赵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J].教法研究,2013,(38).
[4]王菲.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分析[J].戏剧之家,2014,(03).
[5]耿宇蓉.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
[6]李晓岚.情感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