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还贷危机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赖数千亿银行贷款支撑的高校扩招,正面临整体性危机
  
  “随着大学规模急剧膨胀,高校负债额正在不断刷新!”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由此发起提案,建议“谨慎尝试将一部分公办大学卖给民间”,以解高校负债之困。
  《财经》记者在“两会”会场发现,高校还贷危机也是各小组会上的重点话题,有关提案、建议达十余份。
  中国高校负债总额到底有多少?目前尚缺乏权威统计。朱永新提供的数据是4500亿元-5000亿元。中国社科院2006年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则显示,2005年前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
  国家审计署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透露,近两年对高校的审计发现,不少高校都因不断扩招而大举借贷,“很多高校贷款都在4亿到8亿元,一些院校更高达10亿元以上。”
  无论如何,巨额国家银行贷款支撑了自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热潮。这波浪潮伴随着2004年前后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陷入反思与调整,并因2007年还贷高峰的集中到来而面临整体性危机。
  时至如今,解决危机已是刻不容缓。
  


  扩招之困
  
  “学校很荒,要做好心理准备。”河南科技大学一名同学在网上这样提醒新生。
  河南科技大学是2002年新建的高校,由原洛阳工学院、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时值全国高校扩招热潮,为容纳新增师生,学校决定在洛阳郊区兴建新校区。
  新校区在2003年末上马,首期贷款3亿元,预计贷款总额12亿元,计划于2008年完工。然而仅一年后,由于续贷无门,这一河南省重点工程就被迫停建。同时,随着扩招的展开,老校区已无力承载近3万学生的规模。2004年10月,其中1万名新生被仓促迁入远未具备条件的新校区。
  这个占地3664亩的新校区仅建成了五分之一,被学生描述为“土丘林立,沙石满地。惟一的活动场所是篮球场……晚上9点后难寻人影”。
  同样的情形,近年也不同程度地发生在全国各地兴建的“大学城”及各类新校区。“成也贷款,败也贷款”,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城”在各地迅速兴起;其他高校也竞相扩建、新建校区,资金来源均出自银行信贷。
  多位受访者均指出,高校贷款的直接原因是扩招,根本原因则是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观点被决策层采纳。“高校扩招由此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曾专门研究高校贷款问题的厦门大学博士林莉告诉《财经》记者。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他的《教育访谈录》中谈到,作出高校扩招的决策出于几种考虑:提高大学入学率,推动素质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满足社会需求,增加教育消费,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迟劳动力就业,缓和就业矛盾。
  1999年6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上最终决定“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并在当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了这一决定。自此,中国高校进入了为期六年的大举扩招期。
  1999年,扩招头一年,全国高校增加招生52万人,“相当于一年兴办了50多所万人大学”。“学生一下子来了好多,不止我们一个学校,好多学校的学生都只能挤在讲台边听课。”全国政协委员、原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正德回忆1999年的情形时说。
  扩招还要继续,各地大建新校区。“钱从哪来?只好贷款。”
  
  银校合作
  
  广东某高校领导告诉《财经》记者,高校扩招早期,由于国家鼓励、地方支持,银行相当主动,贷款非常容易。“2000年我在北京参加一个高校校长的培训班,教育部一位领导到班上发表讲话说,‘你们校长要学会花未来的钱’。”
  教育部领导的这番动员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的高校校长们“思想还很保守,不敢花未来的钱”;以前不允许学校搞赤字预算,后来教育部实际上默许了可以适当利用贷款。
  1999年8月,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向清华大学提供10亿元授信,迈出了银校合作的第一步。不少高校领导都回忆说,自2000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求高校贷款。
  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这为高校贷款提供了政策支持。
  林莉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贷款的主导方是政府、银行还是高校时,有调查对象将问卷中的选项“政府鼓励”改成了“政府强迫”。
  国有商业银行也正在焦急地为日益增加的存款资金寻求出路。“银行一开始都很积极,主动上门来商量贷款的事。”上述广东某高校领导说。
  然而,时至2004年前后,针对高校扩招的反思日益增多。批评者直指高校铺张浪费、惟利是图、办学质量下滑;而就业形势严峻、学费“杀人”的现状,也促使学界及社会对扩招提出质疑。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形势在2004年前后发生了变化。早年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已转变为“加强宏观调控、预防投资过热”。
  


  政策转变
  
  2003年-2004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进入股份制改造攻坚期,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控制力、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成为新一轮银行业改革的目标,银行对高校贷款的态度开始谨慎。
  这一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于2004年7月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下称《意见》),称“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够,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个别高校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高校缺乏勤俭办事业的思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
  《意见》提出,将把高校扩招率控制在5%以内,并遵循“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
  “这个时候,很多高校的扩张已经刹不住车了。”华南地区一位高校负责人说。很多大学城还在建设中,许多新的教学大楼还未竣工,这一切都需要继续贷款来解决。
  一位高校财务处长告诉《财经》记者,银行对高校的信用贷款通常为五年到八年(设备贷款为五年,基建贷款一般是八年),对于在2000年前后大举借贷扩建校区的高校来说,从2005年起至2008年将面临一波还贷高峰。
  林莉在对国内15所普通高校的问卷调查中,面对还贷问题,14所高校均回答“当前和未来将出现困难”;仅一所高校称“还贷压力小”,经进一步调研得知,该校贷款是由政府还本,学校还息。
  “一些贷款数额较大的高校,仅凭自身力量在规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林莉说。
  
  还贷危机
  
  对于银行来说,高校贷款因其特殊性往往更具风险。
  以2003年初启动的广州大学城项目为例,“首期投入的320亿元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广东省政府教育政策咨询专家张铁明告诉《财经》记者。
  也是在2003年,广东省财政厅、教育厅、发改委颁发文件,提出高校办公楼、教学楼、学术中心和体育场馆建设等项目建设,可享受政府100%的贴息贷款;至于学生宿舍建设,则可提出无政府贴息的商业贷款——这是考虑到学生宿舍可以市场化经营,不难收回成本。
  当年,广东省各高校(以进入广州大学城的高校为主)先后向广东省教育厅提出贷款申请。广东省教育厅在审核后,将所有申请汇总递交省财政厅及省发改委。三方一致审批通过后,高校再将获批的申请、可获贴息额度的批文、学校资产状况、年度会计报表等文件提交银行申贷。
  “银行只要审查高校的信用状况就可以了——实际上,高校贷款主要是靠政府的隐性担保来完成的。”广东某高校一位财务处长说。
  一家国有银行的风险控制部门在对高校贷款的评估报告中提到,学校的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明显不同,其财报主要反映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收支变动等情况,相对企业报表显得非常简单;银行不可能像分析企业财报一样分析学校的财报,也无法计算出各种财务指标,很难对学校进行授信评级。
  况且,高校项目贷款中自有资金比例低,项目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此外,根据《担保法》有关规定,高校授信难以落实抵押担保措施,如学生公寓收费权质押,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多数学生公寓的所有权人已变更为各高校的后勤集团,而非高校本身。考虑到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如贷款出现逾期,银行也难以通过法律手段保全资产。
  由此,“卖地还钱”成为部分高校渡过还贷难关之举。江苏省2005年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省属高校老校区置换工作的意见》,牵头将省属45所地方高校的老校区挂牌上市交易,土地置换收益主要用于偿还兴建新校区的银行债务。
  同年9月,河南省教育厅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已经批准建设新校区,“原则上都要进行老校区的土地置换”。
  但并非所有高校都可以通过老校区置换的方式渡过难关,“有的地方是有价无市。”全国政协委员、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受经济水平制约,一些省市高校的老校区根本卖不出去,“从全局上讲,银行负债增加了高校的经营压力。”
  在银根普遍抽紧,而高校还贷能力普遍低下的局面下,诸如河南科技大学这样的新建高校,其新校区建设进退维谷。
  
  隐性负债
  
  高校扩招八年来,全国高校总数从1998年的1022所增至2004年的1731所,在校生规模则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至2006年末的2500万人。
  仅靠传统的国家财政投入显然远不能满足这一扩张。据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介绍,2005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资金占GDP的比重约为3.12%,2006年则仅占2.86%,距1992年国务院提出的“到2000年应达到GDP比重的4%”目标,仍有相当差距。
  林莉认为,政府通过默许、鼓励、强制以及补助的方式促使高校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固然减轻了当期财政支出的压力,但不过是推延了财政支付的时间。基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办性质,一旦高校无力还贷,这部分债务势必成为政府的隐性或有负债,“政府对高校不良贷款负有最终的偿付义务。”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跟不上,因此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想办法来解决。”张保庆说,“其中一部分政府要还。但也不能全赖给政府,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圣坤认为,有的高校投资并未经过校委会审批,历年来的高校审计也查出了很多问题,暴露出挪用科研资金等违规行为。
  “高校财政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举债发展高教本身并没有错。”一位不愿具名的预算专家认为,关键在于要有健全的债务管理机制来防范风险,否则必将导致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
  这位专家建议,各级政府应注意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将包括高校贷款在内的各种政府显性、隐性债务,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同时,还应在现行年度预算之外,单独编制一套政府或有债务预算,公开记入政府或有负债的数量规模。他还建议各级政府设立财政(债务)风险的确认、评估、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解决高校贷款只是个时间问题,具体解决方法正在研究中。”3月5日上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大会堂前这样回答记者。
  
  本刊香港特派记者徐可、本刊记者常红晓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法国纳粹战犯,2007年2月17日病逝,终年96岁    他带着自己恋恋不舍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进入坟墓。这一“荣誉”早已因为他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而被剥夺,但他一直顽固地在公共场合佩戴这一勋章。这也激起很多法国人的愤怒。  在莫里斯帕蓬(Maurice Papon)的观念中,似乎并无“忠”的概念。他既为二战期间的法国维希傀儡政府效过力,也为二战后的戴高乐政府担任高级公职。“高效”、“雄心”、“办
期刊
20世纪西方文化中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交替出现,一个乐园般光明,一个地狱般黑暗。  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西方的中国形象迅速从光明陷入黑暗。红色中国在西方想象中,几乎成为一个被专制奴役、被饥饿困扰的人间魔窟,它不仅威胁着现实世界,也威胁着人们关于世界与人的善良的观念与信仰。  这种情况在50年代末已经开始出现转机。60年代开始,西方的中国形象重新表现出一种美化、乌托邦化倾向。在“左翼”
期刊
比组织结构、人员构成、资本金募集方式和资金运用对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自身的法人治理。应当追求市场化经营、较高透明度、投资管理招标及循序渐进路径    3月初全国“两会”开幕之时,原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任命正式公布,广受瞩目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已若箭在弦上。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将在短期内诞生一家拥有上万亿元资产的特大型金融组织,还预示着中国的外汇储备经营机制也将随之发
期刊
可以将专利(知识产权)制度、奖励机制和政府资金支持三种方式作为创新制度的一个组合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社会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在知识产权制度下,创新者可以限制人们使用其所创造的知识,由此获得创造知识的投资回报。  但是,社会创新体系还包括其他内容。大学或政府也可以为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像软件业中“开放源代码运动”这样的做法,也可以创造出新知识;奖金制度也能给学者提供激励,甚至
期刊
应当直接使用亚洲国家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数据,而非外汇储备来衡量全球货币扩张    ??? 上个月,我在飞机上读到《经济学人》杂志(2007年1月4日)一篇题为“全球井喷”(Global Gusher)的文章。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不久前泰国推出资本账户管制,以打击投机性的“热钱”流入。不过,文章的主要观点实际上肯定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跨国资本(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已充斥了全球各个角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
期刊
航空、消费、金融和移动电话网络供应商等行业2006年业绩的发布,将最有可能为市场带来惊喜    尽管近期市场波动较大,但我们相信,最重要的是看清楚支持中国市场向上的正面因素是否仍然存在。  ——实际负利率仍将维持。  支持资金流向中国A股市场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实际负利率的环境。尽管利率在2006年已经上调,但持续向上的通货膨胀令实际利率停留在负值区间。因此,资金从银行系统转移到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期刊
尽管仍然遥远,中行河松街支行案彻底揭开所有谜底终于有了一线希望    出逃    2004年12月30日,一名同事,把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行长送到了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出发之前,高山已经做完了几乎所有铺垫:他给支行打电话,询问元旦假日前有没有急事,够不够人手;也向上级中行黑龙江分行道里支行请假,说是要去北京看病,结果获批。  但是,高山没有南下北京,而是东飞加拿大。当地时间12月
期刊
监管层正在选择更为市场化的核准模式,由市场来决定谁是合格的基金管理人,力图避免其成为政府审批、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机构    目睹了凯雷集团、新桥资本、黑石集团等“资本大鳄”近年在全球及中国的纵横捭阖之后,发起设立中国本土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下称PE)的呼声已愈加高亢。  不同的监管部门,都在或明或暗地设计着类似PE性质的金融创新机构:证券公司要求发展直接投资,
期刊
近20年来华尔街最大的内幕交易案曝光    2001年的一天,在纽约中央车站地下的“生蚝吧”里,35岁的米切尔古登伯格(Mitchel Guttenberg)与好友埃瑞克富兰克林(Eric Franklin)促膝而谈。古登伯格欠富兰克林2.5万美元。不过,他想出了一个不花分毫就能还债的办法。  古登伯格供职于瑞银集团(UBS)证券研究部门,身兼执行主管和机构客户经理,还是UBS投资审议委员会成员。
期刊
如私有化成功,TOM在线从上市到退市只有短短三年    3月13日,TOM在线负责投资者关系的魏耀辉从北京飞到香港,为将在两天后举行的全年业绩发布会做准备。但3月15日,TOM在线公布了业绩,却临时取消了发布会,理由是公司正在私有化。  实际上,TOM在线早在3月2日已宣布可能私有化而停牌。3月9日,TOM集团和TOM在线即正式公告,提出以每股1.520港元的现金收购流通股。  TOM集团持有T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