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辅助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并且语文教学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鼓励学生深入教材,做好课前预习,并提出问题
霍姆林斯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在通常的教学中,我们却习惯于这种方式: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这其实是忽略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教学。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课前参与,反复阅读教材。首先通过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意,然后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维、探索,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中体会文章主旨感情和蕴含的意义及写法特点,课堂上讨论也是他们自己提出的疑点。
二、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或教师带学生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难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是学生,因此,问题目的提出者、发现者理应也是学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发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体现在传授知识上,而越来越多体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多思考,多质疑,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课上,让学生针对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让学生自由辩论互相补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凡是让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知识,教师不要讲解,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也不轻易做出否定性评价,更不轻率予以批评,只有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拨。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课堂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活跃,从而也提高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书是为了不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一)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如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理解词义、句意;第三步为根据文章的中心、感情和蕴含的意义,提出问题以便课堂讨论;第四步学会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生通过预习,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课堂机遇,大胆质疑,有的学生爱面子或怕回答不好,担心老师批评同学耻笑,不敢发言,以致失去课堂讨论机会。所以要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要大胆质疑,以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辨析能力,对于课堂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完全正确,首先对他们这样的勇敢精神进行鼓励表扬。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所谓“动笔墨”应包括以下两点含义:一是阅读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画圈点;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
四、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做生活的主宰者。
语文教学要务实,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必须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做生活的主宰者。要让学生善于深入实际生活,认识当今社会发展方向,仔细观察当今的人和事,做一个有心人,要多看,多想、多写、多做。如: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春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劳动。如: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义务劳动,在班内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班内“后进生互助组”;让学生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而且积累丰富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辅助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并且语文教学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鼓励学生深入教材,做好课前预习,并提出问题
霍姆林斯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在通常的教学中,我们却习惯于这种方式:教师以教材和教参为本,从自己的主观出发拟定问题,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力求找到与教参相统一的答案。这其实是忽略了学生内心主动求知的需要,背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算不上是启发教学。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课前参与,反复阅读教材。首先通过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意,然后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维、探索,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中体会文章主旨感情和蕴含的意义及写法特点,课堂上讨论也是他们自己提出的疑点。
二、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或教师带学生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难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来学习,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事实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疑问是学生,因此,问题目的提出者、发现者理应也是学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发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体现在传授知识上,而越来越多体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多思考,多质疑,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课上,让学生针对课前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让学生自由辩论互相补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凡是让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知识,教师不要讲解,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也不轻易做出否定性评价,更不轻率予以批评,只有在关键处给予巧妙点拨。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课堂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活跃,从而也提高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真正得以发挥。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教书是为了不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一)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如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理解词义、句意;第三步为根据文章的中心、感情和蕴含的意义,提出问题以便课堂讨论;第四步学会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生通过预习,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课堂机遇,大胆质疑,有的学生爱面子或怕回答不好,担心老师批评同学耻笑,不敢发言,以致失去课堂讨论机会。所以要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要大胆质疑,以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辨析能力,对于课堂提出的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完全正确,首先对他们这样的勇敢精神进行鼓励表扬。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所谓“动笔墨”应包括以下两点含义:一是阅读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画圈点;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
四、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做生活的主宰者。
语文教学要务实,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必须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做生活的主宰者。要让学生善于深入实际生活,认识当今社会发展方向,仔细观察当今的人和事,做一个有心人,要多看,多想、多写、多做。如: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春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劳动。如: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义务劳动,在班内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班内“后进生互助组”;让学生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而且积累丰富社会经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