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设疑的过程,通过恰当的课堂提问,教师把知识重难点转化为问题情境,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实现教学双边互动交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所以,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提问要具备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学生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并使学生自省,确保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为确保和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提问首先要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因此,要在题目的题眼处设问,在重点内容上提问,在内容矛盾处、在内容变化处、在内容重复处、在课文细节处,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提问。
  如《变色龙》一文,针对主干目标“用一句话写出奥楚蔑洛夫有哪些思想性格”?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二、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三、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
  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如有人教学《祝福》时问:“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这一问题着眼于问祥林嫂死的方式,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而就此展开讨论,那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因为就《祝福》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她死的原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谈她的死,实在是难免有与教学目的脱节的嫌疑,这样的提问是不足取的。
  四、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
  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
  五、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提问,但最佳角度只有一个。选准一个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如《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题,就显得太大,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两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 玛蒂尔德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丢项链这件小事?是不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然后架梯设题,就可以推论出她的悲剧来自个人,来自本阶级和那个资本主义社会。
  六、要注意提问的深度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仍以造成玛蒂尔德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裁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回味我从教30年来的工作,感触很多,在这里把我所有的体会和点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学习。  一、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之前首先认真读《新课程标准》,它就是我们以前的教学大纲。知道整个初中数学要学习哪些内容,哪些要学生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学生理解,哪些内容又是要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教材的编排体系,指导思想,这对我们备课提供了依据,熟悉教材内容,知道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在备课时可适当调整内容顺序。如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中,许多老师注重了在教学中抓住改革的核心,把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注重思维,探索创新的新理念落实在课堂中。在大处把握了方向,小处却有所忽视。如农村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就不够重视。这是不对的。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农村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
期刊
少年兒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通过感官,接受声音、形态、色彩、数量等信息,进行具体的形象思维。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动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数学故事进行数学教育,把抽象的数学与形象的声、形有机的结合起来,富教于乐,对培养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一、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新课  少年儿童爱听故事,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上新课时,针对教学内容选编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来
期刊
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审美教育。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儿童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孩子的审美情趣。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于人的意志和情感之中,是感情和精神的产物,是不断在训练和生活中得到美的提炼的能力。它不但是对审美个体的表现能力,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感受能力,它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在认识、道德等方面的潜在素质得到发展。
期刊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具有创造性,认为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这种思维以它的效果是否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与真理性为检验标准。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在访问中国时指出:他带过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发现他们大多数笔试成绩非常优秀,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差了。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期刊
一节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有效与否,我看关键就在于——这个问题能否把学生“吸引住”,这“吸引住”就应该包括学生能听明白这个问题,并且很感兴趣,想去解决回答这个问题,能达到这样目的的提问就应该称得上有效了。下面几个案例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学目的,有不一样的提问方式,我认为都可以达到有效。  案例1: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想尽办法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数学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这就是我现在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激发 培养 兴趣  由于受年龄小,小学生自控能力弱,注意力难以集中较长时间,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向有限的40分钟要成效,除了改变
期刊
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数学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也扩大了。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
期刊
〔摘 要〕课堂语言作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只有运用好课堂语言,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吸引力,增加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试图从日常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使用课堂语言。  〔关键词〕课堂语言 示范 激励 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語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语言则能像永恒的星星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期刊
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指出:“我们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  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重视精心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的解决问题(即“学答”)。而对学生能主动提问(即“学问”)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思维关注甚少,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比较欠缺,学生仍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