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如何,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不利于成才。高校作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各项素质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和实效上。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教育
一、心理亚健康概念
“心理亚健康”是指未达到心理疾患程度的偏常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远远没有达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的严重程度。诸如,在人们承受一定的刺激或压力时,心理和行为稍微地偏离正常常规,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由于刺激的大小或压力强弱的不同、个人心理素质或个性的差异以及对所遇生活事件的主观评价的区别,其心理亚健康的轻重表现也各异。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意识、智力、情绪、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
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
“90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伴随着收入两级分化、失业下岗、竞争失序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泛滥,正统的学校教育赋予他们极强的社会正义感,满腹纠乱反正的抱负;同时作为年轻一代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殷实的社会地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忧患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与室友、同学、老师、朋友、父母等关系不和谐,较易与人冲突,或者不愿与人交往,将自己孤立起来,对外界极为敏感,对周围人持怀疑、警戒态度,嫉妒心强,他们与同学、教师沟通少,胆小、怕羞、表情冷淡。当别人看着他(她)或者谈论他(她)时感到很不自在,同时有种自卑的感觉,尤其是与他人相比较时。这样极易削弱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最终使他们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学习适应困难
学习适应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满意,学习方法欠佳,学习自控力差,对所学知识非常费解以及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作息不规律等问题。
(三)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指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和控制力较差,常受不良情绪控制。具体表现有: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场合或活动,害怕面对考试和课堂提问等具体情境,睡眠质量不好以及感觉大学生活难以适应等。以焦虑为例,它主要表现为脑功能低下,经常出现伤感、烦恼等情绪体验。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或无缘无故的突然感到害怕,用脑稍久便会感到十分疲惫,严重者甚至一用脑或翻书阅读就会感到头痛、脑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多梦,还表现出消化不良。焦虑易于发生在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急躁和过分主观的人中,长期持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环境不良,精神创伤或负性情绪体验以及身体性疾病等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成为本症状的主要原因。
(四)躯体症状
这指的是大学生躯体症状表现,包括了头晕、心慌、胸闷、憋气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听力、嗅觉等感官功能的下降症状。这些是心理亚健康的显性表现。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
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对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充满信心,看到国家已经在采取一系列的举措进行功能性和结构性调整,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健康、高效的发展。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变迁的预期是乐观的:首先,是社会财富与资源的配置会变得公平,重拳反腐后的权贵携款外逃、公务员抛售住房等都让我们解读出好的信号;其次,是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将会逐步缩小,近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的开发和扶持力度,很多产业也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中西部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了东部;第三,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领域正在展开一系列的创新,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力量,拓宽利益表达渠道,人民能更好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我们要指导大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通过疏导教育,克服心理亚健康的不良心理反应
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逆反心理严重,因此说服和引导更为必要。通过积极熱情的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广泛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加强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做到有的放矢,化解矛盾,润物无声,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克服亚健康问题的不良心理反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将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以诚相待,循循善诱,与他们交朋友,经常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彼此交换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理解,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亚健康的不良心理反应,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
(四)运动调理
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关,如焦虑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等。大量研究调查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调查发现人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意志努力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这种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一个过程,它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摆脱压抑的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用体育运动来调理身心,这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减少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院校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和放松疲惫的精神状态。因此,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愉悦的环境、积极进取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密切团队协作,勇于拼博进取,改善适应能力,激发活力潜能。
四、结束语
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与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其影响因素,要科学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关爱学生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这样问题,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成明.广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6(3).
[2]陈登毅,李跃平,汪雪莲,梁栋.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4).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教育
一、心理亚健康概念
“心理亚健康”是指未达到心理疾患程度的偏常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远远没有达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的严重程度。诸如,在人们承受一定的刺激或压力时,心理和行为稍微地偏离正常常规,但又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由于刺激的大小或压力强弱的不同、个人心理素质或个性的差异以及对所遇生活事件的主观评价的区别,其心理亚健康的轻重表现也各异。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意识、智力、情绪、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
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
“90后”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伴随着收入两级分化、失业下岗、竞争失序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泛滥,正统的学校教育赋予他们极强的社会正义感,满腹纠乱反正的抱负;同时作为年轻一代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殷实的社会地位,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忧患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与室友、同学、老师、朋友、父母等关系不和谐,较易与人冲突,或者不愿与人交往,将自己孤立起来,对外界极为敏感,对周围人持怀疑、警戒态度,嫉妒心强,他们与同学、教师沟通少,胆小、怕羞、表情冷淡。当别人看着他(她)或者谈论他(她)时感到很不自在,同时有种自卑的感觉,尤其是与他人相比较时。这样极易削弱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最终使他们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学习适应困难
学习适应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学生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满意,学习方法欠佳,学习自控力差,对所学知识非常费解以及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作息不规律等问题。
(三)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指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和控制力较差,常受不良情绪控制。具体表现有:因为感到害怕而避开某些场合或活动,害怕面对考试和课堂提问等具体情境,睡眠质量不好以及感觉大学生活难以适应等。以焦虑为例,它主要表现为脑功能低下,经常出现伤感、烦恼等情绪体验。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或无缘无故的突然感到害怕,用脑稍久便会感到十分疲惫,严重者甚至一用脑或翻书阅读就会感到头痛、脑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入睡困难、多梦,还表现出消化不良。焦虑易于发生在性格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急躁和过分主观的人中,长期持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环境不良,精神创伤或负性情绪体验以及身体性疾病等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成为本症状的主要原因。
(四)躯体症状
这指的是大学生躯体症状表现,包括了头晕、心慌、胸闷、憋气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听力、嗅觉等感官功能的下降症状。这些是心理亚健康的显性表现。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
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对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充满信心,看到国家已经在采取一系列的举措进行功能性和结构性调整,推动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健康、高效的发展。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变迁的预期是乐观的:首先,是社会财富与资源的配置会变得公平,重拳反腐后的权贵携款外逃、公务员抛售住房等都让我们解读出好的信号;其次,是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将会逐步缩小,近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的开发和扶持力度,很多产业也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中西部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了东部;第三,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领域正在展开一系列的创新,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力量,拓宽利益表达渠道,人民能更好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我们要指导大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认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通过疏导教育,克服心理亚健康的不良心理反应
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但逆反心理严重,因此说服和引导更为必要。通过积极熱情的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广泛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加强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做到有的放矢,化解矛盾,润物无声,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克服亚健康问题的不良心理反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将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以诚相待,循循善诱,与他们交朋友,经常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彼此交换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理解,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既不抬高自己,也不贬低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亚健康的不良心理反应,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
(四)运动调理
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关,如焦虑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等。大量研究调查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调查发现人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意志努力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这种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一个过程,它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摆脱压抑的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用体育运动来调理身心,这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减少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院校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和放松疲惫的精神状态。因此,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愉悦的环境、积极进取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密切团队协作,勇于拼博进取,改善适应能力,激发活力潜能。
四、结束语
当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与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其影响因素,要科学的分析,才能明晰大学生亚健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民族发展的未来和关爱学生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这样问题,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成明.广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6(3).
[2]陈登毅,李跃平,汪雪莲,梁栋.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