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猜想,就有创新的萌芽。只有猜想,没有行动,那只能是空想,在现代探究活动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猜想;验证;引导;创新
一说起“猜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1 创设情景,让学生爱猜
“猜想”让数学课堂彰显活力。为了成功进行猜想,老师必须提供学生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折折、画画、量量、比比等操作活动情境,或者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录象片段等丰富的材料,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依据:猜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事件的结果作出的一种假想的判断。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让学生猜想的情境,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以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着黄、白两种颜色的球(预先放好7个白球,2个黄球,但学生不知道),猜一猜:从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快作出判断: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接着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摸球,并把结果告诉全体同学。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出现摸到白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得多,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为什么大家摸出白球的次数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呢?同学们愿意分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吗?有了这样的一个悬念,下面的摸球分组实验活动便成为学生一种自觉、主动的需求,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关注点。学生通过猜想、摇匀、摸球、记录、验证等活动,自主发现: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们的数量多少有关,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小。最后老师又提出新的挑战:“如果老师往袋子里再放进五个红球,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探究问题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过程,最终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 精心选材,使学生敢猜
“猜想”让学生浮想联翩。猜想活动是以旧知识经验为基础,是思维创新的翅膀。数学知识一览无余会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行紧张地智力活动,才能提高效率。因此,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尽心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适当而巧妙地在文本中设一点障碍,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9+几”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猜测的:先出示一组口算题,10+1、10+3、10+7、10+2……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再寻找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引导学牛猜测9个桃子与4个桃子的结果是多少?这位教师首先选择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主动构建了算法的心理意义,课堂的教学效果表明这样的选材使学生的猜想更科学、更有效。
3 宽容鼓励,让学生想猜
营造生动、活泼、安全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数学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一次成功,猜想的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正误,而是要关注猜想的过程与依据。学生猜测后,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说错了或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横加指责,而应给予正面评价,并耐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说说猜想的理由。当学生因一时的“成功发现”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时,教师应该给予宽容。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有所顾虑,正确对待猜想结果,保持放松的心态进行大胆的猜想。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老师出示下面的一道练习:有一块形状如右下图的菜地,它的面积是()平方米。[①36 ②24 ③21 ④18]。同学们看到题目后就忙不迭地在本子上算啊、写啊,唯独一位平时数学成绩很一般的同学静静地坐着沉思,眨眨眼后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他说正确答案应该是③21m2。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我是猜的!”全班哄堂大笑,“瞎蒙的吧?”“乱猜的吧?”“我就知道,凭他……”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那位同学面红耳赤、欲辩无言。看着这纷乱的场面,我想他可能运用了直觉猜测,于是示意大家安静,同时用欣赏的口吻肯定了那位同学的答案,并让他试着说一说推断的过程。他定了定神说:“我一看这个图形就知道,它的面积肯定小于36(6×6)而大于18(6×3),所以①④都可以排除;如果把组合图形分成左边梯形和右边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3×4=12,左边梯形的面积肯定不到12,所以只有③21正确了。”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教师宽容的心,为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激励着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其他学生也在“以人为鉴”中自我反省,逐步提高自己的猜想意识。
4 指导方法,使学生会猜
“想象和理智结合就是创造,想象脱离理智就是疯狂。”猜想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测,学生的每一个猜想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合理化。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 师: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教师电脑演示由圆割拼成长方形的过程)生:把一个圆平均分割成扇形,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由此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呢? 生:我想可以将圆柱割拼成长方体,来推导公式。 师:试试看!(提供每组学生一个圆柱,由学生通过实验及推理,推导公式) 教师采取与学生一起从起点情境出发往上看目标的方法,先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和改造,大胆猜想结论,再由学生想办法来验证猜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引导思维”,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创造、发现”的喜悦。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猜想的因素,许多的数学课都可以在探究的起始处运用猜想,如一些探索计算方法的课,探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课,都可以让学生先猜想再探索。只要我们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进行猜想,就能充分发挥猜想在学习中的价值。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断探索。波利亚指出:“教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者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抑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因此教会学生“猜想”无异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送上一颗充满活力的璀璨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郑金洲.备课的变革[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郝建平,李静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猜想;验证;引导;创新
一说起“猜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1 创设情景,让学生爱猜
“猜想”让数学课堂彰显活力。为了成功进行猜想,老师必须提供学生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折折、画画、量量、比比等操作活动情境,或者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录象片段等丰富的材料,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依据:猜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事件的结果作出的一种假想的判断。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让学生猜想的情境,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以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大小》时,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着黄、白两种颜色的球(预先放好7个白球,2个黄球,但学生不知道),猜一猜:从中随意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快作出判断: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接着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摸球,并把结果告诉全体同学。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出现摸到白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得多,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为什么大家摸出白球的次数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呢?同学们愿意分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吗?有了这样的一个悬念,下面的摸球分组实验活动便成为学生一种自觉、主动的需求,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关注点。学生通过猜想、摇匀、摸球、记录、验证等活动,自主发现: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们的数量多少有关,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小。最后老师又提出新的挑战:“如果老师往袋子里再放进五个红球,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探究问题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循环过程,最终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 精心选材,使学生敢猜
“猜想”让学生浮想联翩。猜想活动是以旧知识经验为基础,是思维创新的翅膀。数学知识一览无余会使学习变得索然无味,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行紧张地智力活动,才能提高效率。因此,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尽心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适当而巧妙地在文本中设一点障碍,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9+几”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猜测的:先出示一组口算题,10+1、10+3、10+7、10+2……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再寻找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引导学牛猜测9个桃子与4个桃子的结果是多少?这位教师首先选择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主动构建了算法的心理意义,课堂的教学效果表明这样的选材使学生的猜想更科学、更有效。
3 宽容鼓励,让学生想猜
营造生动、活泼、安全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数学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一次成功,猜想的正确与否都是正常的,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正误,而是要关注猜想的过程与依据。学生猜测后,教师不能因为学生说错了或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横加指责,而应给予正面评价,并耐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说说猜想的理由。当学生因一时的“成功发现”而出现短暂的“忘乎所以”时,教师应该给予宽容。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有所顾虑,正确对待猜想结果,保持放松的心态进行大胆的猜想。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老师出示下面的一道练习:有一块形状如右下图的菜地,它的面积是()平方米。[①36 ②24 ③21 ④18]。同学们看到题目后就忙不迭地在本子上算啊、写啊,唯独一位平时数学成绩很一般的同学静静地坐着沉思,眨眨眼后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他说正确答案应该是③21m2。我问他怎么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我是猜的!”全班哄堂大笑,“瞎蒙的吧?”“乱猜的吧?”“我就知道,凭他……”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那位同学面红耳赤、欲辩无言。看着这纷乱的场面,我想他可能运用了直觉猜测,于是示意大家安静,同时用欣赏的口吻肯定了那位同学的答案,并让他试着说一说推断的过程。他定了定神说:“我一看这个图形就知道,它的面积肯定小于36(6×6)而大于18(6×3),所以①④都可以排除;如果把组合图形分成左边梯形和右边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3×4=12,左边梯形的面积肯定不到12,所以只有③21正确了。”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教师宽容的心,为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激励着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其他学生也在“以人为鉴”中自我反省,逐步提高自己的猜想意识。
4 指导方法,使学生会猜
“想象和理智结合就是创造,想象脱离理智就是疯狂。”猜想不是漫无边际的猜测,学生的每一个猜想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合理化。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 师: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教师电脑演示由圆割拼成长方形的过程)生:把一个圆平均分割成扇形,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由此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呢? 生:我想可以将圆柱割拼成长方体,来推导公式。 师:试试看!(提供每组学生一个圆柱,由学生通过实验及推理,推导公式) 教师采取与学生一起从起点情境出发往上看目标的方法,先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和改造,大胆猜想结论,再由学生想办法来验证猜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引导思维”,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创造、发现”的喜悦。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猜想的因素,许多的数学课都可以在探究的起始处运用猜想,如一些探索计算方法的课,探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课,都可以让学生先猜想再探索。只要我们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进行猜想,就能充分发挥猜想在学习中的价值。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断探索。波利亚指出:“教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者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抑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因此教会学生“猜想”无异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送上一颗充满活力的璀璨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郑金洲.备课的变革[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郝建平,李静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