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3月18日上午,“从这里飞向太空——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载人航天互动科普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沉浸式的体验、充满梦幻的时空隧道,带人瞬间进入苍茫宇宙、浩瀚星海,一圓心中的飞天梦想。图为小观众在互动体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8日上午,“从这里飞向太空——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载人航天互动科普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沉浸式的体验、充满梦幻的时空隧道,带人瞬间进入苍茫宇宙、浩瀚星海,一圓心中的飞天梦想。图为小观众在互动体验。
其他文献
近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与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在浙江大学签署了“山西药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订是落实山西省政府与浙江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具体行动。 该协议主要以山西药茶标准制定、健康功效研究、技术人才培养、品牌文化构建等为重点,依托浙江大学,整合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力量
近日,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以“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美”为主题,召开线上线下视频交流会,共话长江经济带5年来的巨大变化,共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在主持会议时表示:五年来的实践证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類水体“清零”,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为绿水青山
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在对我国野生荞麦资源摸底调查研究中,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现了蓼科荞麦属一个新种,该新种被命名为长花柱野生蕎麦。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发表于《植物分类》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环境优美见实效。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里的“优质生态产品”区别于多年来用化学符号和阿拉伯数字表征,人们看不到,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环境质量,我们要的是人们能实
坚持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大众,打好撰文的真实功底及技能,才能够真正做好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和编辑工作,才能够为观众打造一场视听盛宴。广播电视节目的新闻写作有别于普通的文本写作,需要更加口语化,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辑需要具备更多样的能力,如多媒体制作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等。一、新时代带来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
1980年,王绶琯担任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分管天文。从那时起,除了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工作,王绶琯开始更多地从战略高度来考虑我国射电天文学乃至整个天文学的发展方向。从研究人员到管理者,随着角色的改变,王绶琯的工作重心发生了第三次转变。 面对当时全国天文学研究的状况,王绶琯决定先解决主要矛盾。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和“米”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他主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趁开
1半路改行,从造船到天文 1993年10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以此来表彰王绶琯院士在中国现代天文学上所做的贡献和成就。 然而,年少时的王绶琯,最初的专业却与天文学相差甚远。 1923年,王绶琯出生在福建厦门。1936年,经在海军任职的叔父推荐,13岁的王绶琯顺利考入了福州的马尾海军学校。初入学校的王绶琯本想将来做个海员,驰骋海疆,保
1958年,王绶琯从上海调到北京,开始筹建北京天文台的射电天文学部分。这样,王绶琯彻底转到了射电天文学研究领域。 那时,初建的北京天文台正在“白手起家”,一无所有。王绶琯和同事们在昌平的沙河镇驻扎下来,搭个草棚,在里面讲课、生活、讨论问题,射电天文望远镜就放在露天观测。重重困难、简陋的条件、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这些都没有难倒王绶琯和同事们,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在综合分析之后,王绶琯着重做了
由教育部科技委组织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近日揭晓,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贾锁堂教授研究团队的科技成果“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電场精密测量”入选。这也是山西省内高校首次获此殊荣。该团队创新性提出的基于里德堡原子体系的微波超外差测量方法,实现了目前国际上最为灵敏的,可溯源至国际标准单位制的微波相敏测试。颠覆传统突破极限 3月17日,科学导报记者跟随研究团队成员走进山西大学激光光
人一生要走很长的路,一路上就常常要有人拉一把。我自己年轻时候的路就走得很艰难,是遇到了几双“大手”才有幸“走进科学”。如今自己成了“大手”,也想拉起奋斗的“小手”。 那些当年被寄予厚望的少年,有多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作为前辈的我们这一代人,反躬自问,是否也有失职之处? 如果每年平均能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其中有2%~3%日后会成为顶尖人才,那么积年累月,效果还是可观的。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