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由此带来的贫困问题也表现出新的趋势,本文通过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经验研究,分析发展中国家对于城乡二元发展问题做出的举措,同时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三点建议: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城乡统筹发展;集约当地资源实施“发展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减贫实践 城乡统筹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特征及趋势
1.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主要特征
(1)以绝对贫困为主。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远远比发达国家严重,人口基数大与经济总量小,这两者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普遍很低,这一现状使得人们的基本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即陷入贫困。发展中国家界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主要是绝对贫困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基本上属于物质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称为极端贫困。
(2)基尼系数高居不下。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现象依然严重,基尼系数高居不下。“基尼系数”的指数在0和1之间,指数值越低,则收入越公平。另外,根据世界的通常标准,要把基尼系数控制在0.3以下,如此方位最佳的平均状态,当指数在达到0.3到0.4之间时,只能称为正常状态,指数如果大于0.4 称之为警戒状态,如果高达0.6以上,说明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称之为危险状态。
(3)贫困人口分布具有一定集中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乡村区域集中性。发展中国家的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但以乡村贫困为主。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城市贫困当然也存在,但其发生的比例要低于农村地区。
2.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新趋势
发展中国家是贫困尤其是绝对贫困的主要发生地,近年来,各个发展中国家积极扶贫减贫,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贫困问题的复杂性,扶贫政策的低效率性。在政策协调层面上,扶贫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虽然已经展开落实并逐步配套,在某些地区取得效果,但是不同的贫困地区和不同人贫困个体而言,也有不尽适应的方面。有的政策还只停留在宏观上,应用于许多地区,而往往需要不同的微观政策,应用于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居民的地区。每一个民族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如果对不同的地区运用同一个模式和共同的政策,那么效果不佳也不合理。
(2)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严重。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加速拉大,脱贫速度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和失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失衡;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的失衡;平原地区与山区、偏远地区及沿海滩涂等地区发展的失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发展速度的失衡。
(3)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并存。贫富差距的拉大,带来的是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并存。区域性贫困的显著特征有:一是贫困人口以集中连片为特征分布。二是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集中程度较高。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统筹减贫实践——以巴西、印度为例
统筹城乡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也是扶贫减贫战略的应有之意。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战略与政策体系,提高减贫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巴西的“发展极”反贫困战略
巴西的减贫扶贫模式主要为“发展极”模式。所谓“极”就是指一个经济空间,包含一个能在此空间或地理区域内发生影响的原动力单位的群体。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大规模的在贫困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以形成新的发展极或增长点,通过发展极或增长点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以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自上而下地包容性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以緩解区域性贫困状况。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发展极”的建设,是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的有力途径。巴西扶贫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 一是成立专门开发机构指导开发,构建自上而下地国家干预体系;二是着力规划好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后发地区移民工程,把工业布局与人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大力推动“增长极”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实行农业品最低价格保护政策,鼓励农业发展,特别是保护新开发地区生产者利益;四是积极利用外资,加速“增长极”开发步伐。
2.印度包容性增长的扶贫理念
为了改变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印度政府在“十一五”中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理念,旨在通过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缩小差距,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共享发展成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定扶贫行动纲领
由于受到收入贫困理论和“涓滴假说”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收益会自动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贫困人口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减少。但事实上,不少国家在发展的同时,贫困问题却在加重,印度即使如此。鉴于此,印度政府不断调整政策,印度政府认为,“包容性增长”并不是依靠再次分配的手段来解决贫困问题,而是要创造机会并保证所有阶层能够公平分享机会,并通过“对穷人友善的增长”,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改善贫困人口的福利状况,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
(2)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增加生产性就业机会
大力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专项技能培训计划,提升贫困人口自我造血的能力,帮助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提升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的小产业、乡村工业,形成小产业集群效应。大力开发农村传统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就业。同时,对于自谋职业和从事农村传统工业的农民,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给予就业津贴,尤其是针对贫困落后的地区,政府通过农业技能的培训,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农产品再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 (3)提高政府治理质量,确保机会公平分享。
近年来,印度政府在提高包容性治理质量,实现社会公平上采取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障支出,使他们均等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这其中包括:保持服务业的高速增长,提供更多地工作岗位;倡导民主法治,保持政局稳定,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健全医疗体系构建和社会安全网络等。
三、发展中国家减贫启示
1.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不能片面强调城市扩张而忽视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推动城市化。我国应该吸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优良经验,通过改善农村经济和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些经验启发我们,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城市化应该考虑到农民工的利益,避免农民工进城后成为城市中的弱势脆弱群体。这就要求政府在城市化规划过程中,要将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考虑进去,在城市规划、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特别是农民工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切实考虑到农民工的长远发展,使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有基本的保障,逐步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
2.集约当地资源实施“发展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巴西“发展极”战略是建立在不平衡增长理论基础上的反贫困战略,对于巴西缩小贫富差距、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差距明显,在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时,应坚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则,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联合勘察综合规划,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未来规划,坚持市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集聚为依托,利用生态、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统筹布局贫困地区经济,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打造贫困地区新的“发展极”,通过计划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不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机制,以此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自上而下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以改变区域性的贫困状况,走上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3.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印度包容性增长战略,要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重点是要扶持贫困落后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落后地区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因此,首先,在国家层面必须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增加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合理利用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养殖业,促进农业规模化、多样化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其次,夯实农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链接乡村道路和重要农产品市场,畅通产销渠道,实现农村地区资源的转移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再次,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信息部队称和阻塞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政府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投入大量财力在贫困地区实施信息网络工程,为增强贫困地区与外界联系、发挥属地资源优势,让更多的人走出偏远山区寻找就业机会创造条件。最后,提高贫困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农户发展规模化效益种养殖业,走集约规模化道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避免农耕地的大肆占用而造成农民返贫赤贫,保留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的同时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K. Deininger, S. Jin et al,2009.Land Reforms,Poverty Reduction,and Economic Growt:Evidence from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45,NO.4:496-520
[2] World Bank,“Projec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Report: Colombia Social Safety Net Project”,2011
[3] 尚玥佟.巴西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研究[J],拉丁美洲研究,2001(03):47-51
[4] 王梅,周顺波.国际比较:农民成为市民的制度安排[J],开放导报,2012[J]:29-32
[5] 袁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机制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6] 于茜西.巴西卢拉政府的反贫困政策研究[J].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1
[7] 王海林. 巴西职业教育培训助力体面就业[N].人民日报,2013-06-06
[8] 左常升.世界各国减贫概要[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6):90-96
[9] 向德平.包容性增长視角下中国扶贫政策的变迁与走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04):1-8
[10] 邓丰昌.南非的社会保障与减贫[J].老区建设,2014(11):55-56
[11] 邱岚岚,刘尔思.云南省产业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商界,2012(04):98-99
作者简介:秦中华,(1993-),男,汉,湖北省潜江人,研究生,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减贫实践 城乡统筹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特征及趋势
1.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主要特征
(1)以绝对贫困为主。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远远比发达国家严重,人口基数大与经济总量小,这两者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普遍很低,这一现状使得人们的基本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即陷入贫困。发展中国家界定贫困人口的标准主要是绝对贫困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基本上属于物质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称为极端贫困。
(2)基尼系数高居不下。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现象依然严重,基尼系数高居不下。“基尼系数”的指数在0和1之间,指数值越低,则收入越公平。另外,根据世界的通常标准,要把基尼系数控制在0.3以下,如此方位最佳的平均状态,当指数在达到0.3到0.4之间时,只能称为正常状态,指数如果大于0.4 称之为警戒状态,如果高达0.6以上,说明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称之为危险状态。
(3)贫困人口分布具有一定集中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分布具有一定的乡村区域集中性。发展中国家的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但以乡村贫困为主。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城市贫困当然也存在,但其发生的比例要低于农村地区。
2.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新趋势
发展中国家是贫困尤其是绝对贫困的主要发生地,近年来,各个发展中国家积极扶贫减贫,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贫困问题的复杂性,扶贫政策的低效率性。在政策协调层面上,扶贫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虽然已经展开落实并逐步配套,在某些地区取得效果,但是不同的贫困地区和不同人贫困个体而言,也有不尽适应的方面。有的政策还只停留在宏观上,应用于许多地区,而往往需要不同的微观政策,应用于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居民的地区。每一个民族具有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如果对不同的地区运用同一个模式和共同的政策,那么效果不佳也不合理。
(2)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严重。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加速拉大,脱贫速度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和失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失衡;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的失衡;平原地区与山区、偏远地区及沿海滩涂等地区发展的失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发展速度的失衡。
(3)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并存。贫富差距的拉大,带来的是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并存。区域性贫困的显著特征有:一是贫困人口以集中连片为特征分布。二是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集中程度较高。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统筹减贫实践——以巴西、印度为例
统筹城乡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也是扶贫减贫战略的应有之意。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战略与政策体系,提高减贫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巴西的“发展极”反贫困战略
巴西的减贫扶贫模式主要为“发展极”模式。所谓“极”就是指一个经济空间,包含一个能在此空间或地理区域内发生影响的原动力单位的群体。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大规模的在贫困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以形成新的发展极或增长点,通过发展极或增长点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以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不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自上而下地包容性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以緩解区域性贫困状况。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发展极”的建设,是促进城乡联动发展的有力途径。巴西扶贫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 一是成立专门开发机构指导开发,构建自上而下地国家干预体系;二是着力规划好贫困地区,组织实施后发地区移民工程,把工业布局与人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大力推动“增长极”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实行农业品最低价格保护政策,鼓励农业发展,特别是保护新开发地区生产者利益;四是积极利用外资,加速“增长极”开发步伐。
2.印度包容性增长的扶贫理念
为了改变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印度政府在“十一五”中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理念,旨在通过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缩小差距,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使其共享发展成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点: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定扶贫行动纲领
由于受到收入贫困理论和“涓滴假说”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收益会自动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贫困人口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然减少。但事实上,不少国家在发展的同时,贫困问题却在加重,印度即使如此。鉴于此,印度政府不断调整政策,印度政府认为,“包容性增长”并不是依靠再次分配的手段来解决贫困问题,而是要创造机会并保证所有阶层能够公平分享机会,并通过“对穷人友善的增长”,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当地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改善贫困人口的福利状况,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
(2)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增加生产性就业机会
大力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专项技能培训计划,提升贫困人口自我造血的能力,帮助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提升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的小产业、乡村工业,形成小产业集群效应。大力开发农村传统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自我就业。同时,对于自谋职业和从事农村传统工业的农民,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给予就业津贴,尤其是针对贫困落后的地区,政府通过农业技能的培训,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农产品再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 (3)提高政府治理质量,确保机会公平分享。
近年来,印度政府在提高包容性治理质量,实现社会公平上采取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障支出,使他们均等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这其中包括:保持服务业的高速增长,提供更多地工作岗位;倡导民主法治,保持政局稳定,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健全医疗体系构建和社会安全网络等。
三、发展中国家减贫启示
1.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不能片面强调城市扩张而忽视农村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为代价,推动城市化。我国应该吸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优良经验,通过改善农村经济和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些经验启发我们,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城市化应该考虑到农民工的利益,避免农民工进城后成为城市中的弱势脆弱群体。这就要求政府在城市化规划过程中,要将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考虑进去,在城市规划、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特别是农民工住房、就业、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切实考虑到农民工的长远发展,使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有基本的保障,逐步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
2.集约当地资源实施“发展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巴西“发展极”战略是建立在不平衡增长理论基础上的反贫困战略,对于巴西缩小贫富差距、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差距明显,在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时,应坚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则,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联合勘察综合规划,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未来规划,坚持市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集聚为依托,利用生态、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统筹布局贫困地区经济,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打造贫困地区新的“发展极”,通过计划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不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的经营机制,以此方式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自上而下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以改变区域性的贫困状况,走上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3.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印度包容性增长战略,要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重点是要扶持贫困落后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落后地区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因此,首先,在国家层面必须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增加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合理利用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养殖业,促进农业规模化、多样化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其次,夯实农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链接乡村道路和重要农产品市场,畅通产销渠道,实现农村地区资源的转移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再次,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信息部队称和阻塞是造成农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政府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投入大量财力在贫困地区实施信息网络工程,为增强贫困地区与外界联系、发挥属地资源优势,让更多的人走出偏远山区寻找就业机会创造条件。最后,提高贫困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农户发展规模化效益种养殖业,走集约规模化道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要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避免农耕地的大肆占用而造成农民返贫赤贫,保留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的同时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K. Deininger, S. Jin et al,2009.Land Reforms,Poverty Reduction,and Economic Growt:Evidence from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45,NO.4:496-520
[2] World Bank,“Projec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Report: Colombia Social Safety Net Project”,2011
[3] 尚玥佟.巴西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研究[J],拉丁美洲研究,2001(03):47-51
[4] 王梅,周顺波.国际比较:农民成为市民的制度安排[J],开放导报,2012[J]:29-32
[5] 袁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机制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6] 于茜西.巴西卢拉政府的反贫困政策研究[J].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1
[7] 王海林. 巴西职业教育培训助力体面就业[N].人民日报,2013-06-06
[8] 左常升.世界各国减贫概要[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6):90-96
[9] 向德平.包容性增长視角下中国扶贫政策的变迁与走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04):1-8
[10] 邓丰昌.南非的社会保障与减贫[J].老区建设,2014(11):55-56
[11] 邱岚岚,刘尔思.云南省产业扶贫资金运作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J],中国商界,2012(04):98-99
作者简介:秦中华,(1993-),男,汉,湖北省潜江人,研究生,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