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及其他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an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存在和流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流行语不仅突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心理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 心理
  
  2005年夏天,随着大型娱乐选秀节目 “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的热播,“粉丝”一词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流行于各大媒体,并开始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话语之中。该词音译自英文单词“fan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fans”的解释为:某人,某事物的热情崇拜者或拥护者。“粉丝”一词与英文中的“fans”意思基本接近,即对于某人、某事有喜爱感情的人都可称为该人或事的“粉丝”。该词更是被一些网站和报纸列为2005年度十大流行语之首(《新民晚报》2005年12月31日),并且直到现在还被广泛使用着。流行语是某一时期被某一范围的人们普遍而频繁使用的,具有时效性与阶段性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不仅突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创新,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本文透过“粉丝”一词,谈一谈新时期流行语在产生和使用中所体现的人们的心理特点。
  
  一、“微言大义”的概括性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倍增的社会。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这种状态反映在言语交际上就体现为人们要求用少量的词语表达丰富、周密的思想,这样一来,一些“微言大义”的词语应运而生。
  要说明“粉丝”一词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其与含义类似的两个词语“追星族”和“发烧友”作对比。从词语所针对的对象来看,“追星族”一般针对的是人,即这一“族群”所“追”的是名人,更具体地说是影视明星或歌星。而“发烧友”一般针对事或物,如“电影发烧友”“古玩发烧友”等。“粉丝”没有明确的限制,即针对人、事、物均可。例如:
  (1)羽·泉的“粉丝”们在网上表示,希望他们不要履行“诺言”,无论能不能卖到50万张,都要一直唱下去。(《城市快报》2006年12月18日)
  (2)这种更加人性的、更加符合消费心理的服务模式,触动了玩具爱好者、游戏玩家和影视主题作品粉丝群的情感纽带,从而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消费支持。(《理财周刊》2006年12月22日)
  从词语所涵盖的意义范围来看,无论“追星族”还是“发烧友”,都应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有过比较异于常人的行动才可得到此“头衔”。例如“古玩发烧友”必须是具备大量专业知识,并且有一定的收藏;而“追星族”则更为复杂,想必只有达到小品《追星族》(郭达、蔡明、赵丽蓉表演)当中那位喜欢歌星的中学生所处的“境界”才“无愧于”追星族这一称谓。相形之下,“粉丝”所包含的人群较追星族或发烧友都大得多。
  当今很多流行语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如“下岗”指“职工因企业破产,重组,或人员裁减的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在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郁闷”一词几乎可以涵盖“悲伤,压抑,愤怒”等等一切的负面情绪。而有的词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却几乎可以用在任何地方。流行于本世纪初并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争论的词语“酷”就是其中一例。几乎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用“酷”来形容;而所有有关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及与其相关的概念都可以概括为“酷”。例如用“酷”一词来形容人,特别是形容男子时,是指此人具有“潇洒、深沉、冷傲”等相关气质。这类人表面上冷漠,实质上富有理性,傲岸之中带一点冷峻。
  其实这样的概念古已有之,如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柳湘莲可算得上这一类人的典型了。《红楼梦》中称柳湘莲为“冷郎君”,对其评价是“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这24个字的评语完全可用一个“酷”字来概括。
  
  二、“幽默闲适”的创造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凸显,人们开始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另一方面,21世纪可以说是“草根文化”盛行的时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普通大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人们不再满足于既有的语言表达,而是倾向于选择创造一些新鲜、有趣的表达方式。单从“粉丝”一词来看,这种“幽默闲适”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侃的音译法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使得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数量日渐增多。而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语的基本方法之一。
  传统的音译可以分为单纯音译法和寓意音译法两类。单纯音译法就是完全根据发音进行翻译的方法,如将 “International”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其最大的特点是转译词的语音与原词只是在语音上基本相同,而转译词本身没有意义。寓意音译法就是既可以确切地传达原词的全部信息,又使人们有利于理解词义,从而达到“形神兼备”,如将“shampoo”译为“香波”,就突出了此类物品“气味芬芳且为液体”的特点。这种翻译方法使用的不仅是单纯表音的符号,往往还有表意的功能。
  现在,以“粉丝”为代表的音译法与以上两种方法都有所区别。这类词并不是完全根据发音进行翻译。如“粉丝”一词如果用单纯音译法,则应译成“饭丝”更为接近英文“fans”的发音。另外,它也不是能算作标准的寓意音译。因为在现代汉语中,“粉丝”有其自身的含义,即一种用淀粉做成的食品。这与其要表达的“某人,某事物的热情崇拜者或拥护者”的概念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可以说,以“粉丝”为代表的一系列词的音译是有别于以往传统的翻译方法的。这类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源语词语翻译成目的语时,直接选择那些目的语中与源语发音相同的既有词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英文单词“modern”开始译作“调制解调器”。但因其专业性太强并且字数太多而最终被“猫”取代,等等。
  (二)“草根文化”的渗透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可以说,每一特定社会的语言均能折射出不同品位的文化。这样看来,“草根文化”必然在语言上打上烙印。“草根”直译自英文“grass roots”,它始于19世纪的美国淘金热时期。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二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今天我们所说的“草根文化”主要指的是第二层意思。而“粉丝”的广泛传播则说明了这一点,因其来源正是草根文化的标志之一——“超级女声”比赛。
  除了超女比赛,产生于其它一些“草根”的文化现象的词语也迅速流行开来,如“忽悠”“小样”等东北方言词;“美眉”“灌水”等网络语言。新时期流行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创造者的平民化和传播的直接性和广泛性。只要够新鲜、够创意,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词语创造的权力空前地民主化。
  
  三、传统文化的欠缺
  
  “流行语”的流行与现今人们缺少传统文化底蕴也不无关系。当今社会传媒方式多种多样,娱乐生活极为丰富,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现代人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新闻周刊》于2004年对北大、清华和人大的本科学生进行了一项主题为“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的调查,当被问到对十大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时,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底蕴的不足,导致人们语言表达过程中心气浮躁,忽视语言规范。“粉丝”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当有思想感情需要表达时,人们的语言水平有时候并不能完美精确地体现自己的思想,于是有些人就求助于一些现成的表达方式,如以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为蓝本的“X并Y着”等等。人们思维的惰性使得此类流行语广泛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是传统文化缺失,语言表达“力不从心”的无奈之举。
  从另一方面说,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与那些“板着脸孔说话”的旧词语相比,很多流行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这些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形式,增添了生活情趣。流行语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真实的心态在语言中的反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粉丝”一词折射出人们创造和使用流行语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流行语总会映射出时代特色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因此,在看待流行语产生与传播的问题上,人们的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王 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3]邢福义.邢福义自选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4]丰鸿平,杜斐然.当代青年如何看传统?[N].北京:新闻周刊,2004,(5).
  [5]刘维一.音译词与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S1).
  [6]郭小寒.“馒头”短剧体现的草根文化[J].东南传播,2006,(5).
  [7]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王 丽,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外国人了解中医情况的实验调查,提出对外中医教学效能与外国人的汉语能力有关;本文借鉴了现代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及二语习得等理论证明了“通感”意识对提高外国留学生对汉语内涵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专用于中医汉语表述的理解能力等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扩大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通感 对外中医教学 汉语    一、概述    随着全球兴起的“汉语热”,中医的“自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因果与条件、充分与充要、主动与被动等三个角度对“无X不Y”格式及其变式“无X无不X”进行描写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无X不Y”格式本身及对嵌入成分的选择和制约在不同条件下有各自的特殊限制条件,不能笼统地理解为“所有的X都Y”或“没有X不Y”;另外,本文还揭示了其变式“无X无不X”中所包含的虚拟语气因素并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无X无不X” 因果与条件 充分与充要 主
期刊
摘 要:《论语》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也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因其为语录体著作,缺乏具体语境,使很多章句在读解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其中的“乐则韶舞”一句,从文字、语义和语法修辞等角度进行辨析,指出该句并无用字假借现象,即“舞”毋须通“武”,宜作“乐则《韶》舞”解,则语义、语法上与孔子的“中庸”“德治”等思想和《论语》语言风格更相宜。  关键词:《论语》 舞 武 通假 辨析   
期刊
摘 要:空语类PRO处在一定的句法关系中,具有语义内容,但没有语音实体;主语省略是语义和语音兼而有之的实体的暂时性的脱落,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关键词:空语类PRO 句法 主语省略 语用    一、引言    空语类(Empty Category)是Chomsky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空语类是在句法、语义表达式中存在,而在音系表达式中没有音系矩阵的成分(徐烈炯,198
期刊
摘 要:动宾结构“V+O”扩展成“V+N+的+O”有两种情况:一种是“V+O”的自然扩展式;另一种是“V+O”的强制性扩展式。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扩展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首先说明了“V+N+的+O”的句法特点及句法功能;接着分析出自然扩展式“V+N+的+O”充当中的“V”与“N+的+O”的语义关系,充当的语义角色为:准客事、受事、成事、位事和使事等;然后进一步分析了“N”与“V+O”的语义结构关系为:
期刊
摘 要:“一锅饭吃了十个人”这类容纳句经常出现在日常口语中。这样的句子常使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感到费解和困惑。“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与“十个人吃了一锅饭”,两者看似有着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这两种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有不同的语用需要。  关键词:“吃” “三个平面”理论 容纳句 语用需要    汉语中有“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一瓶水喝了五个人”这样的句子,这类句子是用一种供动方式来表达容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穷尽考察,对比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2版所收词缀的异同,并进一步指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词缀收录、注释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词缀的界定标准模糊,与助词区分不清,注释体例中有前后矛盾的地方等等。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词缀 对比评析    汉语词缀问题近年来成为了学界讨论的重点,关于词缀的定名、界定标准,尤其具体词缀的定性都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期刊
摘 要: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关键词:动结式“V好” 动作 自主 持续 褒义 及物
期刊
摘 要:流行词汇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流行词汇“没女”一词入手,探讨了其意义,分析了其构词特征,阐述了其流行原因,并在最后预测了“没女”一词的生命力及存活度。  关键词:没女 构词特征 流行原因 生命力    “没女”是随着2005年韩国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一剧的热播产生并流行开来的。虽然产生之日距今已时隔两年多,但“没女”一词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没在日新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出现,“白领”进入我们的生活并被广泛接受,随后以“领”为中心语素的“粉领”“金领”“绿领”也不断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词族。“X领”在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心语素的“领”由借代的修辞手法产生,逐渐具有了类化作用,所包含的意义范畴也不断扩大。“领”前起区别作用的颜色的语素基本义消失,而逐渐使用其联想义构词。  关键词:“X领” 类推构词 意义的泛化    随着社会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