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其实是一种唤醒”。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没有人可以教会你任何东西”。一切知识均来源于自身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一直在思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观察。
一个班级学生往往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优等生是每个班甚至年级的佼佼者,往往会得到各科老师的好评,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自尊心强,备受老师青睐,被老师寄予厚望。中等生不像优等生备受老师青睐,也不像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因问题多多深受老师关注,他们表现平平,有时却在其他方面有很好的表现,学习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困生是班级中的“活跃分子”,学习上比起前两类更感困难,贪玩,是班级中的“麻烦制造者”,也是最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学生。
为了搞清楚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原因,我把我班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和一名最能表现中等生特质的学生,安排成了同桌,并请各科老师向我汇报他们的情况。
第一天的早读,在老师布置任务后,优等生马上拿起书本就开始背,声音嘹亮,注意力集中不受外界干扰,能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困生则是一节课小动作不断,并不断干扰别人,老师注意到时,装模作样地背,一节课就这样虚度过去了;而中等生,没有优等生那么卖力,会遭受一定的干扰,但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再没有进行别的拓展。
在组织读书的时候,学困生会经常有不拿书的现象,就算拿书,也是在队伍里打闹,拿书就是在做样子,好像是在告诉别人:我拿书了。中等生会跟着一起诵读,但内容重复,只是为了读而读。优等生读书是以背为目的去读,不会重复自己会背诵的内容。
吃完早饭,优等生来到教室,开始准备下一节课所需要的东西,或完成未完成的作业,使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中等生会跟别人说笑一会儿,再搞定自己的作业,作业质量一般不高;而学困生回来的最晚,在外靦自逐打闹,抑或是在教室里打闹说笑,当老师提醒时才会在座位亡坐好,但不知该做什么。
在上课的时候,学困生便又不安分,坐姿不正,一点动静都会使他分心,笔记潦草,回答问题不积极,根本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中等生上课专心,笔记清楚,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但遇到难点有时也会听不懂,遇到老师提问,有时尽管会,也不举手;优等生能大胆举手发言,笔记有条理,领悟能力较强,跟老师的互动较多。
平时优等生做题效率高,做完便让老师批阅,并及时向老师问清不懂的地方,遇到困惑可以去及时问老师,并将错题总结归纳;中等生能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但不会主动去找老师,只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解决问题;学困生出错率较高,错题只改一个答案,没有深入思考。
自主课时,优等生总在低头写作业,手头总有许多作业;中等生会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困生上课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完成。
这些观察使我了解了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态度,弄清了差异所在。优等生对待学习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全力以赴;中等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始终无法全力以赴,便成了只知皮毛;特困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便也不知该做什么。我开始给每个同学的作业最后都写一些鼓励的评语,并且不在课堂上大声训斥做错事的同学,而是在课下进行适当教育,使他们喜欢上课堂和学习。
“被人认可”是每个人内在的、深层的需要。士为知己者死,之所以士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就是因为被人认可。认可可表现为肯定、鼓励、信任,最直接的表现是表扬。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要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快乐,在他们答对问题的时候给予表扬,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学困生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比如说今天他认真看了一会儿书,经过表扬,明天他会认真看更长的时间;同样,今天他做了一道题,经过表扬,明天他还会多做几道,以此类推,开始建立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愿意学习,并提出问题,这就是进步。中等生要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并且告诉他们:“老师一直很看好你,只要你肯努力,那你就会变得更好”,这些激励对中等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来自老师的肯定。优等生需要的是压力,如果中等生开始齐头并进,优等生就会感到危机,那么就会更加努力,整个班级就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这些,我开始转换思路,发掘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在中等生和学困生中,我发现了一些在书法方面的特长生,也发现了一些口齿伶俐的、吐字清晰的演讲小人才,还有一些会跳舞的小天使,也有在画画上有天赋的人才等等。我开始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给书法特长生报名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推举演讲小人才代表班级演讲,学校文艺汇演上舞蹈小天使的出色表演,学校板报上的一幅幅画作,活跃的都是他们的身影。每一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因为他们也获得了认可。我认为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方法就是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将它放大,让孩子明白不是只有学习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兴趣爱好中学习,结果将事半功倍。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我们作为教师,最应该的就是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因材施教,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优秀,并为之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个班级学生往往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优等生是每个班甚至年级的佼佼者,往往会得到各科老师的好评,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自尊心强,备受老师青睐,被老师寄予厚望。中等生不像优等生备受老师青睐,也不像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因问题多多深受老师关注,他们表现平平,有时却在其他方面有很好的表现,学习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困生是班级中的“活跃分子”,学习上比起前两类更感困难,贪玩,是班级中的“麻烦制造者”,也是最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学生。
为了搞清楚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原因,我把我班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和一名最能表现中等生特质的学生,安排成了同桌,并请各科老师向我汇报他们的情况。
第一天的早读,在老师布置任务后,优等生马上拿起书本就开始背,声音嘹亮,注意力集中不受外界干扰,能超额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困生则是一节课小动作不断,并不断干扰别人,老师注意到时,装模作样地背,一节课就这样虚度过去了;而中等生,没有优等生那么卖力,会遭受一定的干扰,但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再没有进行别的拓展。
在组织读书的时候,学困生会经常有不拿书的现象,就算拿书,也是在队伍里打闹,拿书就是在做样子,好像是在告诉别人:我拿书了。中等生会跟着一起诵读,但内容重复,只是为了读而读。优等生读书是以背为目的去读,不会重复自己会背诵的内容。
吃完早饭,优等生来到教室,开始准备下一节课所需要的东西,或完成未完成的作业,使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中等生会跟别人说笑一会儿,再搞定自己的作业,作业质量一般不高;而学困生回来的最晚,在外靦自逐打闹,抑或是在教室里打闹说笑,当老师提醒时才会在座位亡坐好,但不知该做什么。
在上课的时候,学困生便又不安分,坐姿不正,一点动静都会使他分心,笔记潦草,回答问题不积极,根本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中等生上课专心,笔记清楚,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但遇到难点有时也会听不懂,遇到老师提问,有时尽管会,也不举手;优等生能大胆举手发言,笔记有条理,领悟能力较强,跟老师的互动较多。
平时优等生做题效率高,做完便让老师批阅,并及时向老师问清不懂的地方,遇到困惑可以去及时问老师,并将错题总结归纳;中等生能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但不会主动去找老师,只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解决问题;学困生出错率较高,错题只改一个答案,没有深入思考。
自主课时,优等生总在低头写作业,手头总有许多作业;中等生会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学困生上课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完成。
这些观察使我了解了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态度,弄清了差异所在。优等生对待学习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全力以赴;中等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始终无法全力以赴,便成了只知皮毛;特困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便也不知该做什么。我开始给每个同学的作业最后都写一些鼓励的评语,并且不在课堂上大声训斥做错事的同学,而是在课下进行适当教育,使他们喜欢上课堂和学习。
“被人认可”是每个人内在的、深层的需要。士为知己者死,之所以士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就是因为被人认可。认可可表现为肯定、鼓励、信任,最直接的表现是表扬。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们要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快乐,在他们答对问题的时候给予表扬,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学困生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比如说今天他认真看了一会儿书,经过表扬,明天他会认真看更长的时间;同样,今天他做了一道题,经过表扬,明天他还会多做几道,以此类推,开始建立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愿意学习,并提出问题,这就是进步。中等生要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并且告诉他们:“老师一直很看好你,只要你肯努力,那你就会变得更好”,这些激励对中等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来自老师的肯定。优等生需要的是压力,如果中等生开始齐头并进,优等生就会感到危机,那么就会更加努力,整个班级就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这些,我开始转换思路,发掘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在中等生和学困生中,我发现了一些在书法方面的特长生,也发现了一些口齿伶俐的、吐字清晰的演讲小人才,还有一些会跳舞的小天使,也有在画画上有天赋的人才等等。我开始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给书法特长生报名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推举演讲小人才代表班级演讲,学校文艺汇演上舞蹈小天使的出色表演,学校板报上的一幅幅画作,活跃的都是他们的身影。每一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因为他们也获得了认可。我认为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方法就是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将它放大,让孩子明白不是只有学习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兴趣爱好中学习,结果将事半功倍。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我们作为教师,最应该的就是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因材施教,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优秀,并为之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