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其数量、规模等都在不断扩大。应收款项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款项之一,对企业的资金周转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角度出发,先简单介绍了应收款项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较高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企业;原因;应收账款;解决措施
建筑企业良好发展离不开其资金的良好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应收账款过高的情况,影响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人们必须分析应收账款过高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1 应收账款概述
所谓应收账款,它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维持其正常的施工经营活动,在办理各种款项(比如提供劳务费用、结算工程造价等)时,应该向劳务使用单位、发包单位等收取的各种款项。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应收账款,实际上就是各个单位拖欠建筑施工企业各种工程款。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存在一定的应收账款属于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应收账款过高,就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甚至造成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
2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较高的原因
2.1外部因素
(1)不规范竞争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采用不规范的竞争方式,比如在承包工程的过程中,压低标价。取得施工权之后,大多采用垫资经营。在后期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建筑施工企业相对比较被动,不得不接受发包单位提出的各种近乎苛刻的垫资要求,从而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
(2)会计制度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来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比如某项工程经过验收计价并且由发包单位签认确定以后,不管相关款项有没有实际收回,人们均将其划归到施工企业当期的工程结算收入中。
2.2内部因素
(1)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不科学
就目前施工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来看,同样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从而造成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重视资金管理。在一些施工企业中,大多数领导一味追求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忽视资金管理,从而直接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越积越多。第二,前期应收账款的清理不及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员的更迭、责任心的缺乏等),有些领导没有及时清理前期的应收账款。
(2)会计核算不合理
在会计核算环节中,由于施工企业的分工比较细,且在报表汇总的过程中,未灵活运用,比如没有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相互抵消,从而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债务不实等。
3 解决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过高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加以解决。
3.1外部环境——社会各界的努力
(1)加强监控
相关部门要加大监控力度,有效预防甚至杜绝建筑市场资金不到位情况的发生,从而有效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垫资经营,遏制各种拖欠现象的发生。
(2)加强诚信教育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规范竞争情况,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提升人们的诚信度,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资信评估业,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规范竞争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还要认真研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由国务院颁发)的相关条款。
(3)提高“准入”门槛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规模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导致有些条件不符合的人员加入建筑业,从而降低了施工队伍的素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建筑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应提高,制定相应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关于应收账款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有法可依。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那些逃避债务、恶意拖欠的单位,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制裁,为保障被拖欠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
3.2对内环境——加强资金管理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采取对种措施,有效解决应收账款过高问题。
(1)加强法律教育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员工的法律教育,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化,从而为后期的工程结算提供重要的保障。比如在某个项目的专用章上,注明其适用范围(比如标明“禁止将其用于债务确认”),从而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2)加强新增“应收账款”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加强资金管理,预防新增“应收账款”的发生,避免出现新的账款拖欠情况。第一,不断完善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保障材料的完整,特别是隐蔽验收材料、特殊材料单价、工程的变更等。第二,工程结算资料的及时编送。在每一个阶段中,相关人员都要做好结算工作,并且及时督促建设单位做好相应的审查复核工作。
(3)加强应收账款的清理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前期被拖欠的应收账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清理。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清理小组”,分析各种应收账款,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清理。第一,正常应收账款的清理。比如对于建设单位来讲,其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加强联系,利用相关节假日,向建设单位提出合理要求,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第二,难以回收的应收账款的清理。先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协商,如协商无果,则采取法律诉讼的方式,依靠法律的力量,采用强制手段进行清理。第三,完善对账和签认工作。为了有效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的情况,财务人员在日常的对账工作中,应认真对待,加强每一个款项的核对。在会计核算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会计核算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会计科目,从而有效解决应收账款过高问题。
(4)规范企业运作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法律顾问(或者成立相关的法律工作室),并让其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保证企业的规划化经营。比如在合同制定的环节,法律顾问参与其中,减少经济纠纷,并且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外环境和对内管理两个大的方面。企业出现应收账款过高,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等。因此,必须要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图书馆阅读推广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图书与情报,2011(05):32-35+45.
[2]蔡秀花.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民营科技,2011(12):253+116.
[3]陶慧英.我国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01):273.
[4]梁爱玲,谭婉君.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和现状及加强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1):59+61.
[5]王晶.试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J].现代会计,2009(01):15-18.
[6]刘凤军.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行政事業资产与财务,2014(12):31-3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起来,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其数量、规模等都在不断扩大。应收款项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款项之一,对企业的资金周转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角度出发,先简单介绍了应收款项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较高的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企业;原因;应收账款;解决措施
建筑企业良好发展离不开其资金的良好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应收账款过高的情况,影响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人们必须分析应收账款过高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1 应收账款概述
所谓应收账款,它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维持其正常的施工经营活动,在办理各种款项(比如提供劳务费用、结算工程造价等)时,应该向劳务使用单位、发包单位等收取的各种款项。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应收账款,实际上就是各个单位拖欠建筑施工企业各种工程款。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存在一定的应收账款属于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应收账款过高,就会严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周转,甚至造成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
2 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较高的原因
2.1外部因素
(1)不规范竞争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采用不规范的竞争方式,比如在承包工程的过程中,压低标价。取得施工权之后,大多采用垫资经营。在后期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建筑施工企业相对比较被动,不得不接受发包单位提出的各种近乎苛刻的垫资要求,从而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
(2)会计制度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来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比如某项工程经过验收计价并且由发包单位签认确定以后,不管相关款项有没有实际收回,人们均将其划归到施工企业当期的工程结算收入中。
2.2内部因素
(1)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不科学
就目前施工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来看,同样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从而造成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重视资金管理。在一些施工企业中,大多数领导一味追求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忽视资金管理,从而直接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越积越多。第二,前期应收账款的清理不及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员的更迭、责任心的缺乏等),有些领导没有及时清理前期的应收账款。
(2)会计核算不合理
在会计核算环节中,由于施工企业的分工比较细,且在报表汇总的过程中,未灵活运用,比如没有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相互抵消,从而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债务不实等。
3 解决建筑企业应收账款过高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加以解决。
3.1外部环境——社会各界的努力
(1)加强监控
相关部门要加大监控力度,有效预防甚至杜绝建筑市场资金不到位情况的发生,从而有效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垫资经营,遏制各种拖欠现象的发生。
(2)加强诚信教育
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规范竞争情况,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提升人们的诚信度,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资信评估业,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规范竞争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还要认真研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由国务院颁发)的相关条款。
(3)提高“准入”门槛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规模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导致有些条件不符合的人员加入建筑业,从而降低了施工队伍的素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建筑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应提高,制定相应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从而有效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4)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关于应收账款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时,有法可依。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那些逃避债务、恶意拖欠的单位,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制裁,为保障被拖欠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
3.2对内环境——加强资金管理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采取对种措施,有效解决应收账款过高问题。
(1)加强法律教育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员工的法律教育,进一步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化,从而为后期的工程结算提供重要的保障。比如在某个项目的专用章上,注明其适用范围(比如标明“禁止将其用于债务确认”),从而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2)加强新增“应收账款”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应加强资金管理,预防新增“应收账款”的发生,避免出现新的账款拖欠情况。第一,不断完善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保障材料的完整,特别是隐蔽验收材料、特殊材料单价、工程的变更等。第二,工程结算资料的及时编送。在每一个阶段中,相关人员都要做好结算工作,并且及时督促建设单位做好相应的审查复核工作。
(3)加强应收账款的清理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前期被拖欠的应收账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清理。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清理小组”,分析各种应收账款,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清理。第一,正常应收账款的清理。比如对于建设单位来讲,其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加强联系,利用相关节假日,向建设单位提出合理要求,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第二,难以回收的应收账款的清理。先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协商,如协商无果,则采取法律诉讼的方式,依靠法律的力量,采用强制手段进行清理。第三,完善对账和签认工作。为了有效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的情况,财务人员在日常的对账工作中,应认真对待,加强每一个款项的核对。在会计核算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会计核算的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会计科目,从而有效解决应收账款过高问题。
(4)规范企业运作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法律顾问(或者成立相关的法律工作室),并让其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保证企业的规划化经营。比如在合同制定的环节,法律顾问参与其中,减少经济纠纷,并且有效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外环境和对内管理两个大的方面。企业出现应收账款过高,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减少企业流动资金等。因此,必须要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图书馆阅读推广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图书与情报,2011(05):32-35+45.
[2]蔡秀花.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民营科技,2011(12):253+116.
[3]陶慧英.我国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01):273.
[4]梁爱玲,谭婉君.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和现状及加强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1):59+61.
[5]王晶.试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J].现代会计,2009(01):15-18.
[6]刘凤军.企业应收账款的成因及应对措施[J].行政事業资产与财务,2014(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