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州大学2009-2015年在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的组织与管理下,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应用推动的理念,主要完成了搭建云计算支撑平台、构筑网络基础设施、重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业务系统和软件平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改版学校各部门主页和建章立制等工作。未来将围绕学校高水平学科群建设的需要和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在互联互通,促进数据的有效共享;深化应用,实现信息化手段和教学、管理的深入融合;创新机制,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受益面等方面继续开展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素养;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67-05
一、引言
广州大学于2004年整体搬迁进入大学城,随后通过五年的不断建设,到2008年年底在基础建设方面已经建成当时比较先进的硬件平台,校园信息点达4万多个,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网络信息点覆盖率达百分百,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办公区域,互联网出口有千兆光纤接教科网、600兆宽带接电信公网。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校原来独立建设的应用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综合应用的需要。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贫乏,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办公自动化推进停滞不前,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另外,随着校园网用户和信息的急剧增多,迫切需要统一的信息管理,为校内各部门和人员提供集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为师生服务的质量。同时,为提高学校未来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加速学校推进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进程,广州大学于2009年初启动了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6年的建设,如今即将迈入十三五的建设,为此,有必要对以往的建设进行一下回顾与总结,以期为十三五期间广州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点思考和启发。
二、组织与管理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及师生的参与;是一项投入大、耗时长、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程。为做好这项持续性的工作,学校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组织领导
为开展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从2008年年底起,学校原实验中心和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两个部门合署办公。通过合署办公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从2个部门中择优遴选出10名对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理解并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部,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分析、技术支持、进度跟踪与管理、业务培训等工作。
另外,为更好地协调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全校各部门的支持,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学校核心部门的正职担任。与此同时,学校聘请了省内几所开展信息化建设较为成功的高校信息中心主任担任我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小组的成员,为我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及技术审核和把关。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2.制定规划
广州大学属于市属高校,所有的信息化项目必须上报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科信局审核通过,而且项目建设必须在规划方案下进行。为使广州大学的信息化建设立足于高起点,并能够吸收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我们在调研省内及省外若干高水平、有实力、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有丰富经验和成效的高校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及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在2009年制定了《广州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方案》。方案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纲要”、“规划设计方案”和“规划实施方案”。方案为我校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建设蓝图和依据,为保障和规范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技术框架和标准,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申报和管理过程
广州大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需每年向广州市科信局和财政局申请。一般地,广州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从当年的3~5月左右开始撰写下一年的信息化建设方案,然后组织校内专家论证,定稿后上报给市科信局。市科信局在当年7~8月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评审,在10月初左右下达审核意见并将预算上报给市财政局。同时,我校信息化办公室会根据科信局下达的审核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备案稿,提交给科信局备案。在第二年3月左右,市财政局下达预算给我校,我校根据预算并结合备案稿开始招投标工作。8月下旬左右开始项目的实施。项目正式实施后,学校向市财政局申请支付项目第一笔进度款。市财政局在审核学校的付款申请及项目招投标等有关资料后,向承建信息技术公司支付进度款。项目基本完成时,我校组织校内验收(初验),初验通过后再向财政局申请支付第二笔进度款(第一笔款和第二笔款占中标总额的95%)。第三年,科信局组织第三方测评公司进行检测,检测通过后,科信局组织项目的终验,终验完成,财政局再行支付尾款(剩下的5%)。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从项目方案的撰写到最终项目验收通过,一般历时三年左右。
三、建设内容及成效
1.搭建云计算支撑平台,为业务系统提供支持
在2010年开展广州大学数字化校园二期工程建设时,搭建了云计算平台[1],在当时是国内首家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数字校园中。构建云计算平台时,我们将10T的HP EVA6400光纤存储、10T的DELLCX4-240光纤存储部署成存储云,将HP刀片(含2台4路4核刀片服务器,12台2路4核刀片服务器)和Dell刀片服务器(含4台4路6核刀片服务器,18台2路4核刀片服务器)部署为服务器资源池。通过使用集群策略、集中数据库服务策略、负载均衡策略、动态资源调度策略、HA动态迁移策略使得云计算平台能够实现快捷的云服务部署、敏捷的云服务切换、动态的云服务迁移和较高的资源利用。目前共计在云平台上部署的虚拟机数量达200多台,主要运行各项业务系统及二级门户网站。 通过搭建云计算平台,大大节省了投资,也节约了人工维护成本,使得系统的动态部署和迁移非常快捷,有效地保障了各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2.改造网络基础设施,确保运行环境互联互通
近几年随着广州大学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2009年对原桂花岗校区整个办公楼、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楼都进行了网络改造,新建了4000多个信息点,并对主干光纤位置进行了调整,对机房和弱电井进行了改造。从2010年开始分批对大学城校区21栋宿舍楼进行了信息点的改造,将原来每间宿舍4个信息点改造为6个信息点。2014年对整个教学区及办公区室外环境进行了无线全覆盖。同时,为适应学校师生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对网络出口带宽也进行了升级,目前电信出口带宽为3G,中国教科网出口带宽为1G。
通过新增信息点、升级网络带宽、拓宽无线覆盖范围等措施,为全校构筑了较好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实现了全校网络运行环境的互联互通。
3.重构视频监控系统,构筑和谐平安校园
学校从2011年重构视频监控系统。对校园原有1284支摄像机进行彻底排查、检修,包括更换损坏的摄像头、电源、支架、防尘罩、视频电缆等,清洁镜头,绘制标注图纸,制作监控中心的电子地图。为适应标准化考场建设的需要,还建成标准化考场202间。
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以后,在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构筑平安校园、构建平安和谐的大学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4.应用驱动,建设业务系统和软件平台
从2009年至2015年,学校陆续新建了约40个平台和系统,这些系统在学校教学、管理、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平台进程如图3所示。
在新建的同时,还将学校原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邮件系统、精品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财务管理系统、校园论坛、招生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等进行了整合,全部统一到学校信息门户平台之上,使得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
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我们严格做好数据源头的控制和审核,并做到相关应用系统数据的及时推送。如新入职教师,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配入职编号之后,系统会自动将该编号推送到门户平台、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图书馆系统、邮件系统、课程平台、财务自助查询系统及MOOC平台等和他密切相关的系统或平台,编号将成为他(她)登录门户及各应用系统的唯一账号。为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准确推送,我们还完成了20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流程整合,涉及到应用系统接口200多个,整理了有效的数据流程217个,其中共享数据流程88条。
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的集成,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了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实现了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
5.落实到人,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信息化建设的使用主体是师生,所有应用系统和平台的建设,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用户,特别是教师。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在进行业务系统及有关平台建设的同时,开展了面向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从2009年开办了10期16个班别(分一级和二级)的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000余人次。同时,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每个应用系统都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学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到全校教师等都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培训人次达到15000以上,有些应用系统随着功能的升级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培训。
6.服务师生,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为向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于2009年购置了网络课程平台,共建设346门网络课程,覆盖全校大多数专业及学科,形成了一大批面向全校师生的共享课程;建设精品课程149门。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将原有的“精品课程”项目更新升级为“精品开放课程”,主要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两个主要项目。我校成功转型升级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质工程学》、《桥梁工程》及《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均已在“爱课程”网上线;我校《什么是人权》及《唐宋八大词人》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且已在“爱课程”网上线,面向全国的同类专业师生共享;建设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同时,打造中华经典诵读平台,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资源库,以“百篇经典视频”、“百篇经典音频”、“专家讲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约100G的教学资源。建立了免费面向全校师生共享的外语教学资源平台,资源涵盖7个语种,容量达5T。
7.坚守宣传阵地,全面改版主页
为进一步推动校园网站建设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强化网站的维护和更新,更加实时准确地介绍学校各学院及部门的基本情况,全方位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切实把二级网站建设成为支撑学校主页的重要信息公开平台及对外宣传广州大学的重要窗口,学校2011年组织力量对学校的主页及各学院、部门的网站进行重新改版[2]。
在改版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技术人员的培训,带领学生团队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的原则,分2批进行改版和升级。统一规划是指门户网站的制作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行;统一标准是指在网站的建设中需依照信息化建设领导办公室发布的《广州大学二级门户(学院)网站制作标准》;接口规范是指要按照统一门户平台的技术标准进行开发与制作。通过1年时间,对全校29个学院、27个机关部处、25个教辅部门的网站进行了改版或升级。
从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在12月中上旬对学校各学院及部门网站从更新数量、版面设计、内容等方面进行评比并面向全校公布评比结果。通过对门户网站的改版及常态化的评比,大大提高了网站的安全性并对宣传学校、规范办事流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建章立制,规范各系统和平台的有序使用
为做好应用系统的推进工作,特别是数据的管理及权限分配等工作,学校组织各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针对各应用系统分别制定了管理规范和制度。目前形成的制度主要有《广州大学教务系统使用管理办法》《广州大学人事信息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收费系统管理办法》《协同办公系统管理规定》《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管理规定》《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离校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迎新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资产管理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档案管理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数据中心管理办法》等。
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有效规范了业务管理人员对系统和平台的操作,为规范线上办事流程及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四、经验及未来展望
1.经验
通过7年的建设及应用,学校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教师应用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信息化日益融合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及科研之中,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这几年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如下几个方面:
(1)顶层设计
学校从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之初,就坚持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以业务功能为目标的顶层设计理念,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按着年度目标分步骤实施。虽然这几年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学校信息化领导办公室成员也出现更迭,但是学校每年信息化建设都是在规划方案的框架下进行。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顶层设计,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优先建设能切实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水平,用户量大、受益面广的系统和平台。
(2)需求导向
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来自于学校各个部门,每年具体要“做什么”由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决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和网络中心也只是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和执行的部门,负责“怎么做”。在7年来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建设需求来源于业务部门,建设成果服务于业务部门和师生”的行动指南,鼓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反对为了建设而建设或只建不用。对没有能力提出明确需求的业务部门,但又迫切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改进部门管理与办事流程的部门,项目实施小组派出技术人员和业务部门进行详细沟通,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将业务需求细化、明晰,最终形成需求报告。需求报告形成之后,提交信息化建设领导办公室审核,并根据优先程度、用户范围、资金预算、技术实现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再立项申报建设方案。
(3)应用推动
学校各项业务系统和平台的建设完成之后,由网络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业务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对应用范围广的应用系统则开展全校范围的多轮培训,并在学校“教师论坛”中专门开设答疑专题讨论区,促进系统的应用。通过应用,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发现流程中的不足与改进之处,进而促进线下流程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应用和管理水平。另外,学校党办校办、人事处等相关管理部门也制定或下发相关的推进应用的文件,从政策上鼓励和推动业务系统的深入应用。
2.未来展望
未来我校将会对2009-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与问题,以《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制定符合于学校办理理念、适应学校高水平学科群建设需要的广州大学“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并在该规划方案的框架下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互联互通,促进数据的有效共享
通过对原有建设成果的深入分析和梳理,厘清存在的问题,联通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关系,促进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实现系统、平台之间数据的源头统一、推送及时和共享充分,进而逐步完善并形成学生应用一条线服务、教师应用一条线服务。学生一条线服务是指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成为校友的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初步涉及的应用系统和平台包括迎新系统、教务系统、门户系统、学工系统、小额自助缴费系统、成绩自助打印系统、课程平台、图书馆系统、本科毕业论文系统、离校系统及校友系统等。教师一条线服务是指从进入招聘系统至退休的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流程和业务的整合与管理,包括人事系统、OA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工作量统计系统、财务自助查询系统、课程平台及校友系统等。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轻量级业务系统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
(2)深化应用,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教学、管理的深入融合
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加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结和互动,从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拓展信息化的应用途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将应用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核心驱动力。
鼓励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营造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教师探索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鼓励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管理人员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流程的整合和再造,推动学校管理流程的精细化和科学化;鼓励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管理管理手段的创新等。
(3)创新机制,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受益面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技术的发展和手段的更新,不断探索和创新机制,形成安全保障机制、数据共享机制、创新应用机制、校企合作共建、信息化建设成果绩效评价等机制,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深度和惠及范围。
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不同的主题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多维度精准分析与深度挖掘,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紧密结合课程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师和学生网络空间的应用。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广州大学信息化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积累,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应用基础。未来信息化建设仍需坚持“需求导向,技术引领,应用推动”的基本原则,深入拓展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玉宝,唐连章等.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以广州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9-13.
[2]唐连章,杨玉宝.基于统一门户平台的二级门户网站的制作与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30-32.
(编辑:杨馥红)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素养;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67-05
一、引言
广州大学于2004年整体搬迁进入大学城,随后通过五年的不断建设,到2008年年底在基础建设方面已经建成当时比较先进的硬件平台,校园信息点达4万多个,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网络信息点覆盖率达百分百,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办公区域,互联网出口有千兆光纤接教科网、600兆宽带接电信公网。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校原来独立建设的应用系统越来越难以适应综合应用的需要。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贫乏,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办公自动化推进停滞不前,信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另外,随着校园网用户和信息的急剧增多,迫切需要统一的信息管理,为校内各部门和人员提供集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进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为师生服务的质量。同时,为提高学校未来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加速学校推进高水平有特色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进程,广州大学于2009年初启动了校园信息化建设。通过6年的建设,如今即将迈入十三五的建设,为此,有必要对以往的建设进行一下回顾与总结,以期为十三五期间广州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点思考和启发。
二、组织与管理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及师生的参与;是一项投入大、耗时长、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程。为做好这项持续性的工作,学校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1.组织领导
为开展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从2008年年底起,学校原实验中心和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两个部门合署办公。通过合署办公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从2个部门中择优遴选出10名对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理解并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部,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求分析、技术支持、进度跟踪与管理、业务培训等工作。
另外,为更好地协调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全校各部门的支持,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担任组长、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学校核心部门的正职担任。与此同时,学校聘请了省内几所开展信息化建设较为成功的高校信息中心主任担任我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小组的成员,为我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及技术审核和把关。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2.制定规划
广州大学属于市属高校,所有的信息化项目必须上报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科信局审核通过,而且项目建设必须在规划方案下进行。为使广州大学的信息化建设立足于高起点,并能够吸收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我们在调研省内及省外若干高水平、有实力、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有丰富经验和成效的高校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及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在2009年制定了《广州大学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方案》。方案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规划纲要”、“规划设计方案”和“规划实施方案”。方案为我校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建设蓝图和依据,为保障和规范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技术框架和标准,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申报和管理过程
广州大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需每年向广州市科信局和财政局申请。一般地,广州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从当年的3~5月左右开始撰写下一年的信息化建设方案,然后组织校内专家论证,定稿后上报给市科信局。市科信局在当年7~8月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评审,在10月初左右下达审核意见并将预算上报给市财政局。同时,我校信息化办公室会根据科信局下达的审核意见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备案稿,提交给科信局备案。在第二年3月左右,市财政局下达预算给我校,我校根据预算并结合备案稿开始招投标工作。8月下旬左右开始项目的实施。项目正式实施后,学校向市财政局申请支付项目第一笔进度款。市财政局在审核学校的付款申请及项目招投标等有关资料后,向承建信息技术公司支付进度款。项目基本完成时,我校组织校内验收(初验),初验通过后再向财政局申请支付第二笔进度款(第一笔款和第二笔款占中标总额的95%)。第三年,科信局组织第三方测评公司进行检测,检测通过后,科信局组织项目的终验,终验完成,财政局再行支付尾款(剩下的5%)。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从项目方案的撰写到最终项目验收通过,一般历时三年左右。
三、建设内容及成效
1.搭建云计算支撑平台,为业务系统提供支持
在2010年开展广州大学数字化校园二期工程建设时,搭建了云计算平台[1],在当时是国内首家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在数字校园中。构建云计算平台时,我们将10T的HP EVA6400光纤存储、10T的DELLCX4-240光纤存储部署成存储云,将HP刀片(含2台4路4核刀片服务器,12台2路4核刀片服务器)和Dell刀片服务器(含4台4路6核刀片服务器,18台2路4核刀片服务器)部署为服务器资源池。通过使用集群策略、集中数据库服务策略、负载均衡策略、动态资源调度策略、HA动态迁移策略使得云计算平台能够实现快捷的云服务部署、敏捷的云服务切换、动态的云服务迁移和较高的资源利用。目前共计在云平台上部署的虚拟机数量达200多台,主要运行各项业务系统及二级门户网站。 通过搭建云计算平台,大大节省了投资,也节约了人工维护成本,使得系统的动态部署和迁移非常快捷,有效地保障了各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2.改造网络基础设施,确保运行环境互联互通
近几年随着广州大学办学水平的逐步提高,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2009年对原桂花岗校区整个办公楼、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楼都进行了网络改造,新建了4000多个信息点,并对主干光纤位置进行了调整,对机房和弱电井进行了改造。从2010年开始分批对大学城校区21栋宿舍楼进行了信息点的改造,将原来每间宿舍4个信息点改造为6个信息点。2014年对整个教学区及办公区室外环境进行了无线全覆盖。同时,为适应学校师生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对网络出口带宽也进行了升级,目前电信出口带宽为3G,中国教科网出口带宽为1G。
通过新增信息点、升级网络带宽、拓宽无线覆盖范围等措施,为全校构筑了较好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实现了全校网络运行环境的互联互通。
3.重构视频监控系统,构筑和谐平安校园
学校从2011年重构视频监控系统。对校园原有1284支摄像机进行彻底排查、检修,包括更换损坏的摄像头、电源、支架、防尘罩、视频电缆等,清洁镜头,绘制标注图纸,制作监控中心的电子地图。为适应标准化考场建设的需要,还建成标准化考场202间。
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以后,在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构筑平安校园、构建平安和谐的大学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4.应用驱动,建设业务系统和软件平台
从2009年至2015年,学校陆续新建了约40个平台和系统,这些系统在学校教学、管理、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平台进程如图3所示。
在新建的同时,还将学校原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邮件系统、精品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财务管理系统、校园论坛、招生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等进行了整合,全部统一到学校信息门户平台之上,使得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
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准确性,我们严格做好数据源头的控制和审核,并做到相关应用系统数据的及时推送。如新入职教师,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配入职编号之后,系统会自动将该编号推送到门户平台、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图书馆系统、邮件系统、课程平台、财务自助查询系统及MOOC平台等和他密切相关的系统或平台,编号将成为他(她)登录门户及各应用系统的唯一账号。为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准确推送,我们还完成了20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流程整合,涉及到应用系统接口200多个,整理了有效的数据流程217个,其中共享数据流程88条。
通过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的集成,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了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实现了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
5.落实到人,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信息化建设的使用主体是师生,所有应用系统和平台的建设,最终都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用户,特别是教师。为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在进行业务系统及有关平台建设的同时,开展了面向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从2009年开办了10期16个班别(分一级和二级)的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000余人次。同时,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每个应用系统都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学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到全校教师等都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培训人次达到15000以上,有些应用系统随着功能的升级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培训。
6.服务师生,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为向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于2009年购置了网络课程平台,共建设346门网络课程,覆盖全校大多数专业及学科,形成了一大批面向全校师生的共享课程;建设精品课程149门。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将原有的“精品课程”项目更新升级为“精品开放课程”,主要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精品资源共享课两个主要项目。我校成功转型升级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水质工程学》、《桥梁工程》及《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均已在“爱课程”网上线;我校《什么是人权》及《唐宋八大词人》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且已在“爱课程”网上线,面向全国的同类专业师生共享;建设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同时,打造中华经典诵读平台,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资源库,以“百篇经典视频”、“百篇经典音频”、“专家讲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约100G的教学资源。建立了免费面向全校师生共享的外语教学资源平台,资源涵盖7个语种,容量达5T。
7.坚守宣传阵地,全面改版主页
为进一步推动校园网站建设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强化网站的维护和更新,更加实时准确地介绍学校各学院及部门的基本情况,全方位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切实把二级网站建设成为支撑学校主页的重要信息公开平台及对外宣传广州大学的重要窗口,学校2011年组织力量对学校的主页及各学院、部门的网站进行重新改版[2]。
在改版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技术人员的培训,带领学生团队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的原则,分2批进行改版和升级。统一规划是指门户网站的制作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行;统一标准是指在网站的建设中需依照信息化建设领导办公室发布的《广州大学二级门户(学院)网站制作标准》;接口规范是指要按照统一门户平台的技术标准进行开发与制作。通过1年时间,对全校29个学院、27个机关部处、25个教辅部门的网站进行了改版或升级。
从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在12月中上旬对学校各学院及部门网站从更新数量、版面设计、内容等方面进行评比并面向全校公布评比结果。通过对门户网站的改版及常态化的评比,大大提高了网站的安全性并对宣传学校、规范办事流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8.建章立制,规范各系统和平台的有序使用
为做好应用系统的推进工作,特别是数据的管理及权限分配等工作,学校组织各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针对各应用系统分别制定了管理规范和制度。目前形成的制度主要有《广州大学教务系统使用管理办法》《广州大学人事信息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收费系统管理办法》《协同办公系统管理规定》《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管理规定》《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离校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迎新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资产管理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档案管理系统管理规定》《广州大学数据中心管理办法》等。
通过这些规章制度,有效规范了业务管理人员对系统和平台的操作,为规范线上办事流程及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四、经验及未来展望
1.经验
通过7年的建设及应用,学校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教师应用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信息化日益融合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及科研之中,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这几年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如下几个方面:
(1)顶层设计
学校从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之初,就坚持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以业务功能为目标的顶层设计理念,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按着年度目标分步骤实施。虽然这几年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学校信息化领导办公室成员也出现更迭,但是学校每年信息化建设都是在规划方案的框架下进行。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顶层设计,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优先建设能切实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水平,用户量大、受益面广的系统和平台。
(2)需求导向
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来自于学校各个部门,每年具体要“做什么”由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决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和网络中心也只是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和执行的部门,负责“怎么做”。在7年来的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建设需求来源于业务部门,建设成果服务于业务部门和师生”的行动指南,鼓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反对为了建设而建设或只建不用。对没有能力提出明确需求的业务部门,但又迫切希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改进部门管理与办事流程的部门,项目实施小组派出技术人员和业务部门进行详细沟通,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将业务需求细化、明晰,最终形成需求报告。需求报告形成之后,提交信息化建设领导办公室审核,并根据优先程度、用户范围、资金预算、技术实现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估通过后,再立项申报建设方案。
(3)应用推动
学校各项业务系统和平台的建设完成之后,由网络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业务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对应用范围广的应用系统则开展全校范围的多轮培训,并在学校“教师论坛”中专门开设答疑专题讨论区,促进系统的应用。通过应用,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发现流程中的不足与改进之处,进而促进线下流程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应用和管理水平。另外,学校党办校办、人事处等相关管理部门也制定或下发相关的推进应用的文件,从政策上鼓励和推动业务系统的深入应用。
2.未来展望
未来我校将会对2009-2015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与问题,以《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制定符合于学校办理理念、适应学校高水平学科群建设需要的广州大学“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并在该规划方案的框架下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互联互通,促进数据的有效共享
通过对原有建设成果的深入分析和梳理,厘清存在的问题,联通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关系,促进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实现系统、平台之间数据的源头统一、推送及时和共享充分,进而逐步完善并形成学生应用一条线服务、教师应用一条线服务。学生一条线服务是指从学生入学直至毕业、成为校友的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管理,初步涉及的应用系统和平台包括迎新系统、教务系统、门户系统、学工系统、小额自助缴费系统、成绩自助打印系统、课程平台、图书馆系统、本科毕业论文系统、离校系统及校友系统等。教师一条线服务是指从进入招聘系统至退休的整个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流程和业务的整合与管理,包括人事系统、OA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工作量统计系统、财务自助查询系统、课程平台及校友系统等。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轻量级业务系统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
(2)深化应用,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教学、管理的深入融合
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加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结和互动,从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拓展信息化的应用途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将应用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核心驱动力。
鼓励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营造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教师探索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鼓励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管理人员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在日常管理中的应用,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流程的整合和再造,推动学校管理流程的精细化和科学化;鼓励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管理管理手段的创新等。
(3)创新机制,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受益面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技术的发展和手段的更新,不断探索和创新机制,形成安全保障机制、数据共享机制、创新应用机制、校企合作共建、信息化建设成果绩效评价等机制,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深度和惠及范围。
通过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不同的主题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多维度精准分析与深度挖掘,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紧密结合课程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加强教师和学生网络空间的应用。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广州大学信息化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积累,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应用基础。未来信息化建设仍需坚持“需求导向,技术引领,应用推动”的基本原则,深入拓展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玉宝,唐连章等.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以广州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3):9-13.
[2]唐连章,杨玉宝.基于统一门户平台的二级门户网站的制作与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30-32.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