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意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在本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
一、 诗意感受
语文课堂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诗意,而教师的诗意很大部分源自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上课前一连几个安静的夜晚,我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马克汉林进行着时空对话,我说:大作家,怎么搞的?你的文字这么简单,文学性不强呀。冥冥中,他好像在说:耐心地一个字一个句地读读吧!你得走进课文中的父子俩呀!
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眼前一遍又一遍出现着文中了不起的父子俩。我与文中的父亲对话,透过文字,他告诉我:儿子是我的一切!我不能失去他啊!我听到他在心里呼喊:儿子!你在哪啊?爸爸来救你啦!等着我,相信我!我一定会找到你!我眼前浮现他多次倒下又多次爬起,伤痕累累地、艰难地挖着废墟的身影。多么无私,多么诚信有责任的父亲啊!我又与“儿子”对话,我问:孩子,你不怕吗?他脸色苍白,嘴唇干裂,眼里却闪着自信,说: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爸爸都会来救我的!多么坚强勇敢多么有信心的孩子啊!我感动着,喃喃地念叨着:生死不离!生死不离!我情不自禁拿起了笔:
生死不离
儿子,你在哪里?
我看不见你,
你的呼喊——
却刻在我的血液里。
不论多么艰难,
我总要找到你!
爸爸,你在哪里?
我看不见你,
你说的那句话——
却响在我的脑海里。
不论多么难受,
我总要等到你!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生死不离!
相信生命不息,
爱是全部的动力。
血脉创造奇迹,
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写完这首诗时,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课文文字虽然简单,内涵却是何等深刻啊!我好想把我和文本对话产生的奇妙感觉跟孩子们分享啊!于是,我充满激情和诗意地预设着教学过程,我仿佛看见作者马克汉林在朝我会心地微笑,我对上课充满了信心。
二、 诗意引导
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情感,是诗意语文课的标识。教学中,我努力寻找或开掘文本的情感细节,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情美读,融情想象和表达,让师生挣脱文本中的字词束缚,在意会中丰富和发展语言,体验生命的自由,实现个性的舒展。
1.融情体会,个性朗读
为了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我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这一句中重复出现的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的四个时间词,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环境用心体会父亲挖掘的艰难和当时的感受,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出了精彩的个性朗读。
师:老师不明白,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不就是36小时吗?作者为什么要分四次说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父亲挖掘的时间长,挖掘很艰难。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反复地朗读这一句话,边读边想象父亲挖掘时的艰难情形,体会当时的父亲有哪些感受,并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生小声读这一句,边读边思索。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了?
生:这么长时间,我体会到父亲挖得很艰难,很累。
师:你能用朗读告诉我们吗?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师:我们从你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小的朗读里听出来了,父亲的确累了。掌声送给他!谁再来说?
生:我从父亲36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体会到他心里很着急。
师:你读书真用心!告诉同学们他在担心什么?
生:担心儿子的安危,怕儿子坚持不住。
师:说得好!你能读出这种担心,着急的心情么?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师:速度逐渐加快,语气越来越急切,我们听出父亲的担心了!向你学习!来,大家试试。
生齐读
师:谁还有不同感受?
生:挖废墟很危险,没有人肯帮助他,他一个人一定很孤独、很无助。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想真好,读读看。
生读这一句
师:你都会皱眉了!很有感情!还有谁有不同的体验?
生沉默
师:孤独也罢,劳累很罢,危险也罢,父亲放弃了吗?(没有)你从中又能体会出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的坚强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救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怎样读出这种坚强、坚定呢?
生:我觉得要读得有力点。
师:你试试。
生一词一顿,速度均匀地朗读
师:你真有朗读天才!大家一起试试。
齐读……
2.融情想象,自由表达
领悟作者的表达手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表达方法,是本篇课文教学的另一重点,怎样顺利实现这一读写迁移呢?开发教材资源,创设情境,激情导说是佳策。文章对父亲挖掘36小时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作了精彩描述,儿子在废墟下等待的过程却一笔带了过去。于是,我开掘这一空白,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阿曼达,设身处地想象他在废墟下等待的情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父亲的方法,说儿子在废墟下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实现读写迁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件出示)阿曼达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他
师:在黑暗又漫长的等待中,阿曼达真的不害怕吗?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等了36小时,他变成什么模样了?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阿曼达,结合当时环境合理想象,在同桌之间说说。
音乐声中,同桌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他满身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脸色苍白,嘴唇干裂,浑身乏力。
师:你说出了他的外貌(板书 外貌),你的联想结合了当时环境,很合理。
生:他默默地说,爸爸,我真难受啊!但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不能放弃!我一定要等到你!
师:你揣摩了他的心理(板书 心理)爸爸的承诺在鼓励他!好!谁再来说?
生:他对同学们说:“耐心等着吧坚持就是胜利!黑暗的尽头就会是光明!”
师:你真是个天才的语言家和预言家!老师佩服你!掌声!(板书 语言)
生:又渴又饿的他浑身无力,他咬咬牙,扶着砖块,凑过身去,安慰同学说:“别哭!
要挺住!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
师:你还想到了他的动作!好一个坚强懂事、关心同学的阿曼达!(板书动作)
……
语文教学是为学生打底子的母语教育,在上述教学中我以情导读、导说,实践了下列阅读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舒展阅读个性。2、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悟情,读中表达,读中迁移,提升阅读品位。3、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教学时要挖掘、利用教材语言因素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落实读写目标,发展语言能力。
三、 诗意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诗意要求语文老师的语言不但要规范、严谨,更要求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始终沐浴在诗意的氛围里,受到诗意的感染和熏陶。
1.诗一样的导语。课一开始,我联系汶川地震,配上录相,满怀激情设计了以下导语,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学生带到14年前美国地震中的父子俩的特定情境中,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灾难降临。最惨烈的是正在学校上课的中小学生,他们中成千上万人被瞬间坍塌的教学楼夺走了花一样的生命。面对灾难,生命如此脆弱。但是,“保护孩子!营救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声音响在汶川,也响在14年前美国络杉矶地震后一位年轻父亲的心里,他和他儿子在一片教学楼的废墟上演绎了一个神奇感人的生命故事。让我们大声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诗化重点段。在品读重点段的最后环节,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爱的伟大和坚强,增强文字感染力,我将它改编成下列诗歌形式,并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说:“孩子们,这哪里只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分明就是一首讴歌父爱、讴歌生命的诗啊!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轻轻地读读这首诗吧!”伴随着轻缓抒情的音乐,孩子们轻轻地饱含感情地朗读下面的文字,有的孩子眼里竟噙着泪水。此时的学生完全与作品融为了一体。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3.诗一样的过渡语。每个教学环节转换处,我紧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设计了下列强化中心的过渡语,引导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语调层层上升地诵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受父亲的承诺产生的伟大动力和父子间生死不离的诚信,使课堂主题鲜明,环环相扣,诗意萦绕。
(1)当父亲看见儿子被埋在废墟下悲痛欲绝时,点燃他心中希望的是——(生读中心句“不论……总……”)当许多人阻挡他劝他放弃挖掘时,令他坚定不移的还是——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让他坚持挺立的依然是——。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同学们又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
(2)你们的造句让老师明白了,父亲的承诺和守信是儿子克服困难坚持等待的力量源泉。当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下害怕时,让他坚强勇敢的是——(生读中心句)当儿子饥渴交加,难以坚持时,给他希望和力量的是——面对父亲向他张开的救援的双手,令他勇敢无私地把机会先让给同学的依然是——
多么了不起的儿子呀!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父子俩说吗?
4.诗赞父子情
课接近尾声,在同学们争先对父子俩表达自己的感动时,我接过话茬提升主题: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生死不离!这是怎样的父子情深,怎样的生死承诺啊!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深受感动,并把自己的感动写进了《生死不离》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送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吧!”……在凄婉动情的乐曲中我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生死不离》(见前文),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血脉亲情顿时在课堂弥漫开来,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相信生命不息,爱是全部的动力。血脉创造奇迹,彩虹在风雨后升起!”吟诵着它,无需多说什么,一个动人的生命故事,一曲深情的父爱颂歌将植根于学生的记忆,永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责任编辑:谢先国)
一、 诗意感受
语文课堂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诗意,而教师的诗意很大部分源自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上课前一连几个安静的夜晚,我与《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作者马克汉林进行着时空对话,我说:大作家,怎么搞的?你的文字这么简单,文学性不强呀。冥冥中,他好像在说:耐心地一个字一个句地读读吧!你得走进课文中的父子俩呀!
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眼前一遍又一遍出现着文中了不起的父子俩。我与文中的父亲对话,透过文字,他告诉我:儿子是我的一切!我不能失去他啊!我听到他在心里呼喊:儿子!你在哪啊?爸爸来救你啦!等着我,相信我!我一定会找到你!我眼前浮现他多次倒下又多次爬起,伤痕累累地、艰难地挖着废墟的身影。多么无私,多么诚信有责任的父亲啊!我又与“儿子”对话,我问:孩子,你不怕吗?他脸色苍白,嘴唇干裂,眼里却闪着自信,说: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爸爸都会来救我的!多么坚强勇敢多么有信心的孩子啊!我感动着,喃喃地念叨着:生死不离!生死不离!我情不自禁拿起了笔:
生死不离
儿子,你在哪里?
我看不见你,
你的呼喊——
却刻在我的血液里。
不论多么艰难,
我总要找到你!
爸爸,你在哪里?
我看不见你,
你说的那句话——
却响在我的脑海里。
不论多么难受,
我总要等到你!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生死不离!
相信生命不息,
爱是全部的动力。
血脉创造奇迹,
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写完这首诗时,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课文文字虽然简单,内涵却是何等深刻啊!我好想把我和文本对话产生的奇妙感觉跟孩子们分享啊!于是,我充满激情和诗意地预设着教学过程,我仿佛看见作者马克汉林在朝我会心地微笑,我对上课充满了信心。
二、 诗意引导
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情感,是诗意语文课的标识。教学中,我努力寻找或开掘文本的情感细节,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融情美读,融情想象和表达,让师生挣脱文本中的字词束缚,在意会中丰富和发展语言,体验生命的自由,实现个性的舒展。
1.融情体会,个性朗读
为了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我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这一句中重复出现的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的四个时间词,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环境用心体会父亲挖掘的艰难和当时的感受,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出了精彩的个性朗读。
师:老师不明白,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不就是36小时吗?作者为什么要分四次说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父亲挖掘的时间长,挖掘很艰难。
师:说得好!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反复地朗读这一句话,边读边想象父亲挖掘时的艰难情形,体会当时的父亲有哪些感受,并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生小声读这一句,边读边思索。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了?
生:这么长时间,我体会到父亲挖得很艰难,很累。
师:你能用朗读告诉我们吗?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师:我们从你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小的朗读里听出来了,父亲的确累了。掌声送给他!谁再来说?
生:我从父亲36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体会到他心里很着急。
师:你读书真用心!告诉同学们他在担心什么?
生:担心儿子的安危,怕儿子坚持不住。
师:说得好!你能读出这种担心,着急的心情么?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师:速度逐渐加快,语气越来越急切,我们听出父亲的担心了!向你学习!来,大家试试。
生齐读
师:谁还有不同感受?
生:挖废墟很危险,没有人肯帮助他,他一个人一定很孤独、很无助。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想真好,读读看。
生读这一句
师:你都会皱眉了!很有感情!还有谁有不同的体验?
生沉默
师:孤独也罢,劳累很罢,危险也罢,父亲放弃了吗?(没有)你从中又能体会出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的坚强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救儿子的坚定信念
师:怎样读出这种坚强、坚定呢?
生:我觉得要读得有力点。
师:你试试。
生一词一顿,速度均匀地朗读
师:你真有朗读天才!大家一起试试。
齐读……
2.融情想象,自由表达
领悟作者的表达手法,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表达方法,是本篇课文教学的另一重点,怎样顺利实现这一读写迁移呢?开发教材资源,创设情境,激情导说是佳策。文章对父亲挖掘36小时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作了精彩描述,儿子在废墟下等待的过程却一笔带了过去。于是,我开掘这一空白,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阿曼达,设身处地想象他在废墟下等待的情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父亲的方法,说儿子在废墟下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实现读写迁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件出示)阿曼达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他
师:在黑暗又漫长的等待中,阿曼达真的不害怕吗?在黑暗的废墟底下等了36小时,他变成什么模样了?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阿曼达,结合当时环境合理想象,在同桌之间说说。
音乐声中,同桌交流
师:谁先来说说?
生:他满身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脸色苍白,嘴唇干裂,浑身乏力。
师:你说出了他的外貌(板书 外貌),你的联想结合了当时环境,很合理。
生:他默默地说,爸爸,我真难受啊!但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不能放弃!我一定要等到你!
师:你揣摩了他的心理(板书 心理)爸爸的承诺在鼓励他!好!谁再来说?
生:他对同学们说:“耐心等着吧坚持就是胜利!黑暗的尽头就会是光明!”
师:你真是个天才的语言家和预言家!老师佩服你!掌声!(板书 语言)
生:又渴又饿的他浑身无力,他咬咬牙,扶着砖块,凑过身去,安慰同学说:“别哭!
要挺住!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
师:你还想到了他的动作!好一个坚强懂事、关心同学的阿曼达!(板书动作)
……
语文教学是为学生打底子的母语教育,在上述教学中我以情导读、导说,实践了下列阅读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舒展阅读个性。2、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悟情,读中表达,读中迁移,提升阅读品位。3、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教学时要挖掘、利用教材语言因素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落实读写目标,发展语言能力。
三、 诗意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诗意要求语文老师的语言不但要规范、严谨,更要求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始终沐浴在诗意的氛围里,受到诗意的感染和熏陶。
1.诗一样的导语。课一开始,我联系汶川地震,配上录相,满怀激情设计了以下导语,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学生带到14年前美国地震中的父子俩的特定情境中,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灾难降临。最惨烈的是正在学校上课的中小学生,他们中成千上万人被瞬间坍塌的教学楼夺走了花一样的生命。面对灾难,生命如此脆弱。但是,“保护孩子!营救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声音响在汶川,也响在14年前美国络杉矶地震后一位年轻父亲的心里,他和他儿子在一片教学楼的废墟上演绎了一个神奇感人的生命故事。让我们大声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诗化重点段。在品读重点段的最后环节,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爱的伟大和坚强,增强文字感染力,我将它改编成下列诗歌形式,并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说:“孩子们,这哪里只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分明就是一首讴歌父爱、讴歌生命的诗啊!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轻轻地读读这首诗吧!”伴随着轻缓抒情的音乐,孩子们轻轻地饱含感情地朗读下面的文字,有的孩子眼里竟噙着泪水。此时的学生完全与作品融为了一体。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3.诗一样的过渡语。每个教学环节转换处,我紧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设计了下列强化中心的过渡语,引导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语调层层上升地诵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受父亲的承诺产生的伟大动力和父子间生死不离的诚信,使课堂主题鲜明,环环相扣,诗意萦绕。
(1)当父亲看见儿子被埋在废墟下悲痛欲绝时,点燃他心中希望的是——(生读中心句“不论……总……”)当许多人阻挡他劝他放弃挖掘时,令他坚定不移的还是——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让他坚持挺立的依然是——。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同学们又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
(2)你们的造句让老师明白了,父亲的承诺和守信是儿子克服困难坚持等待的力量源泉。当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下害怕时,让他坚强勇敢的是——(生读中心句)当儿子饥渴交加,难以坚持时,给他希望和力量的是——面对父亲向他张开的救援的双手,令他勇敢无私地把机会先让给同学的依然是——
多么了不起的儿子呀!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父子俩说吗?
4.诗赞父子情
课接近尾声,在同学们争先对父子俩表达自己的感动时,我接过话茬提升主题: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生死不离!这是怎样的父子情深,怎样的生死承诺啊!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深受感动,并把自己的感动写进了《生死不离》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送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吧!”……在凄婉动情的乐曲中我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生死不离》(见前文),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血脉亲情顿时在课堂弥漫开来,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相信生命不息,爱是全部的动力。血脉创造奇迹,彩虹在风雨后升起!”吟诵着它,无需多说什么,一个动人的生命故事,一曲深情的父爱颂歌将植根于学生的记忆,永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