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它通过叙事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好的叙事散文如行云流水,妙趣横生,处处充满美感。在写法上,叙事散文重在“因事缘情”,善于在叙事中寄寓作者丰富和复杂的情感底蕴和蕴含事理,是叙事散文写作的关键。叙事性散文怎么写,方法很多,作者可以各取所长,各显神通;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在叙事中抒发感情,寓含哲理。叙事性散文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不能赤裸裸表“情”达“意”,要求含蓄有趣,即为“情趣”。它阐释的哲理不能生硬刻板,而应不着痕迹地蕴含在叙事或抒情之中,让读者在对美文的欣赏中不知不觉地明事理,长智慧,即为“理趣”。
一、关于情趣
叙事性散文的“情趣”主要体现在抒情的含蓄性,手法的多样性,要做到“藏”而不露。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藏情于叙
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有趣。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贾平凹《哭婶娘》)
上文作者叙述的是发生在“文革”年代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在叙述中,却倾注着作者的无限深情。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直抒一句情,然而那真挚的情、热烈的爱,却深深地烙在“我”和读者心中。
2.藏情于物
指通过写物来抒发感情。即在描绘动态和静态的物体时,不只反映事物的状态特点,而且把内心世界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例如古清生的《总有那一片蛙声》中的一段: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这段文字写月夜看蛙跳,听蛙鸣。作者运用联想、想象、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小蛙们活泼可爱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憨态可人。动与静相结合,月与水相映衬,蛙与蛙相嬉戏,勾画了一幅静谧醉人的月夜蛙鸣图,借助“小蛙”的描写流露出作者由衷的欣喜之情。
3.藏情于景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感情的火山爆发了,不可遏止;但赤裸裸地吐露出来似乎太可惜,希望它在读者心中多留一会儿,于是把它藏于山水草木之中,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
这是鲁迅《社戏》中的一节。获准出了门的“我”像飞出了笼的小鸟,心里格外激动。这种滚烫的情怀,作者不忍直吐,便融于“香气”“水气”和“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山中,每一事物都渗入作者的缕缕情思,借此控制自己感情的狂澜。
二、关于理趣
叙事性散文的说理不同于议论文,它不需要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也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纽带,而是巧妙地在叙述和抒情中显示“理趣”。
1.寓理于情
寓理于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念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收到情理双至的效果。叙述性散文里的“理”,是需要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挖掘、去品味的。一般地,抒情性文字大都含有一定的“理”,“情”和“理”水乳交融。如赵丽宏《光阴》中的这段文字:
时间,光阴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从表面上看,是书写对光阴的概叹、留恋之情。细细品味,文中深含哲理,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让他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以致留下终生的遗憾。
2.寓理于叙
有些叙事性散文,借事说理,叙事是手段,是载体;明理是目的,是真意。作者要述说某一个道理,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先构写一个故事,通过精当评论生发,把道理清楚生动地揭示出来。这样说出的道理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如有一篇《有一种智慧叫放弃》的叙事散文,写有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棒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棒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棒果,又不能把手缩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一个旁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典范之作。“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如果我们抓住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不放,就会带来压力、痛苦、甚至毁灭。特别是现代社会,有些人变得越来越贪,什么都不愿放弃,结果却什么都得不到。作者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味贪多,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而适当放弃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的道理。寓理于叙,作者把道理讲得透彻精辟。人们读其事,思其理,自然就产生了情感共鸣。
写作叙事散文要严防步入以下误区:一是线索不清晰,不能贯串全文始终;二是材料散乱,与题旨对接不紧;三是叙述概念化,缺少细节渲染;四是语言缺少过渡照应,行文显得生硬;五是议论抒情比重过大,文体成了“四不像”。
一、关于情趣
叙事性散文的“情趣”主要体现在抒情的含蓄性,手法的多样性,要做到“藏”而不露。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藏情于叙
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即寓情于事,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有趣。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地哭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你买了吃,你却死了。(贾平凹《哭婶娘》)
上文作者叙述的是发生在“文革”年代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在叙述中,却倾注着作者的无限深情。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直抒一句情,然而那真挚的情、热烈的爱,却深深地烙在“我”和读者心中。
2.藏情于物
指通过写物来抒发感情。即在描绘动态和静态的物体时,不只反映事物的状态特点,而且把内心世界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例如古清生的《总有那一片蛙声》中的一段: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这段文字写月夜看蛙跳,听蛙鸣。作者运用联想、想象、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小蛙们活泼可爱的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憨态可人。动与静相结合,月与水相映衬,蛙与蛙相嬉戏,勾画了一幅静谧醉人的月夜蛙鸣图,借助“小蛙”的描写流露出作者由衷的欣喜之情。
3.藏情于景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感情的火山爆发了,不可遏止;但赤裸裸地吐露出来似乎太可惜,希望它在读者心中多留一会儿,于是把它藏于山水草木之中,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
这是鲁迅《社戏》中的一节。获准出了门的“我”像飞出了笼的小鸟,心里格外激动。这种滚烫的情怀,作者不忍直吐,便融于“香气”“水气”和“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山中,每一事物都渗入作者的缕缕情思,借此控制自己感情的狂澜。
二、关于理趣
叙事性散文的说理不同于议论文,它不需要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也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纽带,而是巧妙地在叙述和抒情中显示“理趣”。
1.寓理于情
寓理于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念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收到情理双至的效果。叙述性散文里的“理”,是需要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挖掘、去品味的。一般地,抒情性文字大都含有一定的“理”,“情”和“理”水乳交融。如赵丽宏《光阴》中的这段文字:
时间,光阴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进行的节奏。欢笑不能挽留他的脚步,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他,他就化为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从表面上看,是书写对光阴的概叹、留恋之情。细细品味,文中深含哲理,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让他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以致留下终生的遗憾。
2.寓理于叙
有些叙事性散文,借事说理,叙事是手段,是载体;明理是目的,是真意。作者要述说某一个道理,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先构写一个故事,通过精当评论生发,把道理清楚生动地揭示出来。这样说出的道理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如有一篇《有一种智慧叫放弃》的叙事散文,写有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棒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棒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棒果,又不能把手缩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一个旁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
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典范之作。“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如果我们抓住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不放,就会带来压力、痛苦、甚至毁灭。特别是现代社会,有些人变得越来越贪,什么都不愿放弃,结果却什么都得不到。作者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味贪多,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而适当放弃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的道理。寓理于叙,作者把道理讲得透彻精辟。人们读其事,思其理,自然就产生了情感共鸣。
写作叙事散文要严防步入以下误区:一是线索不清晰,不能贯串全文始终;二是材料散乱,与题旨对接不紧;三是叙述概念化,缺少细节渲染;四是语言缺少过渡照应,行文显得生硬;五是议论抒情比重过大,文体成了“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