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拍卖的引力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2年北京与深圳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首槌,到如今北京成为全球新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其间的艰难与曲折、光荣与梦想,刻在20年的时间长廊上,铸成一部新时期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化交易与民间收藏的发展史。
  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在这20年间实现了太多看似难以达成的目标,其中也包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起步到崛起。
  文物意识从何而来
  文物艺术品拍卖,看似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其实却影响着整个社会。可以说,20年的拍卖史,对于社会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拍卖企业本身。而这个意义,则是通过普通人对于文物的认识表现出来。为了探明普通人对于文物的了解,本刊编辑部特别做了一次随机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共计230人。
  1.您对文物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 价格非常昂贵(23%)
  B 历史悠久(43%)
  C 漂亮好看(4%)
  D 文化价值高(30%)
  2.这种印象主要来源于哪儿?
  A 博物馆(43%)
  B 相关书籍(17%)
  C 有关拍卖行情的报道(23%)
  D 鉴宝类电视节目(17%)
  3.您认为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什么?
  A 传承文化(69%)
  B 可以投资升值(22%)
  C 可以欣赏研究(9%)
  D 不好说(0%)
  4.您觉得文物与您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
  A 我喜欢研究欣赏文物(31%)
  B 我愿意参与文物保护(26%)
  C 文物可以收藏投资(26%)
  D 没关系(17%)
  5.如果可能,您愿意购买文物作为收藏品吗?
  A 愿意(44%)
  B 不愿意(8%)
  C 视具体情况而定(26%)
  D 没想过(22%)
  6.如果您想购买文物,会选择什么渠道?
  A 古玩市场(39%)
  B 博览会(17%)
  C 拍卖会(31%)
  D 其他(13%)
  第1个问题考察的是普通人对于文物的基本认识,“历史悠久”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未免有些偏差,很多现代文物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化价值高”是文物的一般概念;“价格非常昂贵”的认识必然是来源于拍卖,媒体对于高价拍品的报道具有极强的吸引眼球功效,而文物的价格体系恰恰由拍卖而来。
  20年前,普通人只有在博物馆里能见到文物,经过这20年,拍卖成为人们认识文物的第二大来源。
  对于文物价值的认识,高达69%的人认为它可以“传承文化”,体现出一个正确的、宏观的视角。而认为文物“可以投资升值”的人数也不少,多于“可以欣赏研究”一项,体现出普通人对于文物的看法,欣赏研究毕竟离自己很远,投资升值的理念却已深入人心。
  第4个问题中,选择前三个选项的比例相差不多,证明普通人的生活也从各个方面与文物发生着联系。延展到下一题,44%的人有明确的购藏文物的意愿,而古玩市场和拍卖会则是大家认为最好的购藏文物渠道。
  综合以上6个问题可以看出,文物与普通人的距离并不遥远,人们购藏文物、保护文物的意愿也十分强烈。这其中,拍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拍卖使社会形成了正常的文物流通市场,人们才能自由地购藏、欣赏文物,拍卖使文物的价值通过价格而直观体现,人们才由此而意识到文物的珍贵,萌生保护文物、投资文物的想法。普通人对于文物认识的提高,也正是20年文物拍卖的最大意义。
其他文献
任何一个行业、一项事业,都是一扇敞开的大门,有人进,有人出,但也有一些人,无论风风雨雨,始终在门内坚守。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20年的进程中,藏家的换代也在持续进行,但总有那么一些熟悉的面孔,从知道拍卖,到了解拍卖,再到深入拍卖,伴随拍卖的成长而成长,老章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到中国内地拍坛第一件过千万元的拍品,老章都是亲历者。如今拍卖都20周年了,他已是国内资深藏家。回想当
期刊
11月初,京城已是树叶凋敝的入冬之景。5个小时的高铁,将我们从“冬季”拉回“秋季”,此时的上海依然绿意葱葱、暖阳袭人。暖阳之下,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座“天圆地方”的建筑分外惹人注目,它便是上海博物馆。虽然今年它刚刚步入了“耳顺”之年,但如潮的人流,昭示着它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壮年”。  如果说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是文化的力量。  沿着领票的长长队伍,走进的是一座文化的殿堂。此时此刻,在这一殿堂中,汇
期刊
『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马六甲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1508年,只粗略知道中国所产瓷器甚是精致的葡王唐·曼努埃尔为探明中国的
期刊
早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之前,国外就已经在拍卖中国文物。然而,尽管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很多国家都难以匹敌的文物收藏资源,但在价格上却远远低于西方艺术品,一幅精美的宋画可能还不敌一张毕加索的随意之作。这是因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价格体系,没有强大的藏家和受众,也就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了话语权。这不仅是中国文物的衰败,也是中国文化的衰败。  要扭转这一局面,单靠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期刊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1792年,当英使马嘎尔尼要求与中国进一步开放通商时,乾隆皇帝给出了这样的拒绝答复。这一年,距离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从新航线抵达中国,已经过去278年。  在这段漫长的中西贸易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在不断地接近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改
期刊
“全视风景,壮丽可观,允称富国,无物不备。地多泉穴,其房俱三四层不一,而公侯王府,更极崇美。若天主堂、圣母堂、圣人堂纯用石造,奇峻特异,雕饰供器,悉以金银。修道院颇多,而每院修道者凡数百,并设学校,分小学四品,中学二品,大学三品。且有养济院数处,甚广大,更多富贵园囿。”  “玻璃窗、花毡垫、金镶凳、水晶桌,炫耀人目也。”  “有一所非宫非殿,其房如塔,形圆,上下五层相连,有万余间,周围窗户,层层便
期刊
1514年,84岁的贝里尼完成他晚期最著名的一幅作品——《诸神之宴》。画面情节来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盛宴》中的诗句,描述在一次酒神的盛宴中,生殖神普里阿普斯萨因为行为不检,在宴会中出丑的事情。  画面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从每个神祗的动作、表情,到细微之处的背景、装饰,无不精妙。在画面中央及稍偏左的地方,一男一女分别手持一件青花大碗,下方戴着一顶松针叶头冠的森林和田野之神佛恩乌斯手中则拿了一件青花杯
期刊
在古旧书刊界,说起老谢,那可是名头响当当。老谢就是藏书家谢其章。尽管只是逛逛“小拍”,尽管花费也不算多,但不得不承认,老谢是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亲历者。按老谢自己的话说:“我资格老。”  资格老吗?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第一把火——“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上,就有老谢的身影。拍卖时间是1993年9月22日下午1点半,地点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二楼。预展地点在西琉璃厂古籍书店二楼,戒备森严,只许眼看,不许手
期刊
在欧洲古典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偌大的厅堂正中,摆着一个长方形的餐桌,餐桌的宽度仅够坐一人,而长度却是想要多长就有多长,哪怕几十个人都坐得下,彼此两两相对、各自用餐;其间,往往还要换好几次餐盘、餐具,以应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如此景象便催生出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宴会,需要多少餐具才够呢?答案是:数量巨大。而正是这种独特的长桌分餐制饮食文化,使中国外销瓷中的餐具占了相当一部分。  中
期刊
1745年9月,瑞典商船“哥德堡号”在航行两年后,满载大约700吨的货物从中国回到了家乡。然而,近在眼前的哥德堡港没有成为这艘大船的归宿,它在距终点仅900米的海面上意外触礁,梦碎海底。  6056锭铁、锡合金(133吨)、3.4吨螺、1.8吨胡椒、11.4吨姜、2.3吨藤器、2677箱茶叶(360吨)、19箱丝绸,以及289箱、12桶、2388包瓷器,这就是“哥德堡号”返航时所载的货物。如果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