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很少与媒体“亲密接触”,第一次正面面对媒体,是因为他对国企的第二次“坐诊”和托管。
第一家由杜双华“坐诊”的国企,是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营板”)。首次合作的成果也在近期公布:2010年全年亏损10个亿的营板,自2011年2月开始接受日钢“治疗”,至5月底,公司当月利润总额达到5032万元。“乍一听,就像个神话。”一个媒体从业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一场愉快的“国民合作”。这意味着杜双华“坐诊”初战告捷,而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将会是他进行“诊断”和托管合作的第二家国企。
“患者”与“医生”
坐诊“神话”的序曲是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的。营板是一家有30多年中厚板生产历史的钢铁企业,拥有全国最好的扎板生产线。但是金融危机后业务一度下滑,到2010年,一年的亏损达到10个亿。为扭转这个局面,营板曾和五家钢铁企业洽谈过合作,最后选择了日钢。
双方谈判很有效率。杜双华表示,如果让他干,亏了算他的,挣了大家平分。2月15日,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日钢负责为营板“诊断病情”,并托管其生产和销售,之后向营板派驻了10名高管。这相当于一家国企把经营权交给了一家民企,也好比一个病人将自己的病体交给了医生。
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医生”为什么是日钢?日钢是一家年轻的钢铁企业,2003年3月13日,还在华北衡水做制管厂的杜双华带着三个副总和100多号员工,开始在山东日照建厂奠基。从3月31日开工建设到9月28日出钢出铁,杜双华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181天,这个时间里,日钢建成了,也出铁水了,这被称为“日钢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日钢靠着迅速吞进低价铁矿石节省了大量成本,在国内钢企中第一个扭亏为盈,又被冠以“日钢现象”。
那么又有第二个疑问,“患者”为什么是营板?一位90年代进入营板的员工表示,经济危机之前,营板一直也是一个好企业,比较重市场效率。他说,营板一直是一个人当三个人使,公司很少招人,为的是减小包袱。一度,营板是国内国有钢铁企业中人均产量名列前茅的,“我们前董事长也是一个讲究实干的人,员工经常会在生产一线看到他。只不过,也无法摆脱一些国有企业的弊病,经济危机一来,加速了问题的爆发。”
问题与优势切合,日钢与营板,一家民企与一家国企,双方一拍即合。杜双华在2月份的动员大会上开头就说,“(这次合作)是日钢发展中一次重大机遇。五矿集团是国内顶尖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更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优秀代表,日照钢铁作为一家年轻的民营企业,能够与五矿集团携手合作,我为此深受鼓舞。”
这对日钢而言,的确是机遇。有媒体从2009年开始关注山钢并购日钢的事情,直到现在,双方的洽谈一拖再拖,仍旧没有实质性进展。今年3月份传出消息,日钢价值评估已达400多亿元。山钢吞吃日钢难度显然加大,而摊子越铺越大的日钢,已经有了越来越大的谈判砝码。托管国企,也未尝不是一次“重大机遇”。
诊断方案
双方的合作,为营板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一位营板的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总体感觉就是日钢来了之后,管理比较细,比较“抠”。比如之前他们的电话报销110元钱,现在不报销了,花多少自己买单。但是,因为工资整体都涨了,大家对此也没有多少意见。营板的一位负责人给媒体提供了一份“公司情况汇报”,汇报中写道:从3月份以来,员工工资整体涨幅15.62%。
据介绍,日钢到营板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工资。“日钢员工都能达到年收入6万,营口也要赶上这个水平。”在合作之初的动员会上,杜双华就放话,日钢有的奖项,营板就一定会有,日钢的人发多少钱,营板就一定发多少。他表示,只要员工敢开口要,他就真舍得给,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说到做到拿得到。
让营板员工感触较深的,还有分工合作。之前采购,一个人可以说了算,集中采购;现在每个人分一个业务,互相管不了别人的,到时间交任务就行,而且是最低价。
日钢托管之前,营板的原材料供应和钢板销售全部由五矿集团内部关联公司代理,在钢铁板材处于卖方市场时,这样一种机制尚能运转,但随着利润趋薄市场竞争加剧,弊病便凸显出来。
据员工反映,改革后来竞标的企业多了,而且销售部门每个人的任务量重了,还扩大了销售部,规定了时间,只看结果。每个副总都规定了销售额,以前这边副总都是没有销售任务的。
一切都在跟日钢学,尤其在成本控制上,处处可见日钢的影子。杜双华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在日钢就很出名。在动员会的发言稿中,他讲到,2004年炼钢厂刚刚投产时生产不顺,他让厂长副厂长回家休假,他带队下去蹲点,去时带去一筐电子秒表,从操作工到主任人手一块,一炉炉卡时间,每个环节都明确最好及平均标准,用了一周给拧了过来。在营板,杜双华采取的是“日核算,旬分析,定期做月总结”,查找采购和消耗差异,缩小任何可能缩小的空隙。
日钢的另一个制胜绝招是:使用印度低品位高铝矿。冶炼这种矿,耗能高,但价格低,总体上算下来,还是省下不少钱。3月15日,营板开始使用低品位高铝矿,到4月份,生铁成本每吨就降低了160.12元。
杜双华说,低价矿不好看,但是赚钱,“不要讲什么报表好看不好看,名次靠前不靠前,挣钱才是硬道理。只有企业盈利了,才能给职工带来福祉,才能给社会贡献力量。”
敏感话题
表面上看起来,医生开方治病,患者吃药疗伤,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毕竟这是一家民企与国企的合作,而且是民企在主导各项改革。
改革,就意味着破旧,也意味着固有利益链的断裂。这一点,杜双华早就有深刻认知。今年4月份,日钢方面曾向媒体提供了一份截至3月底的工作汇报,此时日钢和营板合作不满两个月,营板的亏损额已经从1月份的6000多万下降到200多万。
在这份“情况汇报”中,日钢方毫不忌讳遇到的困难,表明要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这势必会触动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目前可谓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等等。
采购、销售,都是这些“利益集团”的生存空间。日钢的变革措施恰恰集中在这些方面,而且毫不留情。事实上,营板也有人承认,杜双华那一套也没多少新鲜的,只是因体制的惰性和束缚,难以实现自我变革而已。但是,谈及这些国企弊病,营板显得很敏感,日钢也不愿多谈。
6月初,双方在“相对高调”后迅速收紧。因为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热议,大家对合作之前国企弊病的关注,甚至超出了对“国民合作”模式的关注。
一位营板负责人表示,日钢来了之后有一些变化,但怎么定型,还没有最后定,这个话题非常敏感。日钢来了之后,营板的确进步了,盈利了,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就成了另一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民企,一个是国企,现在好了,就是说之前不好……这种很“尴尬”,似乎说什么都不合适。
模式前景
但不管怎么议论,“医患”双方的合作成绩表是客观的。今年1月份,双方还未最终谈判完成时,营板一个月亏损达6039万元;2月,日钢开始正式托管,亏损降低至2163万元;3月份,亏损下降到251万元;4月份,赢利2263万元;5月盈利5032万元……
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在5月底的那份“公司情况汇报”中写到:“截止到5月24日,企业的股权比例,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占39.9637%,中国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占50.3958%。”
这是一块由民企与国企合种的试验田,但这种模式能走多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山钢与日钢的合并重组事件,杜双华本身就陷在“国进民退”的舆论旋涡中,那他本人是如何看待“国民关系”的呢?
在日钢与营板合作的动员会上,他曾大段地诠释了自己对政策的理解:“中央提出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国企和民企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但是,采用我们这种模式进行合作还尚无前例可循。作为尝试者,咱们五矿和日钢能不能种好这块试验田,蹚出一条国企与民企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合作的新路子,是压在我们肩上的使命,也是五矿与日钢此次合作的深层意义所在。”
试验田,能不能被继续拓展?日钢方面的权威人士透露,已经有研究人士开始关注日钢和营板的合作,也已经撰写了报告交到了国务院,希望引起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目前看,这块试验田的示范效应已经发挥出来,中冶京诚营口公司已闻讯而来。中冶京诚是耗资120亿元投建的,主要生产各种大型成套的冶金设备,和日钢也一直有生意联系。自2008年试生产以来,中冶京诚一直亏损,对于杜双华来说,这会成为第二个营板吗?杜双华很自信,在他的估计来看,他有把握让中冶京诚明年不亏。
国企与民企的合作不应该是非此即彼,更不是水火不容的。国企有国企的优势,民营有民营的特色,在现时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新模式来实现两者并轨对接、优势互补。
第一家由杜双华“坐诊”的国企,是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营板”)。首次合作的成果也在近期公布:2010年全年亏损10个亿的营板,自2011年2月开始接受日钢“治疗”,至5月底,公司当月利润总额达到5032万元。“乍一听,就像个神话。”一个媒体从业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一场愉快的“国民合作”。这意味着杜双华“坐诊”初战告捷,而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将会是他进行“诊断”和托管合作的第二家国企。
“患者”与“医生”
坐诊“神话”的序曲是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的。营板是一家有30多年中厚板生产历史的钢铁企业,拥有全国最好的扎板生产线。但是金融危机后业务一度下滑,到2010年,一年的亏损达到10个亿。为扭转这个局面,营板曾和五家钢铁企业洽谈过合作,最后选择了日钢。
双方谈判很有效率。杜双华表示,如果让他干,亏了算他的,挣了大家平分。2月15日,双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日钢负责为营板“诊断病情”,并托管其生产和销售,之后向营板派驻了10名高管。这相当于一家国企把经营权交给了一家民企,也好比一个病人将自己的病体交给了医生。
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医生”为什么是日钢?日钢是一家年轻的钢铁企业,2003年3月13日,还在华北衡水做制管厂的杜双华带着三个副总和100多号员工,开始在山东日照建厂奠基。从3月31日开工建设到9月28日出钢出铁,杜双华给自己规定的时间是181天,这个时间里,日钢建成了,也出铁水了,这被称为“日钢速度”。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日钢靠着迅速吞进低价铁矿石节省了大量成本,在国内钢企中第一个扭亏为盈,又被冠以“日钢现象”。
那么又有第二个疑问,“患者”为什么是营板?一位90年代进入营板的员工表示,经济危机之前,营板一直也是一个好企业,比较重市场效率。他说,营板一直是一个人当三个人使,公司很少招人,为的是减小包袱。一度,营板是国内国有钢铁企业中人均产量名列前茅的,“我们前董事长也是一个讲究实干的人,员工经常会在生产一线看到他。只不过,也无法摆脱一些国有企业的弊病,经济危机一来,加速了问题的爆发。”
问题与优势切合,日钢与营板,一家民企与一家国企,双方一拍即合。杜双华在2月份的动员大会上开头就说,“(这次合作)是日钢发展中一次重大机遇。五矿集团是国内顶尖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更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优秀代表,日照钢铁作为一家年轻的民营企业,能够与五矿集团携手合作,我为此深受鼓舞。”
这对日钢而言,的确是机遇。有媒体从2009年开始关注山钢并购日钢的事情,直到现在,双方的洽谈一拖再拖,仍旧没有实质性进展。今年3月份传出消息,日钢价值评估已达400多亿元。山钢吞吃日钢难度显然加大,而摊子越铺越大的日钢,已经有了越来越大的谈判砝码。托管国企,也未尝不是一次“重大机遇”。
诊断方案
双方的合作,为营板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一位营板的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总体感觉就是日钢来了之后,管理比较细,比较“抠”。比如之前他们的电话报销110元钱,现在不报销了,花多少自己买单。但是,因为工资整体都涨了,大家对此也没有多少意见。营板的一位负责人给媒体提供了一份“公司情况汇报”,汇报中写道:从3月份以来,员工工资整体涨幅15.62%。
据介绍,日钢到营板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工资。“日钢员工都能达到年收入6万,营口也要赶上这个水平。”在合作之初的动员会上,杜双华就放话,日钢有的奖项,营板就一定会有,日钢的人发多少钱,营板就一定发多少。他表示,只要员工敢开口要,他就真舍得给,就看你有没有本事说到做到拿得到。
让营板员工感触较深的,还有分工合作。之前采购,一个人可以说了算,集中采购;现在每个人分一个业务,互相管不了别人的,到时间交任务就行,而且是最低价。
日钢托管之前,营板的原材料供应和钢板销售全部由五矿集团内部关联公司代理,在钢铁板材处于卖方市场时,这样一种机制尚能运转,但随着利润趋薄市场竞争加剧,弊病便凸显出来。
据员工反映,改革后来竞标的企业多了,而且销售部门每个人的任务量重了,还扩大了销售部,规定了时间,只看结果。每个副总都规定了销售额,以前这边副总都是没有销售任务的。
一切都在跟日钢学,尤其在成本控制上,处处可见日钢的影子。杜双华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在日钢就很出名。在动员会的发言稿中,他讲到,2004年炼钢厂刚刚投产时生产不顺,他让厂长副厂长回家休假,他带队下去蹲点,去时带去一筐电子秒表,从操作工到主任人手一块,一炉炉卡时间,每个环节都明确最好及平均标准,用了一周给拧了过来。在营板,杜双华采取的是“日核算,旬分析,定期做月总结”,查找采购和消耗差异,缩小任何可能缩小的空隙。
日钢的另一个制胜绝招是:使用印度低品位高铝矿。冶炼这种矿,耗能高,但价格低,总体上算下来,还是省下不少钱。3月15日,营板开始使用低品位高铝矿,到4月份,生铁成本每吨就降低了160.12元。
杜双华说,低价矿不好看,但是赚钱,“不要讲什么报表好看不好看,名次靠前不靠前,挣钱才是硬道理。只有企业盈利了,才能给职工带来福祉,才能给社会贡献力量。”
敏感话题
表面上看起来,医生开方治病,患者吃药疗伤,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毕竟这是一家民企与国企的合作,而且是民企在主导各项改革。
改革,就意味着破旧,也意味着固有利益链的断裂。这一点,杜双华早就有深刻认知。今年4月份,日钢方面曾向媒体提供了一份截至3月底的工作汇报,此时日钢和营板合作不满两个月,营板的亏损额已经从1月份的6000多万下降到200多万。
在这份“情况汇报”中,日钢方毫不忌讳遇到的困难,表明要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这势必会触动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目前可谓困难重重,步履维艰,等等。
采购、销售,都是这些“利益集团”的生存空间。日钢的变革措施恰恰集中在这些方面,而且毫不留情。事实上,营板也有人承认,杜双华那一套也没多少新鲜的,只是因体制的惰性和束缚,难以实现自我变革而已。但是,谈及这些国企弊病,营板显得很敏感,日钢也不愿多谈。
6月初,双方在“相对高调”后迅速收紧。因为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热议,大家对合作之前国企弊病的关注,甚至超出了对“国民合作”模式的关注。
一位营板负责人表示,日钢来了之后有一些变化,但怎么定型,还没有最后定,这个话题非常敏感。日钢来了之后,营板的确进步了,盈利了,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就成了另一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民企,一个是国企,现在好了,就是说之前不好……这种很“尴尬”,似乎说什么都不合适。
模式前景
但不管怎么议论,“医患”双方的合作成绩表是客观的。今年1月份,双方还未最终谈判完成时,营板一个月亏损达6039万元;2月,日钢开始正式托管,亏损降低至2163万元;3月份,亏损下降到251万元;4月份,赢利2263万元;5月盈利5032万元……
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在5月底的那份“公司情况汇报”中写到:“截止到5月24日,企业的股权比例,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占39.9637%,中国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占50.3958%。”
这是一块由民企与国企合种的试验田,但这种模式能走多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山钢与日钢的合并重组事件,杜双华本身就陷在“国进民退”的舆论旋涡中,那他本人是如何看待“国民关系”的呢?
在日钢与营板合作的动员会上,他曾大段地诠释了自己对政策的理解:“中央提出来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国企和民企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但是,采用我们这种模式进行合作还尚无前例可循。作为尝试者,咱们五矿和日钢能不能种好这块试验田,蹚出一条国企与民企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合作的新路子,是压在我们肩上的使命,也是五矿与日钢此次合作的深层意义所在。”
试验田,能不能被继续拓展?日钢方面的权威人士透露,已经有研究人士开始关注日钢和营板的合作,也已经撰写了报告交到了国务院,希望引起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目前看,这块试验田的示范效应已经发挥出来,中冶京诚营口公司已闻讯而来。中冶京诚是耗资120亿元投建的,主要生产各种大型成套的冶金设备,和日钢也一直有生意联系。自2008年试生产以来,中冶京诚一直亏损,对于杜双华来说,这会成为第二个营板吗?杜双华很自信,在他的估计来看,他有把握让中冶京诚明年不亏。
国企与民企的合作不应该是非此即彼,更不是水火不容的。国企有国企的优势,民营有民营的特色,在现时活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新模式来实现两者并轨对接、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