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农民画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流失日益加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我们都应当担负起责任给予保护。在此我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二十四节气”文化和“青阳农民画”为例,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的民俗文化相结合,用青阳农民画的绘画风格加以展现,从而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插画作品,再将插画作品创作出富有文化创意的文创作品。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文化创意的故事性。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有助于创造出满足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产品。
  节气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用以生存的时间和生活的教导指南,是中国人民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孕育出的经验和智慧。现代化社会生活下的人们可能对二十四节气并不陌生,但也不是非常的熟悉。不陌生僅限于手机上日历的提醒,或者新闻的传播等外部媒介的推送;而不熟悉则是人们只是单纯地知道时节,甚至有的都不知道每个时节存在的意义。故而,我们应该从真正意义上去了解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具有哪些文化价值?以及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在人们生活上起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先民通过观察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根据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来判断什么时候耕耘,什么时候播种等等。人们根据这些变化的指令,穿梭于田野间、忙碌于各种农活之中。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故而,二十四节气拥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十四节气”的生活作用:“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在农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华夏民族的衣食住行。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的节气特点运用于生活中,慢慢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节日。例如:小满时节与之对应的是端午节,存在着吃粽子、赛龙舟的民俗活动(如图1)。不仅如此,地域上也逐渐形成了饮食差异,就吃粽子而言,北方以红枣甜粽为主,而南方则以鲜肉、蛋黄的居多。随着时代的演变,民间的谚语(如图2)也慢慢地开始诞生。每年冬至日,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有“消寒”之意,所以人们在冬至这天吃饺子。故而逐渐形成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由此来表达,冬至这天要吃水饺。所以,二十四节气是生活的另一种体现,并作用于人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
  青阳农民画文化创意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文化的流入,大量的传承手艺的手艺人缺失,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艺术技法、传承意识丢失。而青阳农民画在如今的发展洪流中也是如此。如何使青阳农民画不要被埋没,并且能在现阶段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呢?答案是走文化创意发展。文化创意言简意赅的表达就是——现如今赋予精神意义上的“艺术品”,是将精神底蕴与文化内涵相碰撞并结合表达的一种方式。将农民画的艺术手法与传统文化创意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故事性、有内涵的艺术产品。
  青阳农民画是安徽省青阳县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是在青阳县及周边地区原有的砖雕、木雕、石雕、剪纸、装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之上,研究并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手法。青阳农民画是乡间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人们记录民间生活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在内容上,青阳农民画大多以“身临其境”的主观视角,来表达朴实的乡民、田野、自然等日常生活为主要的题材;运用特有的绘画风格,生动形象地描述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态。与此同时,青阳农民画还会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需求,创作出符合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从而展现乡村美好生活的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底蕴、物质价值、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故而,在现如今的社会,文化也是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但是如果单纯拿文化作为“卖点”的话,还是相对太普遍化、大众化,缺少特色性。故而,我们应该去开辟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通道。而文化创新则是当下比较合适的发展道路,通过创新的思路结合原有的传统文化,使得文化进一步得到创新和发展。就文化创意发展而言,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一项重点任务是这样诠释的: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如图3)。由此可以看出,在以后的文化发展中,文化创意会较为突出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从而加快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传播和发展,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艺术开拓的多样性创新。
  “二十四节气”青阳农民画的创意发展途径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新科技的步伐,使传统文化开始淡忘在生活里。为了使得这些优秀的文化得以很好地保留和发展,我们将运用文化创新的方式,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的表达,使得创新出来的新元素在原有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更适合现如今社会的发展。
  就传统文化元素而言,大致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分为形态、颜色和质感这三个主要部分。形态的体现则在于画面整体的形体效果,在视觉上直接地表达了画面的构图、内容;颜色也较为重要,颜色的独特、和谐会促进人们的视觉感官,加快人们的记忆;就插画而言,好的质感表现可以将画面的整体效果得以升华,从而达到“美”的效果。就此我们将传统的文化由这三个方面进行提取、加以运用,从而促进文化素材的收集与再利用,有益于以后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和进一步的研究。
  多元素结合与创新就是将各种元素用设计手法技巧相结合,使得多种元素相并存、相融合。就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青阳农民画为例,多元素结合与创新就是将三者各自的元素特点进行结合与创新,创造出符合三者共存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得三者元素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由此可得,多元素的结合与创造有利于各个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得文化创新更能顺应未来市场的发展,从而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十四节气”与青阳农民画相结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艺术手法的表达以及创新技术的发展。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与青阳农民画相融合呢?怎样更好地表达效果呢?以下围绕着几个方面进行诠释结合的含义:
  内容上,二十四节气与皖南民俗文化相结合:节气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融合——所谓的传统节日就是中国历年历代所传承的特有的节日,那什么时节又对应着什么节日呢?例如:立春时节,相对应的传统节日就有我们的春节。故而,我们将传统的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相融合,一方面,使画面效果更加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的认识。
  节气与非遗文化相融合——所谓的非遗文化,就是指各民族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例如,雨水时节时,地方区域会举行旱船会等特色活动;不同的民俗活动的背后,是朴实的劳动生活状态的真实体现。在这里将传统的民俗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是为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知道和了解中国遗留下的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以后发展的长河里能越走越远。
  节气与民间谚语相融合——民间谚语,就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在特点上,民间谚语偏向于小众化、通俗化;例如: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呢?因为在小满这个时节,麦类等夏熟作物都开始饱满,故而,“麦粒渐满”。在这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谚语,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一种写照,另一方面,体现了丰富的乡村生活。
  色彩上,以青阳农民画独特的色彩来展现:农民画在颜色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它的特点在于高纯度和强对比。民间美术在颜色上都具有的通性就是颜色要生动、鲜明,并且要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直观地展现出画面的整体效果。故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农民画也不例外。撞色、互补色、冷暖对比色的运用也较为常见。与此同时,在保留画面整体的大色块的基础上,细节的叠加使得颜色更加丰富。不同的色彩比例也会直接地影响着画面的整体和谐度。故而,农民画色彩的拿捏尤为重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祖辈辈延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无论是在知识文化层次上的方方面面,还是说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都像是影子一样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华夏儿女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作为当下传承人的我们,应该扛起传承和发展的大旗,将传统文化带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文化内涵深入人心。但传承发展并不是盲目的,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要具有创新的思维、与时俱进。当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善于寻找适合现如今发展的道路。故而,我们要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的发起人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响应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技术相结合,推动文化在现在的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使传统的文化能离我们的距离更近一步,更好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二十四节气’农民画创作及其文创产品设计”(20191130602)。
  作者單位:池州学院
其他文献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
期刊
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明的碰撞下,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从其艺术风貌上来看有着深刻意义。以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为研究,对我国古代历史、社会环境以及宗教因素进行深入剖析阐释并从中探究其内在规律及发展演变过程,以此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壁画中的应用和理解,使之更有价值和参考意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敦煌也是艺术的殿堂,敦煌的飞天壁画,是敦煌文化
期刊
由于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重要转折时期,所以有关秦汉妇女的论著成果陆续涌现。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有学者对已有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文章对2005年至今近十五年来国内大陆学界关于“秦汉妇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力图呈现出这一阶段学界相关研究的基本样貌。  秦汉妇女研究是学术界针对秦汉时期妇女的一系列研究。有关中国秦汉妇女的研究开始于清朝末期,
期刊
新时代的建设,让我们处于飞速发展中,慢慢地人们在这遍地繁华当中开始寻求历史的痕迹,于是就出现了“旅游热”。而这个旅游景点的选择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一些开发商们抓住了人们的怀旧心理,抓住了商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因此成了他们的首选目标。但是商机的到来,让非物资文化遗产本身所传递的东西莫名变了质,变得不再纯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发展成了景点,而商家为了更加吸引游客,会添加一些现代化元素,甚至已
期刊
湛江年例起源说法颇多,在古代,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特别是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历经战乱、经商、贬谪等原因南迁的中原汉族人,多次辗转来到这里生活、繁衍。复杂的民系和多重文化体系相互交融、凝聚、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群体。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湛江本地居民都要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当前我国开始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年例节又名“神诞
期刊
满族“莽式”舞蹈作为满族历史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因其丰富的舞蹈内容与鲜明的风格特征,从而成为满族最具代表性与研究意义的舞蹈,而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的满族“莽式”舞蹈由于受到本民族由山野民族向中原統治民族身份转变所带来民族文化的变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宫廷与民间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  莽式,是满语maksin一词的汉译,意为舞蹈,与此相类似还有“蟒式”“祃克式”“祃克什密”等汉语书
期刊
建水紫陶和元阳那里陶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两者地理位置相隔不远,但工艺特色和文化艺术特色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文章在对建水紫陶和元阳那里陶的发源、造型和工艺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地域环境、材料、制作工艺、实用性和文化审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对边疆地区陶手工艺及其文化艺术审美的研究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西南边陲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少数民族文化
期刊
张掖传统的“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喝腊八粥,这一天还要用面做各种样子的腊八饭,有猫耳朵、刺儿子、面旗旗等,民间还有背腊八冰的习俗,人们从涝池
期刊
苗族是我国古老而又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几千年来苗族人民努力克服生产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历史上又有多次迁徙活动,形成了当今分布中国和世界各地,语言、风情、习俗等差异的多个分支的苗族分布状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苗族风情文化。在贵州众多的苗族支系中,按方言划分约有二十多个。洛北河次方言区是西部方言八个次方言区中的一个。据《咸同贵州军事史》载:“考苗族之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