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木雕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一类内容丰富的传统艺术。它不仅能反映出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而且是历史文化进程的具体、有幸的见证。从多方面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趣、文化艺术、民族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我的作品是通过对一些整木的灼烧,深入对其打磨,分割再组合的方法,展现自然的力量与木头本身的对比。
【关键词】:木雕;马王堆;灼烧
1 木雕发展史
木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门传统手工艺术,在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建筑、家具及室内装饰中,大都会有一些精美的雕刻饰品和图案。这些传统的雕刻艺术品,饱含了雕刻大师高超的艺术技艺和文化修养;具有精湛的加工工艺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寓意,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我国木雕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木雕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木雕艺术题材可以说来自于民。一般来讲,木雕艺术题材的选取有以下几条线索:一是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构成单幅或组雕,多以人物出之;二是从触目所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生态中获取题材,如牛羊鸡狗、梅兰竹菊、瓜果蔬菜等不胜枚举;二是博古题材。有琴棋书画,钟鼎古器,法书名画,箫剑文玩;四是各类装饰图案。如云纹、水纹、回纹、花枝纹、鱼藻纹、龙凤纹、树枝纹,多布置于主体雕件的边缘或作为透空门窗的连续,对称、放射,满地式图案;五是文字雕刻,人们多雕刻祥花瑞草、吉祥动物、人物故事、博古题材、文字等,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这是儒家思想在木雕艺术中的充分表现,是几千年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缩影。
木雕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商人财富积累的结果,更显示了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为木雕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木雕选用的木材属性
木头的材质有的松软易雕、有的粗硬难雕。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锻木、银杏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質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核桃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
3 木雕艺术蕴含的自然观以及从马王堆得到的启示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农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祈盼风调雨顺,由此而建立起了人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古人认为人地厚蕴,万物化生,得地者生,失地者死。在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木材是有生命的,木构建筑是自然的部分,即使木材易腐烂和易烧毁也都是种回归自然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有形象,朴素自然,取木材之柔,用于人易接近的地方,使人感受到虽在人工造物之中却有身处自然之感。在古代中国,自然是作为神的代名词而存在的,乃是使人性通向无限光辉。
甘肃武威磨嘴自18号墓出土的东汉中期的动物木雕:卧狗,长18.5厘米。汉代权贵们欲在死后把生前占有的一切带入地下,于是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性的木雕家畜,没有费心加以精雕细琢,只是意到即可。木卧狗就是用意象的手法雕刻而成的。用寥寥几刀削出了木卧狗,造型已近于抽象,令人玩味无穷。汉代的雕刻赋予木头以艺术的生命,木雕的造型如骨肉,纹理似经脉,彩绘像柔美的肤色,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大众眼前。两千年前的木雕都已如此生动,可见汉代的木雕的艺术对日后的木雕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单件木雕而言,其所绘纹饰通常不局限于上述类别,而往往是多种图案的巧妙组合,其纹饰综合了云纹、菱纹、方连纹和兽面纹等多种;。这些纹饰组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往往寄寓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愿望,有些特殊图案甚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信仰、宇宙观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4 关于我的作品
木雕作品中木纹纹理源于木材本身,是客观具有的自然属性,如木纹纹理疏密、木材色泽、质地性质等。自然属性赋予自然美以物质基础和它的客观性,社会属性又赋予自然美以社会内涵和它的感情。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使木纹纹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与人的审美理念相和谐,使木纹纹理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木纹纹理是自然天成的,不是人工创造的。由它引发的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及审美情感,是由于这些木纹纹理本身包含着与人的社会心理相适应的审美客观性。木纹纹理取决树木的年轮紧松与粗细。
木雕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的纹理媒介对造型既有制约作用又有支撑作用,木材纹理是客观存在难以改变的,一定的木材纹理只适于一定的造型。如果用材不当,哪怕艺术形象再好,也觉得别扭。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利用,发挥它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木纹纹理的表现力,因材施艺,为其艺术造型服务。增强其审美价值和视觉冲击力,激发观赏者解读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探寻作品丰富的内涵。
关于我的作品。在我的周围做木雕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大多都以木材作为一种材料,雕刻出他们心中所想的样子,从而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但是我不是这么想,木材取于自然,它身上的自然属性是我想要的,并且想要突出的。在我的作品中,起初我想用简单大气的造型对木材进行雕刻,通过打磨和不同的雕刻手法来突出木材的纹理。为此我也付诸了行动,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以我的手法和现有的能力不能够让木材通过我的雕刻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所以,我的第一次创作个人认为是不成功的。而后我就思考,木材的自然属性应该不仅仅指的是木材自己本身,应该还包括自然的力量给它带来的变化。因而我就想到了用火。木材的本身易燃,在古代以及人类的早期生活中作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火可以使一根完整的木头完全改头换面。当我烧完了我的第一根木头,我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雕刻。因为我本身的想法是想让烧过的木头与未进行烧制的木头有个对比关系,所以我并没有对其烧制太久,只是让它表面碳化。在雕刻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只是把上面的碳打去薄薄一层,保留一部分又刚好露出未烧制的木头本身,所呈现的效果十分的像蒙了一层黑纱的木头。给人以很朦胧的感觉。就在这个作品的进行中,我又想到如果将一根完整的树干进行分割,再隔段烧制,最后在将他们按照原来的位置放置。让其有强大的对比,从而产生空间错位感。随后我又将随手捡的木头烧制后重新组合。想必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郭廉夫.《古代建筑雕刻纹饰.戏文人物》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7
[2] 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
[3]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汉墓二、三号汉墓[M]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义物出版社,2004.4
[4] 张明川《中国汉代木雕艺术》辽宁出版
【关键词】:木雕;马王堆;灼烧
1 木雕发展史
木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门传统手工艺术,在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建筑、家具及室内装饰中,大都会有一些精美的雕刻饰品和图案。这些传统的雕刻艺术品,饱含了雕刻大师高超的艺术技艺和文化修养;具有精湛的加工工艺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寓意,表达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我国木雕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木雕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木雕艺术题材可以说来自于民。一般来讲,木雕艺术题材的选取有以下几条线索:一是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构成单幅或组雕,多以人物出之;二是从触目所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耕生态中获取题材,如牛羊鸡狗、梅兰竹菊、瓜果蔬菜等不胜枚举;二是博古题材。有琴棋书画,钟鼎古器,法书名画,箫剑文玩;四是各类装饰图案。如云纹、水纹、回纹、花枝纹、鱼藻纹、龙凤纹、树枝纹,多布置于主体雕件的边缘或作为透空门窗的连续,对称、放射,满地式图案;五是文字雕刻,人们多雕刻祥花瑞草、吉祥动物、人物故事、博古题材、文字等,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这是儒家思想在木雕艺术中的充分表现,是几千年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缩影。
木雕艺术的发展不仅是商人财富积累的结果,更显示了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为木雕艺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木雕选用的木材属性
木头的材质有的松软易雕、有的粗硬难雕。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锻木、银杏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質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核桃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
3 木雕艺术蕴含的自然观以及从马王堆得到的启示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农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祈盼风调雨顺,由此而建立起了人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古人认为人地厚蕴,万物化生,得地者生,失地者死。在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木材是有生命的,木构建筑是自然的部分,即使木材易腐烂和易烧毁也都是种回归自然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有形象,朴素自然,取木材之柔,用于人易接近的地方,使人感受到虽在人工造物之中却有身处自然之感。在古代中国,自然是作为神的代名词而存在的,乃是使人性通向无限光辉。
甘肃武威磨嘴自18号墓出土的东汉中期的动物木雕:卧狗,长18.5厘米。汉代权贵们欲在死后把生前占有的一切带入地下,于是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性的木雕家畜,没有费心加以精雕细琢,只是意到即可。木卧狗就是用意象的手法雕刻而成的。用寥寥几刀削出了木卧狗,造型已近于抽象,令人玩味无穷。汉代的雕刻赋予木头以艺术的生命,木雕的造型如骨肉,纹理似经脉,彩绘像柔美的肤色,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大众眼前。两千年前的木雕都已如此生动,可见汉代的木雕的艺术对日后的木雕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单件木雕而言,其所绘纹饰通常不局限于上述类别,而往往是多种图案的巧妙组合,其纹饰综合了云纹、菱纹、方连纹和兽面纹等多种;。这些纹饰组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往往寄寓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美好愿望,有些特殊图案甚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信仰、宇宙观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4 关于我的作品
木雕作品中木纹纹理源于木材本身,是客观具有的自然属性,如木纹纹理疏密、木材色泽、质地性质等。自然属性赋予自然美以物质基础和它的客观性,社会属性又赋予自然美以社会内涵和它的感情。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使木纹纹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与人的审美理念相和谐,使木纹纹理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木纹纹理是自然天成的,不是人工创造的。由它引发的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及审美情感,是由于这些木纹纹理本身包含着与人的社会心理相适应的审美客观性。木纹纹理取决树木的年轮紧松与粗细。
木雕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的纹理媒介对造型既有制约作用又有支撑作用,木材纹理是客观存在难以改变的,一定的木材纹理只适于一定的造型。如果用材不当,哪怕艺术形象再好,也觉得别扭。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利用,发挥它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木纹纹理的表现力,因材施艺,为其艺术造型服务。增强其审美价值和视觉冲击力,激发观赏者解读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探寻作品丰富的内涵。
关于我的作品。在我的周围做木雕的同学不在少数,他们大多都以木材作为一种材料,雕刻出他们心中所想的样子,从而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但是我不是这么想,木材取于自然,它身上的自然属性是我想要的,并且想要突出的。在我的作品中,起初我想用简单大气的造型对木材进行雕刻,通过打磨和不同的雕刻手法来突出木材的纹理。为此我也付诸了行动,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以我的手法和现有的能力不能够让木材通过我的雕刻达到我想要的效果。所以,我的第一次创作个人认为是不成功的。而后我就思考,木材的自然属性应该不仅仅指的是木材自己本身,应该还包括自然的力量给它带来的变化。因而我就想到了用火。木材的本身易燃,在古代以及人类的早期生活中作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火可以使一根完整的木头完全改头换面。当我烧完了我的第一根木头,我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雕刻。因为我本身的想法是想让烧过的木头与未进行烧制的木头有个对比关系,所以我并没有对其烧制太久,只是让它表面碳化。在雕刻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只是把上面的碳打去薄薄一层,保留一部分又刚好露出未烧制的木头本身,所呈现的效果十分的像蒙了一层黑纱的木头。给人以很朦胧的感觉。就在这个作品的进行中,我又想到如果将一根完整的树干进行分割,再隔段烧制,最后在将他们按照原来的位置放置。让其有强大的对比,从而产生空间错位感。随后我又将随手捡的木头烧制后重新组合。想必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郭廉夫.《古代建筑雕刻纹饰.戏文人物》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7
[2] 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
[3]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汉墓二、三号汉墓[M]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义物出版社,2004.4
[4] 张明川《中国汉代木雕艺术》辽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