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的基本理念,而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已经不符合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形势。新泰教研室联合新泰一中掀起了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推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使我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创新、高效,面目一新,特体会如下:
一、重视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高效课堂”课堂的高效就在于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学习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所以要重视学习小组建设。首先:选出一名有能力的组长。对组长的要求必须是成绩好,有责任感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一些工作。保证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运转。
二、重视学案编写
(一)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备课组遵循了以下原则
1.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意问题的设置:
1.问题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的衔接起来。使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够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将其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的角度去认识。
2.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认识的疑点和对知识理解的关键点。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地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4.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思维的力度,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保护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每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弄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领略到无比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设置是编制学案的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时,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研究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一定站在学生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设置,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教材内容。学案不能简单地设计成大量填空题,把学习过程变成了看着课本找答案,这样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是习题集和参考资料的简单堆砌。
三、教学流程
1.展示目标,分配任务:师生共同确定目标,学生对本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基本的了解。教师结合学习目标,通过小组组长给学习小组分配探究学习的任务。
2.组内分工,自主探究:各小组组长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实际水平差异及个人愿望,把本小组所承担的任务向本小组成员分配更加具体的任务。各成员领到任务后,根据学习目标和所分配的任务,贯彻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大胆剖析,明确思路,形成对问题的独到看法。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下一环节中利用集体智慧解决。
3.互助学习,相互答疑:即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兵”教“兵” 策略。在交流中相互答疑解疑,并对仍存在的疑问寻求解决方法。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化,继而去伪存真,逐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4.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即组内交流合作,达成初步共识,为小组展示作准备。学生在相互质疑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重新修正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组内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初步的内化知识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组长组织本小组推荐代表,为展示本小组的新成果作好准备。
5.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在教师的调控下,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根据不同情况,可充分利用黑板、多媒体设备等)。这一名代表,须是学习中下游的学生。目的:一是督促在第二步的探究学习时,把“兵”教“兵”策略落到实处;二是为后面的再交流、再补充提供机会,做好铺垫。指导思想:面向全体,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
6.本组补充,纠正提高:即针对小组代表的成果展示,先由同组成员进行纠正、补充。为使本组的成果被全班同学认可,在本组代表展示时,同组成员聚精会神,以便及时进行纠正、补充。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激励。指导思想:小组代表展示时,全体同学积极思考。
7.异组交流,质疑拓展:即在本组交流基础上,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其成果进行质疑,通过相互质疑与补充,达到拓展知识与提高能力、展现智慧的目的。这一环节中,需要对质疑活跃而有效的小组给予奖励。指导思想:相互质疑,锻炼思维,锤炼语言,拓展知识,展现智慧。
8.当堂达标:这一环节是为验证学生学习目标达到与否而精心设置的,对学生来说是学后即考,考后即评,学生全员参与,反馈面100%,测评方式灵活多样,测评结果当堂反馈。
以上各环节,可以彼此交错,教师要适时调控,把握全局。此种课堂教学以小组教学为主,辅之目标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质疑学习等多种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和展示为主,辅之教师的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因理解深度或广度不够而影响课堂达标的问题要做好适时的诱导,对于学生自身仍解决不了或存有争议的问题给以适当的点拨,对于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属课标要求范围内的,做好恰如其分的讲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不思考前不讲;对于问题,学生不展示之前不讲);以对小组评价为主,辅之对学生的个人评价,力争达到面向全体,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重视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高效课堂”课堂的高效就在于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学习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所以要重视学习小组建设。首先:选出一名有能力的组长。对组长的要求必须是成绩好,有责任感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一些工作。保证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运转。
二、重视学案编写
(一)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备课组遵循了以下原则
1.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3.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5.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意问题的设置:
1.问题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的衔接起来。使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够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将其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的角度去认识。
2.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认识的疑点和对知识理解的关键点。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地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4.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思维的力度,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保护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每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弄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领略到无比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设置是编制学案的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时,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研究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一定站在学生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设置,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教材内容。学案不能简单地设计成大量填空题,把学习过程变成了看着课本找答案,这样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是习题集和参考资料的简单堆砌。
三、教学流程
1.展示目标,分配任务:师生共同确定目标,学生对本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有基本的了解。教师结合学习目标,通过小组组长给学习小组分配探究学习的任务。
2.组内分工,自主探究:各小组组长根据本小组成员的实际水平差异及个人愿望,把本小组所承担的任务向本小组成员分配更加具体的任务。各成员领到任务后,根据学习目标和所分配的任务,贯彻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大胆剖析,明确思路,形成对问题的独到看法。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下一环节中利用集体智慧解决。
3.互助学习,相互答疑:即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兵”教“兵” 策略。在交流中相互答疑解疑,并对仍存在的疑问寻求解决方法。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化,继而去伪存真,逐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4.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即组内交流合作,达成初步共识,为小组展示作准备。学生在相互质疑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重新修正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组内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初步的内化知识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组长组织本小组推荐代表,为展示本小组的新成果作好准备。
5.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在教师的调控下,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根据不同情况,可充分利用黑板、多媒体设备等)。这一名代表,须是学习中下游的学生。目的:一是督促在第二步的探究学习时,把“兵”教“兵”策略落到实处;二是为后面的再交流、再补充提供机会,做好铺垫。指导思想:面向全体,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
6.本组补充,纠正提高:即针对小组代表的成果展示,先由同组成员进行纠正、补充。为使本组的成果被全班同学认可,在本组代表展示时,同组成员聚精会神,以便及时进行纠正、补充。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对各小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激励。指导思想:小组代表展示时,全体同学积极思考。
7.异组交流,质疑拓展:即在本组交流基础上,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其成果进行质疑,通过相互质疑与补充,达到拓展知识与提高能力、展现智慧的目的。这一环节中,需要对质疑活跃而有效的小组给予奖励。指导思想:相互质疑,锻炼思维,锤炼语言,拓展知识,展现智慧。
8.当堂达标:这一环节是为验证学生学习目标达到与否而精心设置的,对学生来说是学后即考,考后即评,学生全员参与,反馈面100%,测评方式灵活多样,测评结果当堂反馈。
以上各环节,可以彼此交错,教师要适时调控,把握全局。此种课堂教学以小组教学为主,辅之目标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质疑学习等多种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和展示为主,辅之教师的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因理解深度或广度不够而影响课堂达标的问题要做好适时的诱导,对于学生自身仍解决不了或存有争议的问题给以适当的点拨,对于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属课标要求范围内的,做好恰如其分的讲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不思考前不讲;对于问题,学生不展示之前不讲);以对小组评价为主,辅之对学生的个人评价,力争达到面向全体,提高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