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依据
本次活动是依据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出版的《探索与发展课程》大班下《动物家族》这一主题活动中衍生而来,孩子们通过搜集猴子素材,对猴子产生极大兴趣。由此,我本着“源于幼儿,发展幼儿”的教学理念,选择了《猴子学样》这个富有童趣、并容易引发思考的故事,设计了一节轻松愉快的语言交流与艺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达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与生俱来就喜欢各种小动物,渴望与他们亲近游戏。我正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大班幼儿年龄特征,确定了本次以游戏为载体的综合活动,幼儿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了解猴子爱模仿特点的同时也提高自身表演能力;2.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学会有序的观察画面,理解图意,了解老爷爷和猴子之间发生的事,以及动作上的变化;通过观察画面,能够选择恰当、幽默的词语,和语气大胆的表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能对猴子和老爷爷的动作、表情进行故事表演,并明白遇到事情要勤于动脑、多想办法的道理。B.方法与途径:本次活动围绕“谜语导入——设置悬念——丢帽子——找帽子——还帽子——情景表演——放松活动”这一过程。采取启发式、推理式、互动式等多种引导方法,不断设疑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体验成功,构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同伴互动、视频欣赏等途径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快乐的学习,并能理解游戏规则,学会与同伴快乐的合作游戏。C.情感与评价: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猴子的滑稽、老爷爷的睿智,从故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并乐意表达,积极与同伴合作表演。D.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次活动运用投影仪、电脑、电视机、ppt、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活动内容直观生动、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展现出来,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不仅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也调动了幼儿观察、思维、表达的兴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A.教学重点:本次活动主要分三大环节:导入故事——学故事——演故事,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多媒体操作法,以及图示法,让幼儿在观察图片与视频中了解故事梗概,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故事内容;B.教学难点:第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总结经验,一步步递进,尝试运用不同的语气和动作进行对话表演,并小结出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在表演前我会给孩子们提出规则和要求,保证表演顺利进行。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1.了解班级幼儿现状及主要问题,确定教学重点难点;2.《猴子学样》课件,音乐,视频;3.小猴子头饰若干,草帽7顶,担子一副,道具大树,场景图。(二)幼儿准备:对猴子肢体动作、生活习性有一定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谜语。教师活动:谜语导入,引出我不开心的“猴子”朋友,提问幼儿,小猴子为什么不开心。幼儿活动:幼儿可能回答:1、他想吃香蕉了;2、没有小猴子跟他玩;3、小猴子犯错误挨批评了。设计意图:1、利用谜语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激发幼儿探索欲;2、通过设置沮丧的小猴子这一悬念引出故事;
(二)活动一:播放ppt。教师活动: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活动:幼儿可能回答:1、大树、白云、草地、老爷爷、草帽、猴子、扁担;2、小猴子拿走了老爷爷的帽子;3、老爷也想问猴子要回帽子,但小猴子总是学着老爷爷的样子,不愿意将帽子还给老爷爷;4、老爷爷最后将帽子要回来担走了。设计意图:培养幼儿善于观察、总结的认知习惯;
(三)活动二:播放视频
教师活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设计意图: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喜欢听有关动物的故事;
(四)活动三:提出問题
教师活动:提问:1故事中都有谁?2、发生了一件什么事?3、老爷爷是怎么要帽子的?猴子们还给老爷爷了吗?4、老爷爷最终想到什么好办法要回了帽子?5、你们觉得谁更聪明?幼儿活动:幼儿可能回答:1、老爷爷和猴子;2、猴子们拿走了老爷爷的帽子;3、伸出双手、跺着脚、搔着脑袋;小猴子们没有把帽子还给老爷爷,总是在模仿老爷爷的样子;4、老爷爷将帽子使劲摔在地上,猴子们也学老爷爷将帽子往地上一摔,老爷爷赶紧拾起帽子挑走了;5、老爷爷更聪明。设计意图:养成仔细倾听问题,并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活动四:幼儿复述
教师活动:鼓励幼儿学老爷爷说话的语气和动作都很像,请几名幼儿根据图卡共同来完整讲述故事内容。设计意图:能根据图卡讲述故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乐于表达的欲望;
(六)活动五:情景表演
教师活动:分角色表演,遵守规则,表演结束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幼儿活动:请一名幼儿扮演老爷爷,一名幼儿扮演老猴子,五名幼儿扮演小猴子,布置场景,利用道具进行情景再现。设计意图:发展幼儿社会性,学会与同伴合作并遵守表演规则;
(七)活动六:放松活动
教师活动:学跳舞蹈《猴子学样》。幼儿活动:幼儿围一个大圈,跟随老师学跳舞蹈,并离开活动室。计意图:艺术领域延伸活动,适当放松,让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五、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我通过“谜语导入——设置悬念——观察图片——讲故事——情景模拟——小结——放松活动”等环节,引导孩子们讲述、表演、理解故事内容;2.针对活动主题,我采用谜语形式导入,同时利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进行表演,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机会,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3.表演环节是整个活动的一大亮点,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从整体效果上看,本次教学活动层次分明、衔接自然,幼儿参与度高;4.不足之处是教师在应对幼儿回答、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在设置“沮丧的小猴子”时,我的本意是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得出“帽子被老爷爷要回,所以小猴子沮丧”这一答案,但幼儿却给出了“小猴子没有朋友”“小猴子饿了”等答案。我的处理方式是肯定幼儿答案的同时,引导幼儿说出我所预设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略显尴尬。
本次活动是依据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出版的《探索与发展课程》大班下《动物家族》这一主题活动中衍生而来,孩子们通过搜集猴子素材,对猴子产生极大兴趣。由此,我本着“源于幼儿,发展幼儿”的教学理念,选择了《猴子学样》这个富有童趣、并容易引发思考的故事,设计了一节轻松愉快的语言交流与艺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达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与生俱来就喜欢各种小动物,渴望与他们亲近游戏。我正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大班幼儿年龄特征,确定了本次以游戏为载体的综合活动,幼儿在妙趣横生的游戏中,了解猴子爱模仿特点的同时也提高自身表演能力;2.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学会有序的观察画面,理解图意,了解老爷爷和猴子之间发生的事,以及动作上的变化;通过观察画面,能够选择恰当、幽默的词语,和语气大胆的表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能对猴子和老爷爷的动作、表情进行故事表演,并明白遇到事情要勤于动脑、多想办法的道理。B.方法与途径:本次活动围绕“谜语导入——设置悬念——丢帽子——找帽子——还帽子——情景表演——放松活动”这一过程。采取启发式、推理式、互动式等多种引导方法,不断设疑提问,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幼儿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体验成功,构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同伴互动、视频欣赏等途径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快乐的学习,并能理解游戏规则,学会与同伴快乐的合作游戏。C.情感与评价: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猴子的滑稽、老爷爷的睿智,从故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并乐意表达,积极与同伴合作表演。D.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次活动运用投影仪、电脑、电视机、ppt、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活动内容直观生动、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展现出来,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不仅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也调动了幼儿观察、思维、表达的兴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A.教学重点:本次活动主要分三大环节:导入故事——学故事——演故事,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多媒体操作法,以及图示法,让幼儿在观察图片与视频中了解故事梗概,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故事内容;B.教学难点:第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总结经验,一步步递进,尝试运用不同的语气和动作进行对话表演,并小结出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在表演前我会给孩子们提出规则和要求,保证表演顺利进行。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1.了解班级幼儿现状及主要问题,确定教学重点难点;2.《猴子学样》课件,音乐,视频;3.小猴子头饰若干,草帽7顶,担子一副,道具大树,场景图。(二)幼儿准备:对猴子肢体动作、生活习性有一定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谜语。教师活动:谜语导入,引出我不开心的“猴子”朋友,提问幼儿,小猴子为什么不开心。幼儿活动:幼儿可能回答:1、他想吃香蕉了;2、没有小猴子跟他玩;3、小猴子犯错误挨批评了。设计意图:1、利用谜语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激发幼儿探索欲;2、通过设置沮丧的小猴子这一悬念引出故事;
(二)活动一:播放ppt。教师活动: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活动:幼儿可能回答:1、大树、白云、草地、老爷爷、草帽、猴子、扁担;2、小猴子拿走了老爷爷的帽子;3、老爷也想问猴子要回帽子,但小猴子总是学着老爷爷的样子,不愿意将帽子还给老爷爷;4、老爷爷最后将帽子要回来担走了。设计意图:培养幼儿善于观察、总结的认知习惯;
(三)活动二:播放视频
教师活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设计意图: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喜欢听有关动物的故事;
(四)活动三:提出問题
教师活动:提问:1故事中都有谁?2、发生了一件什么事?3、老爷爷是怎么要帽子的?猴子们还给老爷爷了吗?4、老爷爷最终想到什么好办法要回了帽子?5、你们觉得谁更聪明?幼儿活动:幼儿可能回答:1、老爷爷和猴子;2、猴子们拿走了老爷爷的帽子;3、伸出双手、跺着脚、搔着脑袋;小猴子们没有把帽子还给老爷爷,总是在模仿老爷爷的样子;4、老爷爷将帽子使劲摔在地上,猴子们也学老爷爷将帽子往地上一摔,老爷爷赶紧拾起帽子挑走了;5、老爷爷更聪明。设计意图:养成仔细倾听问题,并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活动四:幼儿复述
教师活动:鼓励幼儿学老爷爷说话的语气和动作都很像,请几名幼儿根据图卡共同来完整讲述故事内容。设计意图:能根据图卡讲述故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乐于表达的欲望;
(六)活动五:情景表演
教师活动:分角色表演,遵守规则,表演结束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幼儿活动:请一名幼儿扮演老爷爷,一名幼儿扮演老猴子,五名幼儿扮演小猴子,布置场景,利用道具进行情景再现。设计意图:发展幼儿社会性,学会与同伴合作并遵守表演规则;
(七)活动六:放松活动
教师活动:学跳舞蹈《猴子学样》。幼儿活动:幼儿围一个大圈,跟随老师学跳舞蹈,并离开活动室。计意图:艺术领域延伸活动,适当放松,让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五、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我通过“谜语导入——设置悬念——观察图片——讲故事——情景模拟——小结——放松活动”等环节,引导孩子们讲述、表演、理解故事内容;2.针对活动主题,我采用谜语形式导入,同时利用夸张、诙谐的肢体动作进行表演,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机会,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3.表演环节是整个活动的一大亮点,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从整体效果上看,本次教学活动层次分明、衔接自然,幼儿参与度高;4.不足之处是教师在应对幼儿回答、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在设置“沮丧的小猴子”时,我的本意是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得出“帽子被老爷爷要回,所以小猴子沮丧”这一答案,但幼儿却给出了“小猴子没有朋友”“小猴子饿了”等答案。我的处理方式是肯定幼儿答案的同时,引导幼儿说出我所预设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略显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