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消费的需求也不斷改进,不单单只是物质消费的需要,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对休闲、娱乐、绿色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成为未来消费的主要需求,而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出现、发展,很好的满足了这一消费的需求,这样的园林,得到许多消费者的认可,其市场前景十分巨大。文章针对目前这类园林在规划、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原则和设计上的意见。
关键词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设计原则
1 自然原则
在园林的设计中,必须要符合自然原则,一方面要尽量的使得原则自然化,少一些工业社会的影子,另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好自然,在考虑其承受力度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建议大致如下,尽量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势,避免刻意的工程改造。一方面减少人工痕迹,另一方面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保持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合一,使园林和环境和谐统一。在植被方面,要全面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雨水环境,土地性质等情况,种植最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并且保护要当地的原有植被,尤其是当地的特色植物。
2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在设计观光农业型园林时,既要让各个单一的景点有独特的特色,也要考虑整体性的效果,让各个景点之间能够很好的联接,以及营造流线型的整体园林效果。
3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整体体系,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经济相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在接待功能、日常管理等方面,既要考虑自然原因,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园林的设计中,一方面要依托完善的生态学理论,以及最新的科技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园区的服务质量构建绿色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二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具体设计
1 原有的农业作业区的规划
农业作业区,原来一直都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物资来源,另一方面在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建设规划中,这片区域可以很好的成为游客的游玩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使园区的服务更全面、更完善。在保留当地特色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种植的规模,增加经济作物的种类,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或者建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专类园林,一方面可以提高园林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提高园林的服务质量。
2 农业观光区的规划
农业观光区是观光农业型园林的重要组成,通过不同地理、不同植物、花草的组合,形成与相对现代城市截然不同的风景,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具体的构建搭配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不同草木的高低特点,营造起伏错落的绿色波浪,或者成片,集中的种植大规模的颜色鲜艳的花木,形成花海的美丽景色等等。在这种规划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花木的控制和修剪,熟悉各类花草的生长周期以及特点,一方面不能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要不能影响本地的生态平衡,防止生物入侵。另外,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营造不同的氛围。比如在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采用颜色鲜艳,结构稀疏的植被,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对于一些商业会议区域,可以用颜色浓,枝叶茂,且栽种紧凑的植物,营造庄重严谨的气氛。另外,对于一些美观效果不是很明显的墙面、建筑,可以适当的用绿化植物来修饰。
3 基础道路的设计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园林的发展十分重要,一在科学分析,协调各种问题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不能破坏园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最大程度的方便游客。另外,在道路设计上,也要最好规划,一方面,让进来的游客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将园林的景色扩展到各个方面,当然包括道路上。
4 排水系统的设计
由于观光农业园林具有相对其他景点的特殊性,水资源在园林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方面满足各类植物的供水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员工、游客的生活用水。在用水 的同时,还要防止水流对自然地表的侵蚀,以及随着园林的开发投入使用,各种生活污水以及农产品加工处理的废水等等,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尽量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
三 实例探讨
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市场十分火爆,到处都在兴建这类园林,然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了。这里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分析分析探讨一下观光农业在具体市场实践中,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得最好,以及结合一些相关的经验,总结教训,为我国的观光农业型园林提供一些意见。
比如山东潍坊市西南郊的浮烟山树林公园。利用其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元代吏部尚书张启岩亲笔书写的《麓台秋月》碑文,投资2000多万人民币,建成了荣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园林公园。园林的建设大抵和上文提出的园林建设规划原则相近,比如在利用原有的自然风貌的前提下,修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植物园,形成了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效的保护了自然植被的多样性要求。对促进自然环境和园林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在原有湖泊的基础上,建成垂钓湖,不仅满足旅客休闲垂钓的需要,而且丰富了园林景区的景点。更重要的是,垂钓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捕鱼,不会对鱼类的多样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保障了园林景区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市场化,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壮大自身实力,园区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并结合自身的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容纳大量的游客,而且可以举办各种综合性的活动,在提高自身品牌形象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四 未来我国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发展动向
一般来说,观光农业型园林是着重点应该在农业生产和新型农业示范,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促进绿化城市,绿化郊区有很好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光农业型园林,起源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效仿同样的成功模式下,各地的这类型园林大力发展,而且根据各地方的特点,有不同的具体类别。尤其在最近几年,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而且在促进农村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提高经济实力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新型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怀念向往,而且可以让人暂时远离环境日趋恶劣的城市,而且,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绿色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在这一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利用本身的绿色产业,在实现自然资源和园林景区和谐发展的同时,可以很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农业大国,耕地资源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而观光农业型园林,在倡导新型农业,贯彻绿色概念方面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这种模式的园林,强化管理的同时,一旦能够促进园林的良性发展的话,可以很好的成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主流。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园林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来,现在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可以作为一个未来城市发展的模板,积极引导人类的健康绿色生活。
结语 本人通过介绍一般性的园林设计、规划,提出了一些促进观光农业型园林发展的意见。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的环境被破坏,人们对绿色的需求越来越看重,这种模式的园林,未来会有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书目
[1] 杨金鹅 张建林 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 翟付顺 李建成 农业观光型园林及其发展策略浅论 [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3] 匡丽红 秦华 观光农业建园条件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关键词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设计原则
1 自然原则
在园林的设计中,必须要符合自然原则,一方面要尽量的使得原则自然化,少一些工业社会的影子,另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好自然,在考虑其承受力度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建议大致如下,尽量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势,避免刻意的工程改造。一方面减少人工痕迹,另一方面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保持当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合一,使园林和环境和谐统一。在植被方面,要全面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雨水环境,土地性质等情况,种植最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并且保护要当地的原有植被,尤其是当地的特色植物。
2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在设计观光农业型园林时,既要让各个单一的景点有独特的特色,也要考虑整体性的效果,让各个景点之间能够很好的联接,以及营造流线型的整体园林效果。
3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整体体系,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更是一个社会经济相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在接待功能、日常管理等方面,既要考虑自然原因,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园林的设计中,一方面要依托完善的生态学理论,以及最新的科技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园区的服务质量构建绿色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二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具体设计
1 原有的农业作业区的规划
农业作业区,原来一直都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物资来源,另一方面在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建设规划中,这片区域可以很好的成为游客的游玩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使园区的服务更全面、更完善。在保留当地特色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种植的规模,增加经济作物的种类,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或者建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专类园林,一方面可以提高园林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整体效应,提高园林的服务质量。
2 农业观光区的规划
农业观光区是观光农业型园林的重要组成,通过不同地理、不同植物、花草的组合,形成与相对现代城市截然不同的风景,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具体的构建搭配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不同草木的高低特点,营造起伏错落的绿色波浪,或者成片,集中的种植大规模的颜色鲜艳的花木,形成花海的美丽景色等等。在这种规划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花木的控制和修剪,熟悉各类花草的生长周期以及特点,一方面不能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要不能影响本地的生态平衡,防止生物入侵。另外,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营造不同的氛围。比如在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采用颜色鲜艳,结构稀疏的植被,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对于一些商业会议区域,可以用颜色浓,枝叶茂,且栽种紧凑的植物,营造庄重严谨的气氛。另外,对于一些美观效果不是很明显的墙面、建筑,可以适当的用绿化植物来修饰。
3 基础道路的设计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园林的发展十分重要,一在科学分析,协调各种问题的前提下,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不能破坏园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最大程度的方便游客。另外,在道路设计上,也要最好规划,一方面,让进来的游客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将园林的景色扩展到各个方面,当然包括道路上。
4 排水系统的设计
由于观光农业园林具有相对其他景点的特殊性,水资源在园林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方面满足各类植物的供水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员工、游客的生活用水。在用水 的同时,还要防止水流对自然地表的侵蚀,以及随着园林的开发投入使用,各种生活污水以及农产品加工处理的废水等等,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尽量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
三 实例探讨
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市场十分火爆,到处都在兴建这类园林,然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了。这里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来分析分析探讨一下观光农业在具体市场实践中,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得最好,以及结合一些相关的经验,总结教训,为我国的观光农业型园林提供一些意见。
比如山东潍坊市西南郊的浮烟山树林公园。利用其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元代吏部尚书张启岩亲笔书写的《麓台秋月》碑文,投资2000多万人民币,建成了荣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园林公园。园林的建设大抵和上文提出的园林建设规划原则相近,比如在利用原有的自然风貌的前提下,修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植物园,形成了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有效的保护了自然植被的多样性要求。对促进自然环境和园林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在原有湖泊的基础上,建成垂钓湖,不仅满足旅客休闲垂钓的需要,而且丰富了园林景区的景点。更重要的是,垂钓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捕鱼,不会对鱼类的多样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保障了园林景区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市场化,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壮大自身实力,园区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并结合自身的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容纳大量的游客,而且可以举办各种综合性的活动,在提高自身品牌形象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四 未来我国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发展动向
一般来说,观光农业型园林是着重点应该在农业生产和新型农业示范,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观光农业园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对促进绿化城市,绿化郊区有很好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光农业型园林,起源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效仿同样的成功模式下,各地的这类型园林大力发展,而且根据各地方的特点,有不同的具体类别。尤其在最近几年,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而且在促进农村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在提高经济实力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新型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怀念向往,而且可以让人暂时远离环境日趋恶劣的城市,而且,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绿色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在这一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利用本身的绿色产业,在实现自然资源和园林景区和谐发展的同时,可以很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农业大国,耕地资源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而观光农业型园林,在倡导新型农业,贯彻绿色概念方面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这种模式的园林,强化管理的同时,一旦能够促进园林的良性发展的话,可以很好的成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主流。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园林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来,现在的观光农业型园林,可以作为一个未来城市发展的模板,积极引导人类的健康绿色生活。
结语 本人通过介绍一般性的园林设计、规划,提出了一些促进观光农业型园林发展的意见。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的环境被破坏,人们对绿色的需求越来越看重,这种模式的园林,未来会有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书目
[1] 杨金鹅 张建林 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析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 翟付顺 李建成 农业观光型园林及其发展策略浅论 [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3] 匡丽红 秦华 观光农业建园条件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