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送走酷暑,迎来金秋。秋天,对不同的人而言,代表着不同的意象,或充满丰收喜悦,或感怀萧瑟凄凉……而“秋”的字形本身也让人产生诸多联想。成熟的果实红似火,是秋天里常见的景象;秋后火烧秸秆,是我国农村古已有之的习俗……似乎从这些角度都能对“秋”的字形做出解释。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秋”这个看似一目了然的字形,确实存在着解释上的歧义。
  “秋”字在甲骨文中写成或等形状。前一种字形很像一只长着触角的昆虫。然而究竟是哪种昆虫呢?文字学家们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蟋蟀,理由是“虫以鸣秋”。古人发现,蟋蟀一般在秋天鸣叫,因此,借其形体表示“秋天”。
  但是,也有人认为是蝗虫。因为商代的人管蝗虫叫“虬”,而甲骨卜辞中不乏以“虬”代“秋”的用例。比如“今虬其有降疫”“今虬多雨”等,其中的“虬”都指秋季。可见,在古人眼中,蝗虫跟秋天关系密切,用它来表示“秋”是很自然的事情。
  后一種字形上面仍然是昆虫的形象,下面增加了“火”。一般认为,这表示农民在收获庄稼之后,用火焚烧秸秆,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灭除田间的害虫。但也有解释认为,加“火”表示秋天禾谷成熟,远看似火灼。还有人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来解释“秋”中有“火”的理据性。农历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下,天气转凉,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每一种解释似乎都有其道理,而这些推断都指向共同的方向,即“秋”最初的字形跟农作物成熟并收获的季节有关。
  籀文时期,“秋”字写成,可以看出其字形当中被添加了“禾”,这进一步表明它的意思跟农作物有关。而到了小篆,原来字形中的昆虫就消失不见了,写成,这已经跟它现在的写法非常接近了,只是“禾”和“火”的左右位置刚好相反。
  许慎《说文解字》:“秋,禾谷孰(熟)也。”“秋”本来表示收获、收成、成熟的庄稼等意思。例如《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大致意思是说,农民只有努力耕作,才能有收获。后来,“有秋”成为一种固定的说法,用以指丰收、丰年等意思。例如宋代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描绘的是农田里一派丰收的景象。现在,人们仍然使用“收秋”一词,表示收获成熟的农产品,用的也是“秋”的最初的意思。
  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因此,“秋”自然而然含有“秋天”的意思。《诗经·卫风·氓》中的“秋以为期”,是女子跟心上人约定秋天为婚期。《管子·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则指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各自的季节特征。
  古人用春、夏、秋、冬四时搭配五行。秋属金,而金色白,可见,“金秋”“白露”中的颜色词是有其特定来源的。“白露”原本是指秋天的露水,例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今,“白露”一词则主要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名称为人们所熟知。
  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到深秋时节,草木凋零,自然界笼罩着萧条肃杀的气氛,“秋”由此多了“悲愁”的色彩和含义。古时把年老而不得意的文人叫作“秋士”,例如《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
  在古人的观念中,秋季代表“肃杀”,因此,凡事崇尚“顺天而为”的古人通常把行刑问斩之类的事情安排在秋季执行,也就是所谓“秋后问斩”。而且,与律令、刑狱有关的事情往往被冠以“秋”。比方说,“秋曹”是刑部的别称,“秋宪”指刑法或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等等。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句。一般认为,“秋”在“愁”的字形当中表示读音。然而,从“秋”隐含的“悲愁”之义我们可以看出,既然“愁”的主要意思是“忧愁”,那么,它跟“秋”之间的联系显然不仅仅是读音。
  “秋”由秋季的意思,发展出表示一年的时间,比如古代文献中大量出现的“千秋万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诗经·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由于前一句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一句有“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与之并提,所以,“三秋”在这里显然指的不是三年,而是长于三个月、短于三年的时间,即三个秋季,相当于九个月。但是,后来由此衍生出的我们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说法“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里的“秋”则是指“一年的时间”,“三秋”就是三年,泛指很长的时间间隔。
  “秋”由表示季节名称的意思,还发展出某一时期、某一时刻这样的含义,而且常常含有不好的意思,这大概也跟秋季肃杀的隐含意义有关。例如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再如,“多事之秋”一般用来形容政局不稳定、变故多的时期。
  正如刘禹锡诗中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国文人雅士向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并由此产生了无数诗词名篇。然而时移世易,对于现代人而言,提到秋天,已经少了伤感,更多想到的是秋高气爽的天气、斑斓美丽的景致。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飒飒秋风至,涟涟秋水长,莫负好时光。
其他文献
北宋初年,海内初定,武功歇而文治兴。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下诏编修类书,有史实、典故一千卷名为《太平御览》,野史小说五百卷名为《太平广记》,诗文一千卷名为《文苑英华》。太宗死后,其子真宗继位,又以“历代群臣事迹”一千卷名为《册府元龟》。后人称以上四部书为宋代四大书。这四大书中最先完成的就是《太平广记》,由李昉、扈蒙等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奉旨编纂,历时约一年半的时间,于次年修成。书名中的“太平”
期刊
进入12月,我国北方的降雪逐渐增多,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大地银装素裹。置身其间,纵情游乐,别有一番趣味。那么,让我们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一起来品味这“雪”的美妙吧。  “雪”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描摹的是雪花从天空中飘落的景象。可见,这个字从一开始指的就是从空中降落的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白色晶体,即下雪的“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
期刊
西儒培根说过:“读书造成完人。”考其意思,盖以为读书可以打破人类的愚昧,纠正人类的错误,增进人类的智识,充实人类的生活。地无中外,时无古今,谁都承认读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  工作。  但今爱好读书的人,常有一种难题在心目中横梗着,便是如何读法的问题。我以为除了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和疑辨、笔记、思索之外,其最普通而基本的条件,还是要多阅读、多比较、多应用。  所谓多阅读,当然不是说有
期刊
“尸”,甲骨文里象人屈腿蹲踞之形。古代祭祀,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死者,接受吊唁。尸与禄相连,成“尸禄”一词,意指无功而受禄,或食禄而不尽职:“非不眷恋明代,盖忧逼近死期,述度德量力之心,减尸禄素餐之咎。”(王禹偁《小  畜集》)  尸禄,用于内省则为自警。据《说苑》记载,虞丘子辅佐楚庄王“霸诸侯”后,谦逊退让,认为自己当令尹十年,“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贪欲无厌”,于是向楚庄王推荐下里之
期刊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公文作品。这些公文不仅是中国文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古人心中,公文以其强烈的现实指向和独特地位,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影响后世。本期为您介绍的是北宋苏东坡的公文。在一般人眼中,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而苏东坡似乎更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位心忧庙堂、情系黎民的政治家。那么,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他的公文有哪些特点,其公文写作风格于今又有哪些借鉴意
期刊
街坊邻里遇在一起,相互打招呼,多半都会说一句:你吃了吗?如果与对方比较熟稔,往往还会再问一句:吃的什么饭啊?问话的人,其实并不真想知道你吃没吃饭、吃的什么,更不是要请你下馆子。他不过是同你打个招呼,以表示友好。这是中国百姓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礼节和风俗。  我由此想到,倘若有一天,邻里间的问候语改为“你读了吗?”“读的什么书?”那该是怎样一种令人振奋的情形啊!  在生产比较落后、经济生活水平比较低
期刊
中国是一个有着家教传统的国度,阅读史书,经常能读到古人重视家教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很有  启发。  据《因话录》一书记载:唐代有个叫刘玄佐的人,在仕途上很有發展,曾经官至宰相。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和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关。他的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艰苦度日、戒骄戒躁,在他已经当上宰相之后,他母亲依然每月坚持织绢一匹。有人曾问她:“您的儿子贵为宰相,还用得着您每月织的这匹绢吗?”她回答
期刊
编者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王朝为监督政府官员、维持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草创于秦代,此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逐步完善。当前,党和政府大力反腐,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梳理和研究古代的监察制度,从前人那里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这对当今监察体制的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廉洁政府的构建是有积极意义的。为此,今年本刊于“百家论史”栏目下设置专栏,邀请历史学博士
期刊
一日,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头戴瓦楞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迎接,叙礼坐下。这人姓翟,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因秦老的儿子秦大汉拜在他名下,叫他干爷,所以时常下乡来看亲家。秦老慌忙叫儿子烹茶、杀鸡、煮肉款留他,就要王冕相陪。彼此道过姓名,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亲家,你怎得知道?”翟买办道:“县里人那个不晓得!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
期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事实上,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我们可以通过中华文化去展示民族精神,也可以透过民族精神去发掘中华文化内在的价值支撑。  一、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它既是中国人修养的境界,更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虽然对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