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一轮“师范生免费”的政策特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政策”意味着师范教育由“向学生收费”回归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免费”传统。与以往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相比,新一轮“免费政策”呈现了新的特征。
“免费政策”体现了较强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看重。“免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有利于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这项政策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意义。
免费政策也体现了明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突出表现在“免费政策”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当老师,并充实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半年实习期的工资性补贴全部由国家买单;作为一种要求,师范生也要履行到农村中小学工作10年的义务。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有更多的教育人才进入农村地区,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免费政策”突出了“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导向。
但是新一轮“免费政策”也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就农村地区而言,一方面,教育部属的师范院校仅有6所,其招生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即便这些学校招收的师范生都能够如政策设计那样前往农村地区任教的话,那也是4年以后的事情了。对于优秀师资严重匮乏的农村地区来讲,“免费政策”可谓“远水难解近渴”,政策本身对当前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正因为如此,“免费政策”本身能解决的问题也必然是有限的,政策本身就必然会显示出一定局限性。
可以说,“免费政策”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政策,它的积极意义更多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其象征与示范作用远远大于当前其本身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正是这种示范性和导向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免费政策”是对农村教育关注的新起点,是农村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高的新开端。从这个意义来说,“免费政策”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好政策。
把“免费政策”的目标化为现实,需要有效的政策执行。当前,如何把“免费政策”的试点工作做好,尤其是如何在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执行政策,是每一个教育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免费政策”执行的思考与建议
1.把好事办好,需要精心设计配套政策
“免费政策”对于改善一段时间以来绝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生源不佳”的现状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政策。好的政策设计还需要有关部门(学校)认真执行,才能把好事办好。对于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而言,是免费政策的现实受益者,也必然成为政策执行的关键,成为把好事办好的关键。
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相关学校(部门)应该精心设计配套的政策,确保国家免费政策取得应有效果。首先,相关学校应正确解读免费政策,重视政策宣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农村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绝非单纯的“扶贫工程”。因此,相关学校不能把免费政策误读为对“农家子弟”、贫困生的简单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也愿意去农村地区执教、锻炼。所以,要在考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免费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其次,相关学校要在上级政策指导下,合理确定的招生规模,避免“一哄而起”不顾实际能力的盲目扩招,那样不仅对本校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带来免费政策的试点、示范作用难以体现的后果,导致政策失败。正确的政策执行方式应该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实事求是地确定招生数量,坚持把试点办好,注意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才有可能把好事办好。同时要健全制度,保证享受免费教育的毕业生在西部农村地区服务10年,以完善的制度保证学生能够坚守诚信,兑现承诺;最后,有关部门和学校还要精心设计、提前谋划师范毕业生未来的“出口”方案,制定毕业生顶岗期间的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终身服务于农村基层学校。完善的配套政策才能最终保证国家“免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关注农村地区教育,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突出“趋农”教育
既然享受免费教育的毕业生要到农村地区任教10年,那么他们就应该具备在农村地区任教必需的知识、能力与责任心。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一个毕业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外,对农村地区教育的理解,对农村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对农村教育艰苦性的心理准备都成为了每个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为农村教育服务”也成为其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免费政策能否最终收到实效的一个基本标准。
因此,参与试点的6所院校要把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中一项新的课题,认真研究对待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开展免费试点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把对农村教育特点的研究、农村教育技能掌握以及为了农村教育服务的责任心等“趋农”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点内容予以突出。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在教师的选择、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增强针对性,照顾特殊性,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农村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为吸引其更长时间服务农村教育奠定基础。
3.抓住免费师范生契机,创新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模式
“免费教育政策”的出台,对推动师范教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免费政策”重点为农村地区培养师资,为改革农村地区“培养培训分离、高等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师范院校应在培养师范生的同时,抓住契机,促进与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机构的整合,将农村地区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这样,在享受国家“免费政策”为农村地区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同时,师范院校有可能也必须借助免费毕业生的纽带,打破条块分割、地域界限、达到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进而通过大学特有的优势实现为农村地区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的目标。
因此,以培养新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重点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整个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
4.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适时地扩大师范生免费范围
事实上,中国有两百多所师范院校,每年毕业生近30万人,地方师范院校更需要“免费政策”的惠及。部属院校进行师范教育试点只是发展师范教育的一个示范性方向,要大规模为农村地区培养师资,将好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需要在综合性大学和一般性大学发展师范学院和师范教育专业,尤其需要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推广到与农村教育紧密关联的地方师范院校。
一方面,把免费政策适时推广到地方师范学院,能够增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招生竞争力,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质师资;能够让当地更多优秀的贫困生上得起大学,促进教育公平;享受免费待遇的师范毕业生未来分配到农村地区任教,不仅有利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才能够使农村教育真正进入政策受益范围。
另一方面,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才能降低政策的副作用。就农村地区目前的情况而言,对6所部属院校“免费政策”极有可能对其他地方院校的师范专业的生源产生负面影响,制约其发展速度。这种“重点校”政策造成的副作用,会进一步拉大本已“不均衡”的师范院校之间的“贫富”差距。所以,只有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才能最终避免部属师范院校的“重点校”之嫌,才能根除“免费政策”试点造成的副作用。
当然,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需要部属师范学院先行一步,才能验证政策的效果。但是,这不意味着各个地区不能创新政策执行的模式。推而广之的做法完全可以从区域开展试点开始启动,也就是说,在部属师范院校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有条件的省(市)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与教育发展的实际同步实施试验,加快推而广之的步伐。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免费政策”的特征,理性分析政策本身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相关院校(部门)要把握“免费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导向,广泛宣传政策的示范性意义,以科学的态度做好试点工作;各地也要以积极能动的姿态,提前做好把“免费政策”推而广之的准备,创造性地执行政策,达到提高农村地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政策”意味着师范教育由“向学生收费”回归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免费”传统。与以往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相比,新一轮“免费政策”呈现了新的特征。
“免费政策”体现了较强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看重。“免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有利于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这项政策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意义。
免费政策也体现了明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突出表现在“免费政策”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当老师,并充实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半年实习期的工资性补贴全部由国家买单;作为一种要求,师范生也要履行到农村中小学工作10年的义务。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有更多的教育人才进入农村地区,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免费政策”突出了“向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导向。
但是新一轮“免费政策”也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就农村地区而言,一方面,教育部属的师范院校仅有6所,其招生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即便这些学校招收的师范生都能够如政策设计那样前往农村地区任教的话,那也是4年以后的事情了。对于优秀师资严重匮乏的农村地区来讲,“免费政策”可谓“远水难解近渴”,政策本身对当前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正因为如此,“免费政策”本身能解决的问题也必然是有限的,政策本身就必然会显示出一定局限性。
可以说,“免费政策”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政策,它的积极意义更多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其象征与示范作用远远大于当前其本身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是,正是这种示范性和导向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免费政策”是对农村教育关注的新起点,是农村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高的新开端。从这个意义来说,“免费政策”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好政策。
把“免费政策”的目标化为现实,需要有效的政策执行。当前,如何把“免费政策”的试点工作做好,尤其是如何在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执行政策,是每一个教育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免费政策”执行的思考与建议
1.把好事办好,需要精心设计配套政策
“免费政策”对于改善一段时间以来绝大多数师范类院校“生源不佳”的现状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政策。好的政策设计还需要有关部门(学校)认真执行,才能把好事办好。对于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而言,是免费政策的现实受益者,也必然成为政策执行的关键,成为把好事办好的关键。
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相关学校(部门)应该精心设计配套的政策,确保国家免费政策取得应有效果。首先,相关学校应正确解读免费政策,重视政策宣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农村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绝非单纯的“扶贫工程”。因此,相关学校不能把免费政策误读为对“农家子弟”、贫困生的简单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也愿意去农村地区执教、锻炼。所以,要在考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免费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报考师范专业。其次,相关学校要在上级政策指导下,合理确定的招生规模,避免“一哄而起”不顾实际能力的盲目扩招,那样不仅对本校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更会带来免费政策的试点、示范作用难以体现的后果,导致政策失败。正确的政策执行方式应该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实事求是地确定招生数量,坚持把试点办好,注意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才有可能把好事办好。同时要健全制度,保证享受免费教育的毕业生在西部农村地区服务10年,以完善的制度保证学生能够坚守诚信,兑现承诺;最后,有关部门和学校还要精心设计、提前谋划师范毕业生未来的“出口”方案,制定毕业生顶岗期间的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终身服务于农村基层学校。完善的配套政策才能最终保证国家“免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关注农村地区教育,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突出“趋农”教育
既然享受免费教育的毕业生要到农村地区任教10年,那么他们就应该具备在农村地区任教必需的知识、能力与责任心。师范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一个毕业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外,对农村地区教育的理解,对农村教育特殊性的认识,对农村教育艰苦性的心理准备都成为了每个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为农村教育服务”也成为其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免费政策能否最终收到实效的一个基本标准。
因此,参与试点的6所院校要把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中一项新的课题,认真研究对待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开展免费试点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把对农村教育特点的研究、农村教育技能掌握以及为了农村教育服务的责任心等“趋农”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点内容予以突出。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在教师的选择、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增强针对性,照顾特殊性,使毕业生能够胜任农村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为吸引其更长时间服务农村教育奠定基础。
3.抓住免费师范生契机,创新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模式
“免费教育政策”的出台,对推动师范教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免费政策”重点为农村地区培养师资,为改革农村地区“培养培训分离、高等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师范院校应在培养师范生的同时,抓住契机,促进与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机构的整合,将农村地区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这样,在享受国家“免费政策”为农村地区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同时,师范院校有可能也必须借助免费毕业生的纽带,打破条块分割、地域界限、达到与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进而通过大学特有的优势实现为农村地区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的目标。
因此,以培养新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重点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创新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进一步推进整个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
4.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适时地扩大师范生免费范围
事实上,中国有两百多所师范院校,每年毕业生近30万人,地方师范院校更需要“免费政策”的惠及。部属院校进行师范教育试点只是发展师范教育的一个示范性方向,要大规模为农村地区培养师资,将好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需要在综合性大学和一般性大学发展师范学院和师范教育专业,尤其需要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推广到与农村教育紧密关联的地方师范院校。
一方面,把免费政策适时推广到地方师范学院,能够增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的招生竞争力,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质师资;能够让当地更多优秀的贫困生上得起大学,促进教育公平;享受免费待遇的师范毕业生未来分配到农村地区任教,不仅有利于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才能够使农村教育真正进入政策受益范围。
另一方面,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才能降低政策的副作用。就农村地区目前的情况而言,对6所部属院校“免费政策”极有可能对其他地方院校的师范专业的生源产生负面影响,制约其发展速度。这种“重点校”政策造成的副作用,会进一步拉大本已“不均衡”的师范院校之间的“贫富”差距。所以,只有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才能最终避免部属师范院校的“重点校”之嫌,才能根除“免费政策”试点造成的副作用。
当然,将免费政策推而广之,需要部属师范学院先行一步,才能验证政策的效果。但是,这不意味着各个地区不能创新政策执行的模式。推而广之的做法完全可以从区域开展试点开始启动,也就是说,在部属师范院校进行试验、示范的同时,有条件的省(市)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与教育发展的实际同步实施试验,加快推而广之的步伐。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免费政策”的特征,理性分析政策本身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相关院校(部门)要把握“免费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导向,广泛宣传政策的示范性意义,以科学的态度做好试点工作;各地也要以积极能动的姿态,提前做好把“免费政策”推而广之的准备,创造性地执行政策,达到提高农村地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