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借助护理研究实验,对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可达到的护理效果加以研究,确定静脉留置针在现代儿科护理环节中的可行性。方法:从我院在2017年3月到12月期间接受的儿科患者中选出166例,只通过应用留置针来完成静脉输液,护理实验对象包括儿童、婴幼儿以及新生儿,记录患者的情况,确定护理研究结果。结果:护理过程中运用的留置针的套管可以发挥保护血管的作用,固定难度偏低,同时质地柔软,留置时间最短的为24小时,最长的可以达到7天,儿科患者的平均留置时间为3天,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等问题。结论:应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帮助提升护理儿科患者的工作效率,同時还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可在儿科护理活动中被推广。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体会
儿科护理工作难度比较高,护理对象主要是儿科患者,其身体更加脆弱,同时不稳定因素也更多,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相对比较大,在展开儿科护理活动时,也应当注意尽量减轻患者因护理以及治疗行为而遭受的痛苦。在临床输液工作中,可以运用静脉留置针来满足输液需要,这种注射针可以帮助减少针头穿刺次数,缓解婴幼儿以及儿童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可以帮助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有很多特殊注意事项,本文围绕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展开护理研究实验,具体过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观察患者166例,均为我院2017年3月到1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新生儿69例,婴儿48例,幼儿33例,儿童16例。
1.2 方法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儿科患者的情况来确定患者的穿刺部位,具体需要参考的除了患者的病情以及年龄之外,还要考虑到患者的血管分布情况,在选定血管时应当避免选择存有感染、受伤、静脉瓣状况的血管,同时关节与神经处的血管也不是最佳选择,可以选用的血管需要比较容易被固定、长度应当适宜,同时需富有较好的弹性。由于儿科患者的头皮处的血管相对比较丰富,固定难度低,注射之后,患者的肢体行动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头皮静脉注射是比较好的选择,其比较合适的静脉注射位置包括足背。下肢内踝、前臂以及手背等。尽量避免在患侧以及下肢扎针。
静脉留置针注射活动主要可以被分为穿刺以及封管两个部分:首先应用用已经消过毒的注射器精准抽取生理盐水,抽取量为5ml,将头皮针接入到注射器上,将套管针肝素帽插入其中,将管中的空气排出。对注射部位加以消毒,对已经呈现出松动状态的留置针外侧的套管旋转,把握角度,进行静脉穿刺活动,将外套管直接送入到患者的血管中,将针芯拔出,将生理盐水注入其中,如果推注过程相对比较畅通,并无明显的阻力,则意味着穿刺注射成功。将配套的专用敷贴贴好,而后利用3M胶布有效加固,将穿刺的时间与日期记录下来,对头皮针的针柄也需有效固定,将注射器取下之后,将输液器与其相连,对输液的速度进行调节。
最后一个护理工作环节为封管。运用生理盐水来辅助封管活动,生理盐水不会对患者的血管产生过于强烈的刺激性影响,同时还能对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以及容量进行有效维持,且不会受到污染,配液环节也可以被省略。
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消毒肝素帽,将针头刺入肝素帽内,采取正压封管法,缓慢推注,边推封管液边退针,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快推注完毕后夹紧留置针活塞夹后拔针,留置针的活塞夹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留置针内引起堵塞。抽取适量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用生理盐水10ml封管封管能降低堵管率。封管液剂量太少不能冲净套管针内药液,可引起局部血液凝集,用力过猛会使血管内部压力骤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局部血管疼痛、红肿等。
注意事项: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皮肤消毒时应保证足够的消毒面积及时间,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次推注5~10ml生理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输液时应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再输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当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并在输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有计划的更换穿刺部位。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2 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121例,由于血管原因导致留置失败的23例,由于穿刺水平导致失败的11例,由于患者不配合导致失败的6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留置部位头皮静脉125例,上肢静脉32例,下肢静脉9例。保留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平均3天。因导管堵塞拔针的18例,因液体外渗拔针的8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均无感染发生。
3 讨论
护理人员在给儿科患者展开静脉注射活动时,如果使用常规的注射方法,需要面对并处理的护理工作问题就比较多,儿科患者的年龄比较小,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忍耐力也相对比较低,很难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其血管一般比较细,很难一次就有效穿刺,而家长为了不使儿科患者遭受过多的痛苦,会给护理人员提出一针见血的高难度要求,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注射技术,同时还要克服加大的工作压力。而在运用静脉留置针之后,护理人员不仅注射工作量有所减少,同时职业压力也被减轻,反复穿刺的情况也可以被避免,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也可被消除。
并发症的预防:导管堵塞发生堵管时不能用注射器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入血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回抽。预防导管堵塞应采取正确的封管方法,选择适宜的封管液并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液体渗漏由于血管选择不适当,技术操作不熟练,患儿不配合,固定不好均可导致。轻者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预防液体渗漏除加强业务水平外,还应该妥善固定留置针,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病人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较硬,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发热症状。预防静脉炎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
从患者的角度开看,应用该种注射工具之后,静脉穿刺的次数被有效减少,静脉血管系统被保护,患者在精神上与肉体上的痛苦均被有效缓解,护理水平有效提升。医院也可以减少医疗成本与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因此这种静脉留置针可以在医院的儿科诊治活动中被大力推广。如果成人患者有长期注射的治疗需求,护理人员也可以运用这种静脉留置针。因此可知静脉留置针在静脉注射活动中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魏洁.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2),193-193.
[2]陈丽娟,林月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17,31(6),472-473.
[3]余淑红,胡晓荣.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6).
关键词:儿科护理;静脉留置针;应用;体会
儿科护理工作难度比较高,护理对象主要是儿科患者,其身体更加脆弱,同时不稳定因素也更多,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相对比较大,在展开儿科护理活动时,也应当注意尽量减轻患者因护理以及治疗行为而遭受的痛苦。在临床输液工作中,可以运用静脉留置针来满足输液需要,这种注射针可以帮助减少针头穿刺次数,缓解婴幼儿以及儿童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可以帮助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有很多特殊注意事项,本文围绕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展开护理研究实验,具体过程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观察患者166例,均为我院2017年3月到1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新生儿69例,婴儿48例,幼儿33例,儿童16例。
1.2 方法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儿科患者的情况来确定患者的穿刺部位,具体需要参考的除了患者的病情以及年龄之外,还要考虑到患者的血管分布情况,在选定血管时应当避免选择存有感染、受伤、静脉瓣状况的血管,同时关节与神经处的血管也不是最佳选择,可以选用的血管需要比较容易被固定、长度应当适宜,同时需富有较好的弹性。由于儿科患者的头皮处的血管相对比较丰富,固定难度低,注射之后,患者的肢体行动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头皮静脉注射是比较好的选择,其比较合适的静脉注射位置包括足背。下肢内踝、前臂以及手背等。尽量避免在患侧以及下肢扎针。
静脉留置针注射活动主要可以被分为穿刺以及封管两个部分:首先应用用已经消过毒的注射器精准抽取生理盐水,抽取量为5ml,将头皮针接入到注射器上,将套管针肝素帽插入其中,将管中的空气排出。对注射部位加以消毒,对已经呈现出松动状态的留置针外侧的套管旋转,把握角度,进行静脉穿刺活动,将外套管直接送入到患者的血管中,将针芯拔出,将生理盐水注入其中,如果推注过程相对比较畅通,并无明显的阻力,则意味着穿刺注射成功。将配套的专用敷贴贴好,而后利用3M胶布有效加固,将穿刺的时间与日期记录下来,对头皮针的针柄也需有效固定,将注射器取下之后,将输液器与其相连,对输液的速度进行调节。
最后一个护理工作环节为封管。运用生理盐水来辅助封管活动,生理盐水不会对患者的血管产生过于强烈的刺激性影响,同时还能对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以及容量进行有效维持,且不会受到污染,配液环节也可以被省略。
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消毒肝素帽,将针头刺入肝素帽内,采取正压封管法,缓慢推注,边推封管液边退针,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快推注完毕后夹紧留置针活塞夹后拔针,留置针的活塞夹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留置针内引起堵塞。抽取适量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用生理盐水10ml封管封管能降低堵管率。封管液剂量太少不能冲净套管针内药液,可引起局部血液凝集,用力过猛会使血管内部压力骤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局部血管疼痛、红肿等。
注意事项: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皮肤消毒时应保证足够的消毒面积及时间,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次推注5~10ml生理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输液时应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再输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当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并在输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有计划的更换穿刺部位。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2 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121例,由于血管原因导致留置失败的23例,由于穿刺水平导致失败的11例,由于患者不配合导致失败的6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留置部位头皮静脉125例,上肢静脉32例,下肢静脉9例。保留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平均3天。因导管堵塞拔针的18例,因液体外渗拔针的8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均无感染发生。
3 讨论
护理人员在给儿科患者展开静脉注射活动时,如果使用常规的注射方法,需要面对并处理的护理工作问题就比较多,儿科患者的年龄比较小,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忍耐力也相对比较低,很难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其血管一般比较细,很难一次就有效穿刺,而家长为了不使儿科患者遭受过多的痛苦,会给护理人员提出一针见血的高难度要求,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注射技术,同时还要克服加大的工作压力。而在运用静脉留置针之后,护理人员不仅注射工作量有所减少,同时职业压力也被减轻,反复穿刺的情况也可以被避免,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也可被消除。
并发症的预防:导管堵塞发生堵管时不能用注射器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入血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回抽。预防导管堵塞应采取正确的封管方法,选择适宜的封管液并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液体渗漏由于血管选择不适当,技术操作不熟练,患儿不配合,固定不好均可导致。轻者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预防液体渗漏除加强业务水平外,还应该妥善固定留置针,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病人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较硬,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发热症状。预防静脉炎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
从患者的角度开看,应用该种注射工具之后,静脉穿刺的次数被有效减少,静脉血管系统被保护,患者在精神上与肉体上的痛苦均被有效缓解,护理水平有效提升。医院也可以减少医疗成本与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因此这种静脉留置针可以在医院的儿科诊治活动中被大力推广。如果成人患者有长期注射的治疗需求,护理人员也可以运用这种静脉留置针。因此可知静脉留置针在静脉注射活动中适用性。
参考文献
[1]魏洁.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8(2),193-193.
[2]陈丽娟,林月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17,31(6),472-473.
[3]余淑红,胡晓荣.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