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标准化患者(SP)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大学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脑血管病教学,采用双盲法分为联合组和参与组,各100名。联合组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参与组采用传统教学。课程教学结束后,观察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结果:联合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均高于参与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SP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使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脑血管病;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以問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
脑血管病是临床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类型,泛指脑部的各种血液疾病,诸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动脉炎、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等,均具有并发症多、病情危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基于脑血管疾病上述特点,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等工作均有极高要求,故而对于尚未投入工作的医学专业学生群体应采取有效教学,积极提高其综合能力以确保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求[2]。本院为围绕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就100名医学专业学生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大学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脑血管病教学,采用双盲法分为联合组和参与组,各100名。联合组男生40例,女60例,年龄19-22岁,平均(20.3±0.4)岁;参与组男41例,女59例,年龄19-22岁,平均(20.4±0.3)岁;两组一般资料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联合组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临床教学人员优先招募临床授课经验丰富的神经病学专业教授或硕士生6名作为SP进行培训工作,随机分为3组,每组2人;两个人交互扮演患者及其家属,引导学生对模拟过程进行观察,根据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拟定病情,包括病史、临床体征、背景资料等,侧重提高SP教学模式的代入感,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全身性投入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模拟病史采集及专科查体工作,由教授及硕士生进行正确指导、分析及点评,促使其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在课前阶段指导教师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籍及文献资料,对脑血管病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拟定问题,要求小组学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探讨,自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教师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适当提出疑问辅导,使其针对疾病形成、病理特点、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并指导其围绕证实病例开展工作,促使其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结合。
参与组采用传统教学,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脑血管病教材对学生开展授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四个课时教学。
1.3 研究指标
课程教学结束后,观察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采用不记名闭卷形式评定理论能力评分,以试卷评分为标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越高。
采用脑血管病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实践能力评分,以工作情况为评定标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实践水平越高。
1.4 数据处理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独立配对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分别为(96.61±1.08)分、(96.65±1.10)分,参与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分别为(76.98±2.11)分、(76.54±2.30)分,联合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均高于参与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82.815、78.878,P=0.000、0.000)。
3 讨论
以往大学体系在针对脑血管病临床带教中多采用传统教学干预,通过以教师课堂讲授专业内容为主,并在实际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但大多学生在教学过程学习兴趣不佳,对于疾病无具体形象的认知,导致其在工作中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从而影响临床工作开展[3]。
SP结合PBL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大学体系常用教学方式,其中SP教学模式能够准确对患者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对于疾病形成、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等信息的认知水平,并有效模拟治疗场景,使其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增强;PBL教学模式则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开展教学及相关分析工作,拟定解决措施后由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疾病相关工作的印象[4]。本研究结果,联合组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均有显著提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将SP结合PBL教学模式应用于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与疾病知识的接触,深入分析疾病、管理、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知识,促使其理论与实践知识得到增强,从而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艳芳. 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4):110-111.
[2]童桂珍.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医学新知杂志, 2017, 27(2):192-194.
[3]车锋丽, 赵性泉, 杜会山, 等.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5年制临床医学实习医师脑血管病带教中的应用[J]. 中国卒中杂志, 2017, 27(1):94-96.
[4]冯金洲, 白定群, 余刚, 等. SP结合PBL教学模式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3(3):86-88.
关键词:脑血管病;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以問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
脑血管病是临床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类型,泛指脑部的各种血液疾病,诸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动脉炎、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等,均具有并发症多、病情危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基于脑血管疾病上述特点,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等工作均有极高要求,故而对于尚未投入工作的医学专业学生群体应采取有效教学,积极提高其综合能力以确保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求[2]。本院为围绕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就100名医学专业学生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大学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脑血管病教学,采用双盲法分为联合组和参与组,各100名。联合组男生40例,女60例,年龄19-22岁,平均(20.3±0.4)岁;参与组男41例,女59例,年龄19-22岁,平均(20.4±0.3)岁;两组一般资料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联合组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临床教学人员优先招募临床授课经验丰富的神经病学专业教授或硕士生6名作为SP进行培训工作,随机分为3组,每组2人;两个人交互扮演患者及其家属,引导学生对模拟过程进行观察,根据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拟定病情,包括病史、临床体征、背景资料等,侧重提高SP教学模式的代入感,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全身性投入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模拟病史采集及专科查体工作,由教授及硕士生进行正确指导、分析及点评,促使其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在课前阶段指导教师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籍及文献资料,对脑血管病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拟定问题,要求小组学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探讨,自主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教师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适当提出疑问辅导,使其针对疾病形成、病理特点、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并指导其围绕证实病例开展工作,促使其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结合。
参与组采用传统教学,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脑血管病教材对学生开展授课,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四个课时教学。
1.3 研究指标
课程教学结束后,观察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采用不记名闭卷形式评定理论能力评分,以试卷评分为标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越高。
采用脑血管病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实践能力评分,以工作情况为评定标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实践水平越高。
1.4 数据处理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独立配对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分别为(96.61±1.08)分、(96.65±1.10)分,参与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分别为(76.98±2.11)分、(76.54±2.30)分,联合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均高于参与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82.815、78.878,P=0.000、0.000)。
3 讨论
以往大学体系在针对脑血管病临床带教中多采用传统教学干预,通过以教师课堂讲授专业内容为主,并在实际教学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但大多学生在教学过程学习兴趣不佳,对于疾病无具体形象的认知,导致其在工作中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从而影响临床工作开展[3]。
SP结合PBL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大学体系常用教学方式,其中SP教学模式能够准确对患者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对于疾病形成、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等信息的认知水平,并有效模拟治疗场景,使其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增强;PBL教学模式则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开展教学及相关分析工作,拟定解决措施后由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疾病相关工作的印象[4]。本研究结果,联合组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成绩均有显著提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将SP结合PBL教学模式应用于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与疾病知识的接触,深入分析疾病、管理、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知识,促使其理论与实践知识得到增强,从而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采用SP结合PBL教学模式干预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艳芳. 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4):110-111.
[2]童桂珍.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医学新知杂志, 2017, 27(2):192-194.
[3]车锋丽, 赵性泉, 杜会山, 等.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5年制临床医学实习医师脑血管病带教中的应用[J]. 中国卒中杂志, 2017, 27(1):94-96.
[4]冯金洲, 白定群, 余刚, 等. SP结合PBL教学模式在脑血管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3(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