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大美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f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味四讲》
  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心”旁一个“亡”,忙就是心灵死亡。蒋勋于衣食住行平淡处,道出生活的无尽闲适。
   《品味四讲》是蒋勋在“美的沉思”节目中谈论生活美学的广播稿,原题是“生活有大美”,是一部介绍生活美学的书。
  对于生活中具体的美,我们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我们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代中国历史上的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四大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容貌之美描摹得生动传神。先贤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余音绕梁久久不散,孔子陶醉于音乐之美以至“三月而不知肉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静相宜的大自然之美跃然纸上。
  然而描摹一种具体的美容易,给美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不易。苏格拉底、康德、王国维、李泽厚……古往今来多少美学家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却莫衷一是。因为世界上每一种美都有自己的生长土壤和存在背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接触到的人、事、艺术、大自然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判断,塑造着人的审美观念。因而,谈论美学本身就有操作难度,这就势必造成公众对美的认识误区。比如,在很多人看来美学必定跟艺术有关。可是当我们奔波在工作场所和音乐厅、歌剧院、画廊之间,疲惫不堪的时候,却产生了一丝疑虑,对艺术的追慕真的让我们的生活美了吗?很显然,艺术不等于美,尤其是当艺术活动成为生活负担时。再如,以丑为美,以丑为时尚。曾几何时秀丑还只是娱乐圈的专利,不少明星通过秀丑上位,各种娱乐节目对赛丑、捧丑乐此不疲。但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借助各种社交平台,草根丑秀开始大行其道。秀丑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观念,是一种社会病。
  可能对于不少人来说,未必会热追艺术活动,也不屑于秀丑,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病得不轻的社会。我们拼命奔向越来越“忙”的死亡节奏,对食物品质无暇顾及,更不要说如何吃出美感;走在大街小巷,满眼都是“洋”装,以“洋”为美,从服饰上找不到我们民族的个性,更找不到个人的风格;装修住所,习惯性地安装防盗窗,似乎只有在“铁笼”中才能找到安全感;行车走路匆匆忙忙,只有在拥挤和高音喇叭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却爱得有心无力。
  在作者看来,美应该是一种能让自己平静、专注、心向往之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典故,当庖厨目无全牛,以无缝入有缝,游刃而有余的时候,那种专注的状态和对大自然存在的理解就是一种美。美,在专注的细节之中。受此启发,作者从“食、衣、住、行”四个方面层层切入,通过控制生活节奏,倾听味觉、触觉等身体语言,寻找家与公共空间、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将美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处理有时候到了偏执的程度,为了能亲近自然,甚至给屋子开12扇窗户……种种行为似乎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追求美的心灵与社会的喧嚣格格不入,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同时也意味着对社会病的抵制,甚至从尘世的跳脱。但是逃避不是作者初衷,“如果逃离这里将永远不会有改善的一天”。作者的目的在于找出社会病的根结,正本清源,找回生活之美。
  作者身居台湾,所有讨论都围绕宝岛的城市生活展开。在作者的记忆中有过那么一个小镇集市,传统手艺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老字号店铺凭着数十年上百年的信誉招徕顾客……无论街上如何车水马龙,喧闹非凡,你总能知道自己想买什么,在哪里能够买到,大概要付多少货币。如今,这样的小镇已逐渐被现代化城市所吞噬,纵使有个别小镇作为旅游景点被保留下来,也充斥着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置身其中已经找不到方向。在这趟宝岛的城市之旅中,现代文明几乎是作为反面角色出现的,字里行间读不出作者对现代化的一丝自豪感,反而多有对现代化的抱怨,对本土文化被消磨的痛惜。
  在精神上,作者是出世的,与庄子一样追求“物物而不物于物”;在行为上,作者又是入世的,渴望打开一扇通往生活之美的大门,由此将个人的人生美学、家庭美学扩大成整体的城市美学、社会美学,这是本书的旨归,也是生活美学的最终归宿。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作者既无意于介绍美学概念或理论,也无意于传授欣赏艺术的技巧了。高尔基曾说过,“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也许只有这句话,才能窥见作者的本质。
  本书语言清丽流畅,说理通俗无碍,不落言筌,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与《孤独六讲》《生活十讲》一样,都包含着作者对美学的深沉思考。作者对细节的描摹极具艺术性,读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任由其调配,不时产生共鸣,情到浓时的论断也极具思辨性。哲学、艺术与生活相融,了无痕迹。对有心于提升生活品质和情趣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实操性和思想性并重的美学指南。
  (马俊杰/文)
其他文献
遇见你  便是一朵莲  经三千年未泯的宿缘  破彼岸花掩映的滚滚红尘  穿云破霧踏歌而来  三千年的一次回眸  一万次的苦恋  一万次的修行  度尽日月轮回  度尽沧海桑田  度尽劫波逝水  修得一朵心形圣洁的莲  慈航普度三千  尘世芬芳三千  心形圣洁的莲  在宿命的凡尘俗世间  为你三千年的恋  舒展包裹  盛放蔓延  这一朵圣洁的香莲  是三生三世未了的缘  花开花谢日升月落  莲将为你拂
期刊
神奇险峻的莽莽昆仑  神鹰也难以飞越的巍巍唐古拉山  瓦蓝圣洁蓝天下的皑皑白雪  傲立于冰雪寒冷極地的青藏高原  成为隔阻内地与边疆连通的屏障  修建青藏铁路向神圣雪山进军的号角  撕开了这片古老土地的神秘面纱  文成公主藏汉和亲的历史文化故道  被隆隆开山炮声再度掀开阅尽人间春色的那一刻  亘古不变的冻土  缺氧与漫无边际的冰雪、风暴  用凋零一切生命萌动的冰霜冷傲  写意出傲立东方世界屋脊的冰
期刊
背影  在你一次一次  转身之间  被岁月印成名片  发给你很多不认识的人  背影  在你一次一次  远离时  被秋风漂染成落叶  沦落在异国他乡  那是一种  注定不能更改的  渐行渐远姿势  凝视与被凝视  嘱托与被嘱托  在起点与终点间徘徊  深夜  那个与你对座的叫背影  回首  那个与你擦肩的叫背影  沮丧  那个让你沧桑的叫背影  背影  是黑暗到黎明距离  只有在无影无踪时  你才能
期刊
《21世纪资本论》  [法]托马斯·皮凯蒂著,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一段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研究历史,一部可能是这个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很多学者视本书为马克思《资本论》在21世纪的“复活”,群起攻击其数据可信度、论证逻辑以及最终结论上的漏洞。实际上这本书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有两个相似点,一个是诞生的背景和探讨的主题,这两本书都诞生于新
期刊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尹建莉著,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  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简单。尹建莉以学者的严谨、朴素人学理念与妈妈的亲和,再次为家长们还原家庭教育的真相。  初为父母,常犯“三宗罪”。卢梭在《忏悔录》中将此称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尹建莉深谙此道,她解释说:不少家长,包括许多老师,在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逃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
期刊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胡鞍钢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既是首次,更是前沿热点,其理论价值与重要现实意义在本书中得以全面呈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和概念,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新的重大认识和重大创新。  为什么党
期刊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周鸿祎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  本书以一线亲历者的视野和实践感悟为基点,站在时代最前沿,追根溯源谈互联网方法论,告诉你在变革大潮来袭之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思维迎接已然到来、不可回避的新时代趋势及课题。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在《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360创始人周鸿祎毫无保留地用其观察思考以及亲身经历的诸多案例向读者解释了互联网思维的原
期刊
得知张庆洲罹患重病的消息,我十分震惊。那是周末我去北京参加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诗人、铁路作协原秘书长李志强夫妇看望我时告诉我的。回到唐山后,我与诗坛“燕赵七子”之一的东篱先生去医院看望他。见到他时,不仅大吃一惊,人已经完全脱相,脸色蜡黄,已经不能言语,只有眼睛还有些亮光。听他的夫人说,他前两天还能与人交谈,就是这两天身体骤然衰竭,但我们说的话他还能听见。人已至此,还能说些什么?我忍住悲痛,安慰他的
期刊
一个煦阳暖照的春天周末,放逐晨昏忙碌的烦躁,携一腔须臾闲情,徜徉在春意正浓的乡村金黄的油菜花海之中,但见穿红着绿袅袅婷婷,近乎千人一面的城市赏花少女中,有三三两两头戴油菜花编织的花冠者,仿佛游走在九天金锦之上,美如仙子。我流俗的目光惯常地游走于美丽之间时,顿觉眼前一亮,这一抹妆饰,不愧景中之景,锦上添花啊!  你喜欢油菜花专一始终的美,用油菜花妆扮自己,那它便给你带来别致的美,让你喜出望外;你喜欢
期刊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周国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  本书积作者数十年智慧的沉淀,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进行了思考,倡导回到人的原点,注重内在生活,对疲于生活的现代人,有很好的抚慰和指导作用。  当今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是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一方面科技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科技不断地给生活带来诸多眼花缭乱的新体验。另一方面科技和时代的巨大变革也带给人很深重的焦虑感。特别是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