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间作家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mula_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像落叶,入土无痕,我怎么也想不起这死者的名字来,我管他叫亭子间先生。
  他卖文为生,常差我:“小俊,你替我拿拿稿费。”稿费不多,但那时钱经用,状元楼的包饭桌,一个月才三块钱,他有病,就叫我吃了,胜过今日的鱼翅。
  他常去楼下灶披间的男旦家玩,傍晚男旦去戏院,后面跟着些孩子笑他,他回一声“触气”,后来由亭子间先生护送他到弄堂口。
  唱小旦的在游艺场占了两个位子,亭子间先生就叫我陪他去看戏,捧小旦的场。“先生,我要小便!”挤不出去,他就叫我偷偷蹲下去撒在地上,孩子嘛。只听见前面的女士叫:‘啊哟哟,绣花鞋湿脱哉!”
  他写文章投“罗宾汗”报纸,说小旦就是秋海棠,额上还有刀疤,小旦红了,老板有时给他唱大轴。
  他学张资平,大写“三角”,后来又学张爱玲。他隔壁住的是舞女,半夜常敲墙对暗语。舞女约他去仙乐斯坐台子,他写舞女很出色,不次于张爱玲。
  妈说他得的是肺痨,叫我别去他屋,说这种病要过人的!死时,旁无亲人,妈给他料理后事,她在他脸上盖上一张桑皮纸,还烧锡箔,“黄泉无旅店”,总要花钱的。
  他走了,亭子间久久无人敢去住,只是他的咳嗽声,似乎还留着,只有我仍听得见。
其他文献
  
期刊
跟好友J已经多日不见,想见面约了几次都说在忙,一打听,说她一好友情人的老婆来深圳了,她跟那好友在陪这老婆。我真给她说糊涂了,再三确认才相信,天下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女人将她情人的老婆请到深圳,她做全陪还全程买单。是不是怕一个人作陪惨遭不测?她又拉上了我朋友J。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按照我对于这种关系的肤浅理解,我问我朋友J:她这样做是要讨好那正室,以便哪一天登堂入室扶成个偏房吗?J撇嘴道,非也,你以为
期刊
这个夺人眼球的题目不是笔者的发明,而是专家的语句,这位专家就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  杨所长日前在文学所的一个内部论坛上指出,当今文学写作正借助着不同的媒介在迅速地生长,很难见到哪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此活跃丰富、琳琅满目,这是付出代价的繁荣。大江东去,泥沙俱下,不珍惜历史契机、不自尊自重的所谓文学亦自不少:快餐文学、兑水文学,甚至垃圾文学都在不自量力地追逐时尚,浮泛着一波又一波的泡沫,又有炒
期刊
刘利要好友“学习红军”,从而改邪归正,克服阿喀硫斯之踵,不再当第三者。不由让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位老作家的小说,其中有段描写,刻画主人公一心想走农业合作化道路遇到不少阻力,其中包括他老伴的反对,他觉得这很简单,只要带她到北京见一见毛主席,老伴的思想肯定可以转变。如今我已经忘了那位老作家的姓名以及小说的名字,倒是这段描写一直印象深刻。因为简单、朴素,也夸张,但很符合那老农的性格。只是没想到,这样的老农
期刊
所谓“单位”    对于中国人来说,单位是极其重要的,至少曾经重要过。改革开放以前,两个中国人见了面,如果是熟人,便问“吃了没有”;如果是生人,又没有经过介绍,便多半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在大街上骑车闯了祸,或者到机关衙门里去办事,警察和门卫都会问这句话。如果是女儿带了男朋友到家里来,那做母亲的,便几乎一定要问这句话。  单位,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人生存的依据。  单位首先是“饭碗”。一个人,如果
期刊
上海人想到崇明,通常会第一时间条件反射出两样事物:崇明蟹和来自崇明的出租车司机。  崇明蟹通常个头较小,可肉质紧致结实,档次和价位虽比不上太湖流域的大闸蟹,也不大能上台面,但自有一番朴实家居的鲜美味道。其貌不扬,却暗藏玄机,上海人是蛮喜欢吃的。  上海的哥清一色全是上海人。除了城里的,这些出租车司机大多来自崇明。刚到上海的崇明司机,时常态度谦虚地请乘客指路,用口音浓重的崇明话说,“我刚刚开始开,路
期刊
绍兴路以前叫爱麦虞线路,隶属法租界,花园洋房,高级公寓,新式里弄,遍植梧桐及花坛。一些知名人士,如旧上海市长吴国祯、黑帮大亨杜月笙、交际花王吉等,均在此置备产业。作为上海市保护建筑的绍兴路9号,属法国警察博物馆。博物馆内设俱乐部,有舞厅、剧院、咖啡室、吸烟室,供法国公董局的警察以及家属消遣。细节部分Art Deco的风格,比如一个个唇印,遍布在这里、或者那里。  到了周末,绍兴路比如时巴黎的荣军院
期刊
当弄堂门口那家开了十几年的油豆腐粉丝汤摊头随着拆迁消失在满街的汉堡包和奶茶里的时候,你突然怀念起了那曾经存在过的,每天的“小吃时光”。  上海人把“吃小吃”唤作“吃点心”。记得小时候上学,早上早点是一碗小馄饨二两生煎馒头或是小笼馒头。那时候,新闸路上的生煎馒头店生意很好,有很多人排队;于是就隔夜预先买好牌子,第二天来用;这里生煎馒头也确实做得很好,底部金黄,硬香带脆,馒身白色,既软且松,一咬一口汤
期刊
经过淮海中路上的启华大厦门口时,如果抬头看一下,会发现高高的旗杆上飘扬着几面外国的国旗,其中就有一面红白黑相间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旗帜,这里便是我们这次要采访的埃及驻上海总领事馆。      埃及总领馆位于启华大厦17楼和19楼,它创建于1999年,管辖着上海、安徽、浙江、江苏和江西这些省市与埃及相关的事务。19楼主要处理领事事务,目前在总领事馆负责领事工作的有总领事和副总领事两位外交官、一位秘书
期刊
我出生在寒冷的冬天,在一个少雪但阴冷的城市里。我从医院里出来就住在外婆家,由外婆照顾着。外婆家是那种老式的房子,南方城市是没有“暖气”这种神奇的东西的。在一年最冷的时节里,外婆用大大的木盆给我洗澡,取暖器散着橙色的温暖的光,令人怜爱的浅粉色皮肤下藏着勃勃生气,然而那样小小的身躯又让人忍不住怀疑它真正的生命力。  小时候我喜欢周末时候淮海路上的灯,曾经我在绚丽的声色光影中看到一个和自己一般大的女孩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