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解决问题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这一理念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就是指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先读题,再找出问题,并圈画关键词语,想数量关系式,最后列式解答。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主要困难在于不理解题意。而“当学生不能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改变一下应用题的题材,使应用题更接近于学生的经验,就足以保证解答成功。”
  三、积累解题策略——优化学法
  1.基本训练是根基。以前曾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过分析,发现他们成绩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最基本的解题技能掌握得不好,以致在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感到手足无措。对此,我们应该放慢脚步,改变策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基本训练。只有学生的基本训练搞好了,对各类问题的解题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题组练习是枝干。当学生掌握了必备的基本解题技能后,我们就可以从整体出发,把这些基本的技能加以整合,设计出一系列的题组,可将同种题材、结构的编成一组,也可按事情发展先后以及互逆的编为一组,还可将相互转化以及有着明显差异的编为一组等等。这样的题组练习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让学生利用旧知识主动地掌握新知识,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类比,形成一个网络,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而发展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分别学习了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后,为提高学生合理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可设计下面渐进性练习:
  ①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分别是:( );
  ②能同时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是:( );
  ③能同时被2和3整除数的特征是:( );
  ④能同时被5和3整除数的特征是:( )。
  3.趣味解题是点缀。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抽象思维能力欠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活泼好动的特点,多设计一些动手做的活动,如画图形、拼积木、拨算盘与实物测量等,让他们先做后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也可自编儿歌、口诀加以识记;还可利用列表、画线段图、倒推、替换与转化等方法加以举一反三,进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已知整体求部分,已知部分求整体,这一系列问题只凭空洞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一旦配上线段图,学生的探究热情有了,解题思路清晰了。再比如在教学“移多补少”时,学生习惯于把多余的全部移给少的,这时,我没有立刻做出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画图验证、思考、改变、归纳,学生借助图表自行得出要将多余的一半移给少的才会让它们同样多。有了这些形象性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四、创新应用数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具体可感的数学问题时,能结合具体情境加以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案。如王老师带领36名学生乘车春游,面包车每辆可做8人,小轿车每辆可做4人,请你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学生的方案有很多,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选,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肯定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勤俭节约的问题。当然,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坐船、买票、装东西等等。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时,我们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创新,进而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就让我们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这块主阵地,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走进课堂,带着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走出课堂,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
其他文献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乃至一生能否做出成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意志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学生意志的极好手段。我作为一名担任小学体育多年的教师,意识到体育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以实践性操作为主的一门学科,十分强调学生的主动、自觉与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即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这是新课程中的思想精髓,旨在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达到学习效果质的变化。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更能关注每位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笔者结合自己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