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di_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阐釋。本文采用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量表”给批判性思维所下的定义,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1]在这里,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积极思维过程,具有自主质疑、理性分析、内省反思三大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很大,从阅读入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失为一个顺势而为的突破口。基于上文提到的批判性思维三大特征,我们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和内省反思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
  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能够对自己要相信什么做出独立的、合理的决定,而非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努力”灌输下,大有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解答问题的机器之趋势,对于他人的观点鲜有自己的思考,这恰恰阻碍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对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首先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好的问题是深入思考的开始,而深入思考则建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常会听到教师一声令下,“给大家三分钟时间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殊不知高中语文的文本一般篇幅较长,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是很难在仓促中有所质疑的。较为实际的做法是将阅读思考的时间放在课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困惑。
  2.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还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
  学生的层次不同,各自的阅读基础不同,所提问题也是深浅难易各不相同。而无论是怎样的问题,都代表着学生的思考,教师都应当尊重学生阅读的初体验,保护其自主质疑的积极性。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教师要能够解读出其背后隐藏着的问题,予以恰当引导,促使学生的思考深入下去。例如学生在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时提出:“正是因为奥斯维辛有无数冤魂,所以更应该做祷告!为什么文中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学生对西方人祷告的含义不甚明了,对文中所写的人间地狱没有认识到位。教师此时应当针对这些内容予以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3.培养学生的自主质疑能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作者、教材编者以及教材权威解读者等大胆质疑,也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良好途径。例如《荷塘月色》中关于荷花的比喻是否有堆砌之嫌,《故都的秋》中几处有语法错误的语句以及教材中的注释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在阅读时的质疑对象。
  当然,质疑并非盲目地怀疑,而是在对他人观点的理解、深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于王熙凤的服饰打扮,教师参考用书上给出的解读是“通身上下服饰的细致描摹,刻画出人物的华贵、张扬、贪婪、俗气”,而学生在阅读时就提出自己的质疑:若是服饰见出贪婪俗气,为何气度不俗的林黛玉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是“恍若神妃仙子”?贾宝玉在这一回的出场服饰也极其华贵,与王熙凤的穿衣风格颇为一致,为何不见有评论说宝玉贪婪俗气?王熙凤是贾家的实权派,娘家亦财力雄厚,如此身份怎会在穿衣上显出俗气?王熙凤作为贾家的媳妇,贵客到来,不应该盛装出迎吗?这种深入文字本身、前后勾连、结合背景的自主质疑正是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理性思维,讲究对问题的分析求证,注重逻辑和依据。语文阅读教学不重视批判性思维,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浅表化、碎片化、标签化等,缺乏自己的体验与思考,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论证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引领学生深入到文字间,从细处咀嚼,从整体把握。
  1.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从细处咀嚼
  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中,面对主动来赔礼道歉的卫老婆子,四叔先是一句“可恶”,后来则是一个转折“然而……”。这“然而……”背后省略的是什么呢?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两种答案:①“然而再荐一个比祥林嫂好的只怕难啊!”②“然而这事也不能全怪你”。最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凭着对文字表层的感觉认可①,否定②,但是随着对文本细处的咀嚼品味分析,学生慢慢发现,雇用的女工是否如意,只有主内的四婶关心,四叔是不过问的。因为下文提到“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而恰恰是最开始被否定的②,也许更为贴切。因为在讲理学的四叔看来,既然祥林嫂是偷跑出来的,那么卫老婆子帮助其婆婆将其抓回也是合乎礼法的。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是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下产生的,分析其话语内涵自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从细处咀嚼,才能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2.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
  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有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忆采莲”一节。这是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笔者将该问题放在全班的范围来讨论。起初,学生仅就“忆采莲”文字本身来分析,结论是这节文字描写了江南采莲盛况,以美好自由的生活反衬现实中的苦闷与不自由,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观点固然不错,但失之于割裂,没有将其看作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忆采莲”一节的作用,最终发现“忆采莲”一节在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忆采莲”一节不仅进一步委婉道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而且与“观荷塘”相辅相成,一实一虚,描绘出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只可惜荷塘边的美梦终会醒来,历史中的温存也因在现实中觅不到“流水的影子”而令人怅惋,这就更见出作者现实中难以排遣的苦闷与压抑。   任何一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联系。“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三、培养学生的内省反思能力
  反思是以思维本身为对象的思维形式,它是批判性思维最本质性的特征。通过反思,我们得以自觉地审查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事实,是否解释合理,是否有充分的依据等,在对思维予以反思后再决定采纳或拒绝。培养学生的深入反思能力,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走出自己在文本解读中存在的思维误区,从而保证“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
  一位教师在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请学生找出通篇最瑰丽奇伟的一句诗。一名学生找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并给出如下解释:“因为诗篇的前半部分描述的全部是景物,虽然有作者的想象,而最后一句抒发的是作者内心的感慨。诗人借助梦境的感慨,把自己内心的这种不被赏识的怨气一吐为快。因为有一句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天姥山是比不上五岳的。诗人之所以能够在梦中游天姥山,并且在梦中把天姥山想象得瑰丽奇伟,把天姥山形容成是‘势拔五岳掩赤城’,让天台山都为此倾倒,是因为在某种方面上李白是以天姥山自比:自己是像天姥山一样有才华,但是在权贵们显贵们的心中,他没有得到重视。我觉得最后一句话也表达了自己甘愿像天姥山一样,‘我’只保持‘我’自己的这种状态就好了,不必理睬别人的眼光,也是他思想的中心。”
  这名学生的分析似乎非常充分,但其如果运用批判性思维予以反思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逻辑错误。首先,在这名学生看来,“安能”二句之所以是“瑰丽奇伟”的,在于“抒发的是作者内心的感慨”。其实这个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瑰丽”是指“文辞华丽”,“奇伟”是指“奇特壮伟”,与是否“抒发感慨”并无直接关联。其次,学生关于李白以“天姥山”自比的说法看似符合李白的性格,但是,于文何据?包括学生所说的作者“不被赏识”,结论的得出仅仅源自主观经验,而非“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有失理性。[2]
  初念浅,转念深。学生最初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停留在浅层、局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养成时时内省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谨慎断言、完善观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时下教育的重点也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虽然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批判性思维的种子,但作为一种理性的、自觉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非经培育不能养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开阔视野、集思广益、积极实践,从培养学生的自主質疑能力、分析求证能力和深入反思能力入手。当然,要想达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首先需要教师多方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语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16.
  [2]王东颍.例谈诗歌教学中的“整体思维”[J].语文月刊,2015,(10):5.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structivism,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
期刊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说:“作品把世界的公开场保持在其敞开中”[1]“作品的作用在于:自作品中演历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的转变,亦即,存在者的存在的转换。”[2]那么,作为作品创造者无疑把其人生体验、思想情感乃至生命的本质也保持在作品的敞开之中,至于如何把握作品,则是关乎接受者怎样剥离作品存在的遮蔽,深入体察到“存在者的演历”的问题而已。鉴于此,《赤壁赋》以汉语言文字符号的精美结构和富有情
期刊
文本如同“冰山”,需要我们透过浮在“水面”上的“语言文字”进而体悟隐在“水面”下的“深厚意蕴”。“不同的作者在意义的表达上,有的直白,有的隐晦,有的平淡质朴,有的含蓄曲折,丰富多彩的意义传输方式给文本解读带来了巨大的解读空间。”[1]“教师需要在反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发现文本的隐秘处(这里的隐秘处也就是最紧要处,最‘含糊’之处),进而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2]  所以咀嚼品味字里行
期刊
家童,是古代私家奴仆的统称,指未成年的仆役,或曰童子、僮仆。其地位虽说颇有些卑微,但他们在古代名篇中作为艺术形象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很有探讨的必要。古诗文中的家童,總是躲在看似毫不显眼的区区一隅,以其懵懂无知、少不更事、无忧无虑的“愚者”形象来衬托作者或抒情主人公作为“智者”的敏感与清醒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家童所代表的儿童世界,在作品中,尽管模糊得毫无个性,但我们完全可以透
期刊
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被选编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深得学生喜爱,这无疑是拣玉挑金之举。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昨夜雨疏风骤”进行交流探讨时产生了争议,一方认为应解读成“雨大风狂”,一方则认为应该是“小雨时风”。课下,笔者翻阅教参,发现里面的“名家赏析”是2000年第10期《文史知识》中陈祖美先生
期刊
高中语文教科书有两篇文章是写项羽的,一篇是《鸿门宴》,一篇是《项羽之死》。读过这两篇文章的人对项羽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掩卷而思,会发出太多叹惜。  尤其是《项羽之死》一课,课后专设一题,有意引导学生思考:“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次听此课,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但意见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此类学生大多用杜牧《题乌江亭
期刊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形势和互联网背景下,仅靠教师个体的力量或个体教师的力量是无法适应语文教育的,也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语文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需要;何况,作为母语学习,相比较其他学科,学生自身学习的“活水”增长速度也不一定亚于老师;更何况,其他语文教师的“活水”说不定源头更远、“流量”更大。所以,目前语文教育改革最可靠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建设互助互惠的多方共同体。  实践证明,优秀的语文教
期刊
“体验”指的是什么?“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
期刊
语文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要用优秀的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浩瀚无边的传统文化,日常教学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显得远远不够。对于高中学生,必须使他们熟练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常识,具有一定的古籍阅读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对此,《高中语文新课程
期刊
问答教学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提问包括教师为了引发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而提出的问题,也包括为了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而进行的追问。  问答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终能否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认知,加深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诸如“答非所问”“流于表面”“方向跑偏”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都是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