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的设置往往是课的引入,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即将学习的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问题情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有一个可以直接感悟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是问题本身具有广度,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挖掘自身潜能。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由学生研究获得的,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记忆更加牢固,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要注重问题情境的特点
第一,问题具有探究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需要通过对情境的研究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做,在探索问题的实践中,学会学习。第二,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具有开放性。包括问题内容的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方法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等等,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更加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第四,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设计问题要给学生以适当的负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过易和过难都不好,设计的问题要遵循“让学生跳跳,才能摘到果子”的原则,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有利于探究潜能的开发。
二、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亲身的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的,对学生来说相当于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当学生遇到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教师还得充当点拨点的角色,并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即使在学生讨论结束形成结论时,教师也应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
三、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优秀教师特别讲究导课艺术。以教师的出其不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问题,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染色体的变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产生自己的后代,马可以生马,驴可以生驴,南极的企鹅也在享受着天伦之乐,但谁能想到马和驴的爱情结晶——骡子为什么不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呢?”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并使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好奇,没有疑问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没有问题学生也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被动和表面的,所以问题是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探索能力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选取背景材料,设计一个或多个相关问题,学生可能会依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筛选,找出共性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来探究。其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激发课堂的探索氛围,也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筛选出有针对性的,略高于现有认知水平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有效激活课堂。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在精心准备下来上,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才能做到具体明确,有思考价值,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五、在实验操作中创设问题
学生的实验一般分为验证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不管那种类型实验,若只要求学生按实验步骤去做,没有创设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发挥出来。例如,本人在组织学生进行“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各成分的浓度及实验条件有何不同?(2)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3)哪个实验需要加热?哪个实验需要用到显微镜?(4)如果错用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分别检验蛋白质和糖类,实验现象有何差异?(5)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的成分和原理有何异同?让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实验,便于对各个实验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通过对比,能更快掌握各个实验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六、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
有些知识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由于学生想象力的缺陷,往往很难融入教学中。比如“DNA分子结构”教学中,尽管DNA分子的结构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广告代言人”、“形象大使”,被广泛应用于电视、书刊及教材上,但学生对它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可以先让学生观察“DNA结构的立体模型”,或者借助媒体来展示,“DNA的空间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问题,找出答案,并加以概括归纳,产生探究欲望。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是强化记忆的“催化剂”,是开启科学的“金钥匙”。在教学中,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并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
“问题情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有一个可以直接感悟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是问题本身具有广度,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挖掘自身潜能。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由学生研究获得的,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记忆更加牢固,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要注重问题情境的特点
第一,问题具有探究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需要通过对情境的研究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做,在探索问题的实践中,学会学习。第二,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具有开放性。包括问题内容的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方法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等等,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更加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第四,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设计问题要给学生以适当的负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过易和过难都不好,设计的问题要遵循“让学生跳跳,才能摘到果子”的原则,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有利于探究潜能的开发。
二、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亲身的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出的,对学生来说相当于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当学生遇到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教师还得充当点拨点的角色,并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即使在学生讨论结束形成结论时,教师也应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
三、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优秀教师特别讲究导课艺术。以教师的出其不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问题,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染色体的变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产生自己的后代,马可以生马,驴可以生驴,南极的企鹅也在享受着天伦之乐,但谁能想到马和驴的爱情结晶——骡子为什么不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呢?”这些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并使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好奇,没有疑问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没有问题学生也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被动和表面的,所以问题是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探索能力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选取背景材料,设计一个或多个相关问题,学生可能会依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筛选,找出共性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来探究。其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激发课堂的探索氛围,也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筛选出有针对性的,略高于现有认知水平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有效激活课堂。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每一堂课教师都要在精心准备下来上,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才能做到具体明确,有思考价值,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五、在实验操作中创设问题
学生的实验一般分为验证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不管那种类型实验,若只要求学生按实验步骤去做,没有创设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发挥出来。例如,本人在组织学生进行“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各成分的浓度及实验条件有何不同?(2)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3)哪个实验需要加热?哪个实验需要用到显微镜?(4)如果错用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分别检验蛋白质和糖类,实验现象有何差异?(5)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的成分和原理有何异同?让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实验,便于对各个实验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通过对比,能更快掌握各个实验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六、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
有些知识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由于学生想象力的缺陷,往往很难融入教学中。比如“DNA分子结构”教学中,尽管DNA分子的结构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广告代言人”、“形象大使”,被广泛应用于电视、书刊及教材上,但学生对它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可以先让学生观察“DNA结构的立体模型”,或者借助媒体来展示,“DNA的空间结构”,有了感性认识,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问题,找出答案,并加以概括归纳,产生探究欲望。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是强化记忆的“催化剂”,是开启科学的“金钥匙”。在教学中,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并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