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人们对化学教育的认识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下面,就探讨化学教育观念创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观的转变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
新的教材观应是:1.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2.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3.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4.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5.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已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如此,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I、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两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一)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纯属偶然,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许多发明创造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综合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一、教材观的转变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
新的教材观应是:1.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2.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3.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4.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5.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已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如此,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I、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想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三、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两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一)严谨是创新的作风。许多发明创造往往纯属偶然,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贸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许多发明创造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综合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