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完善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助与育人工作相分离、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待完善、资助主体较为单一等,并针对相应的问题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工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6-0018-02
1 前言
国家推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由此也带来了教育机会均等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奖、勤、助、贷、补、免”为一体的多元资助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这种资助模式日益显示出不足之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改革与完善也迫切提上了日程。
2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资助工作与教育育人相分离或者结合不紧密高校所开展的学生资助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的资助,而是要通过经济资助来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健康地成才,即经济资助只是手段,教育育人才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资助工作却仅停留在了经济资助即助困方面,没有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忽视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导致部分贫困生在毕业后还款不积极甚至有意逃避;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中忽视感恩教育,轻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导致部分学生对各项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国家、社会对自己理所当然的支持;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忽视对贫困生进行自强自立和责任心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做事敷衍了事。
2)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致使贫困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类学生不愿意同学知道自己的窘困状况,怕被人看不起,牢牢把自己封闭起来,既不主动申请资助,更不主动与老师交流,他们往往成为资助工作开展的死角[1]。
2.2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状况最有力、最直接的措施之一。我国现在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完全依赖学生的诚信度,而在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完善、全社会呼唤诚信意识的背景下,加上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贷款偿还模式有待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居高不下的违约率成了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的瓶颈。
2.3 各项资助资源缺乏整合,资助主体较为单一目前的资助体系,在各种资助资源的使用上仍缺乏必要的协调,高校在按照相关规定分散执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政策时,缺乏一整套针对学生个体的资助方案,以致各项措施交叉执行,形成重复资助、覆盖面窄等分配不均衡现象。而且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资助主题相对较为单一,资助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仍然靠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整个资助工作对国家、政府的依赖性强,而来自社会的资助明显偏少[2]。如现在的勤工助学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岗位较少,而且以体力劳动居多,如校内的环境卫生、校园绿化、学生公寓管理、饮食服务等,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形成大规模的勤工助学活动,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之所学和聪明才智。
3 学生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高校贫困生是在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才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这就要求政府、高校不断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成才。
3.1 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形成帮困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我们不能仅仅使资助工作停留在帮困层面,而是要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
1)高校应该根据贫困生的思想特点,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通过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加强正面的诚信教育、深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完善诚信方面的各项机制等方法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诚信作为一种习惯;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减少学生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和责任意识;对于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通过组织他们参加一定量的义务劳动来树立他们的感恩意识[3]。
2)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通过对贫困生的定期心理测验、座谈、交流,了解或跟踪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可疑现象的要采取措施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境;通过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加强校园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等。
3.2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1)要建立大学生联合征信系统,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效管理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学生个人信用为基础的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因此应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契机,尽快建立面向学生的联合征信系统,加强银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情况做出评价。今后可通过与银行等部门的协作,使此系统与银行卡信息系统、个人账户信息系统及将来的个人信用档案对接,使得违约行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并根据有关法律对违约者进行惩罚,从而在制度层面上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约束。
2)制定合理的还款方案。由于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每年都有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签到工作的学生的待遇水平也越来越低,而贷款的学生多数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因此家庭或亲戚朋友的帮助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还款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毕业生还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贷款学生的还款期限,进一步减轻贷款学生的还款压力。在还款方式上,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还款提供便利的服务,开拓多样化的还款方式,增强其可操作性。
3)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把信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为学生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我国传统的诚信美德与现代社会的信用体制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做事的原则。另外,也要加强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及信用的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明白个人信用是自己的无形资产,对自己走向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3.3 加强资助资源整合,积极拓展资助来源各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出一套针对学生个体的资助方案,以使有限的资助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如助学贷款应作为主要资助方式,高校应动员真正的贫困生申请贷款,且不能附带成绩等方面的条件;勤工助学应作为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争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与资金,使贫困生能在锻炼自己的基础上自我解困;奖助学金应作为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奖励其优秀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具体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尽量避免重叠或遗漏现象的发生,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要积极寻找社会的救助与支持,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拓展各种助学渠道,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锻炼自身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多赢[4]。比如,可以尝试与企业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一是企业为吸引人才、提升知名度进行直接捐助;二是企业通过定向、委培的形式,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服务一定的年限。
参考文献
[1]朱珂.论高校助困育人的现状及实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07,29(3)
[2]丁阳.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措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4)
[3]姚君君.帮困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探析[J].世纪桥,2006(2)
[4]叶荔辉.高校贫困生受助思想分析与完善资助体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5)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工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6-0018-02
1 前言
国家推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由此也带来了教育机会均等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奖、勤、助、贷、补、免”为一体的多元资助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这种资助模式日益显示出不足之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改革与完善也迫切提上了日程。
2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资助工作与教育育人相分离或者结合不紧密高校所开展的学生资助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的资助,而是要通过经济资助来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健康地成才,即经济资助只是手段,教育育人才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资助工作却仅停留在了经济资助即助困方面,没有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比如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忽视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导致部分贫困生在毕业后还款不积极甚至有意逃避;在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中忽视感恩教育,轻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导致部分学生对各项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国家、社会对自己理所当然的支持;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忽视对贫困生进行自强自立和责任心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做事敷衍了事。
2)忽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致使贫困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类学生不愿意同学知道自己的窘困状况,怕被人看不起,牢牢把自己封闭起来,既不主动申请资助,更不主动与老师交流,他们往往成为资助工作开展的死角[1]。
2.2 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状况最有力、最直接的措施之一。我国现在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完全依赖学生的诚信度,而在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完善、全社会呼唤诚信意识的背景下,加上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贷款偿还模式有待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居高不下的违约率成了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的瓶颈。
2.3 各项资助资源缺乏整合,资助主体较为单一目前的资助体系,在各种资助资源的使用上仍缺乏必要的协调,高校在按照相关规定分散执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政策时,缺乏一整套针对学生个体的资助方案,以致各项措施交叉执行,形成重复资助、覆盖面窄等分配不均衡现象。而且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资助主题相对较为单一,资助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仍然靠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整个资助工作对国家、政府的依赖性强,而来自社会的资助明显偏少[2]。如现在的勤工助学工作主要集中在学校范围内,岗位较少,而且以体力劳动居多,如校内的环境卫生、校园绿化、学生公寓管理、饮食服务等,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形成大规模的勤工助学活动,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之所学和聪明才智。
3 学生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高校贫困生是在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才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这就要求政府、高校不断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成才。
3.1 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形成帮困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我们不能仅仅使资助工作停留在帮困层面,而是要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
1)高校应该根据贫困生的思想特点,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通过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加强正面的诚信教育、深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完善诚信方面的各项机制等方法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诚信作为一种习惯;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减少学生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和责任意识;对于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通过组织他们参加一定量的义务劳动来树立他们的感恩意识[3]。
2)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通过对贫困生的定期心理测验、座谈、交流,了解或跟踪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可疑现象的要采取措施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境;通过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加强校园精神文明道德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等。
3.2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1)要建立大学生联合征信系统,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长效管理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学生个人信用为基础的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因此应以国家助学贷款为契机,尽快建立面向学生的联合征信系统,加强银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情况做出评价。今后可通过与银行等部门的协作,使此系统与银行卡信息系统、个人账户信息系统及将来的个人信用档案对接,使得违约行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并根据有关法律对违约者进行惩罚,从而在制度层面上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约束。
2)制定合理的还款方案。由于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每年都有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签到工作的学生的待遇水平也越来越低,而贷款的学生多数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因此家庭或亲戚朋友的帮助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还款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毕业生还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贷款学生的还款期限,进一步减轻贷款学生的还款压力。在还款方式上,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还款提供便利的服务,开拓多样化的还款方式,增强其可操作性。
3)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把信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为学生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我国传统的诚信美德与现代社会的信用体制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做事的原则。另外,也要加强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及信用的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明白个人信用是自己的无形资产,对自己走向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3.3 加强资助资源整合,积极拓展资助来源各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出一套针对学生个体的资助方案,以使有限的资助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如助学贷款应作为主要资助方式,高校应动员真正的贫困生申请贷款,且不能附带成绩等方面的条件;勤工助学应作为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争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与资金,使贫困生能在锻炼自己的基础上自我解困;奖助学金应作为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奖励其优秀表现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具体开展资助工作时,应尽量避免重叠或遗漏现象的发生,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要积极寻找社会的救助与支持,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拓展各种助学渠道,争取让学生进入能充分锻炼自身的知识型、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多赢[4]。比如,可以尝试与企业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一是企业为吸引人才、提升知名度进行直接捐助;二是企业通过定向、委培的形式,向优秀贫困生提供资助,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服务一定的年限。
参考文献
[1]朱珂.论高校助困育人的现状及实现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07,29(3)
[2]丁阳.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措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4)
[3]姚君君.帮困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探析[J].世纪桥,2006(2)
[4]叶荔辉.高校贫困生受助思想分析与完善资助体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