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2011级机电专业班的课桌上,有一位年近50岁的“特殊学生”,她叫陶艳波,和她同桌的是她失聪的儿子杨乃斌。一岁时,杨乃斌一次高烧导致耳膜出血,从此成了一级听力残疾。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陶艳波辞职跟着儿子全程陪读,变成了孩子的耳朵。风雨兼程16年,漫长而枯燥的同桌陪读,母爱让儿子梦想成真,更创造出失聪儿子的人生奇迹……
苦学唇语,
呕心沥血教孩子说话
2019年2月4日除夕,在天津市残联工作的杨乃斌回到家中与母亲团聚。晚宴刚开始,杨乃斌就款款起身,举杯对母亲说:“妈,今天我先敬您一杯,是您为我创造了如今的幸福人生。亲爱的妈妈,我爱您!”陶艳波满脸喜悦,眼睛湿润,举起酒杯说:“乃斌,我和你爸为你骄傲!”
时间追溯到1993年4月的一天,陶艳波夫妇惊恐不安地抱着只有8个月大的儿子来到医院,向医生哭诉:“不知为什么,三天前我儿子发烧,打了一针庆大霉素,烧退了,可过后无论我怎么对他拍手叫喊,他都一点反应也没了。”五官科专家立即给孩子进行了听力测试,结果确认,孩子的左耳听力95分贝,右耳聽力105分贝,几乎完全听不到声音,为重度耳聋。听到这个噩耗,陶艳波顿感天旋地转,一下子瘫倒在地。她和丈夫给儿子取名“斌”,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文能武,谁知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儿子的病!”陶艳波泪水涟涟,咬牙对丈夫说。接下来,夫妻俩双双请假,先后带着孩子辗转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跑遍了三个地区所有的大医院,得到的结果令陶艳波夫妇失望而痛心:耳神经坏死,听力一级残!就在夫妻俩万般无奈准备回老家时,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老专家跟陶艳波说:“正常的孩子语言恢复期是在0~7岁,如果错过这个语言恢复期,7岁之后声带变了,孩子就终生不会说话了。”他同时告诉陶艳波夫妇,北京有一家聋儿康复机构提供专门针对聋儿父母的培训。
老专家的话让陶艳波看到了希望,她以最快的速度报名去参加了培训。和陶艳波一起上课的都是幼儿园老师和特教老师,只有她一人是聋儿的家长。每天,陶艳波都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经过一个月的突击训练,她终于掌握了唇语的基本要领。
回到家中,陶艳波开始用唇语教孩子说话。她把一些日常生活的元素,衬衣、裤子、水、杯子什么的,都编成卡片,上面画图,下面写字,背面写上拼音,让孩子用手摸着她的声带,感受她声带的变化,再看她的口型怎么变化,整个学习过程非常费劲。“比如说舌根音,孩子看不到舌根,根本学不会哥哥的‘哥’字,我教了三年,才发现有那么点意思。真的使不上劲,急得我一身一身地出汗。”说起那段经历,陶艳波很是感慨。
尽管异常艰难,陶艳波还是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旁人都听烦了,但陶艳波仍坚持着。
一年后,杨乃斌只能发出一些含混不清的声音,根本听不清他说的什么。亲戚邻居都劝陶艳波别再白费力气了:“这孩子肯定学不会说话。”可陶艳波没有放弃。她说:“只要坚持不停地教,儿子一定能够学会说话。”果然,杨乃斌5岁生日那天,爸爸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小乃斌可能是够不着,伸着胳膊,特别着急地喊了一声“妈”!尽管含混不清,但两口子还是惊呆了。“儿子会说话了,我儿子会喊妈了!”陶艳波拥着儿子喜极而泣。她翻箱倒柜去找“妈妈”的卡片,告诉他这个字是妈妈的“妈”。一旁的父亲也激动得泪花闪烁:“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这一声,让陶艳波教孩子练习发声更有信心了。
用心良苦,
“同桌妈妈”进校全程陪读
转眼杨乃斌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陶艳波和丈夫商量后,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原本不错的工作,带着儿子回到老家齐齐哈尔,让孩子去正规学校读书,自己做一个“陪读妈妈”。“当时很多亲戚都觉得我疯了,可如果送儿子去聋哑学校,我担心那里没有语言交流环境,他学说话会更难。我心中一直有个梦,一定要把儿子打磨得像正常人一样!”
然而,当陶艳波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时,校长一听她儿子的情况就直摇头。陶艳波好话说尽,最后还是被学校拒绝了。陶艳波没有泄气,她连续几天跑遍了附近十几家小学,都被拒绝了。眼看时间已近9月初,适龄儿童都已入学,走投无路的陶艳波,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学校说情。让她没想到的是,儿子的一个举动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儿子虽然听不到校长在说什么,但是看懂了校长的表情,他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一幅画,是家乡公园的宝塔,然后用含混不清的发音对校长说:“学校里你最大,如果你让我读书……我就有学上,不然……我就永远没机会读书了。”杨乃斌的话让校长大吃一惊,让陶艳波也愣住了。最终,校长答应接收杨乃斌。
但校长也提出了疑问:“孩子咋听课呢?”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陶艳波思来想去,一夜没睡。第二天早上,她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恳求校长同意自己跟孩子一起上学,自己来当孩子的耳朵。望着陶艳波一脸坚毅的表情,校长沉思后点了点头。
小学生的课桌很矮,陶艳波就从家里拿来一个15厘米高的矮凳子,上课时把双腿盘起来,像大虾米一样趴在桌子上做笔记……课堂上,老师讲课的语速快,杨乃斌跟不上,上课就总走神。陶艳波上课时特别忙,一边常常“掐”儿子,让他别走神,一边忙着记笔记,把老师讲的东西尽可能地记下来,回家后再讲给儿子听。让她欣慰的是,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杨乃斌成绩很好,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
2004年,杨乃斌上小学五年级,陶艳波从电视里了解到佩戴人工耳蜗对听力大有好处,她和丈夫卖了老家的房子,东拼西凑了20万元,让杨乃斌接受了左耳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之后,杨乃斌的左耳终于有了70%的听力,能听到3米以内的声音。从那以后,陶艳波更加努力地教儿子说话。
杨乃斌小学毕业,成绩名列前茅。为了让儿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陶艳波带孩子回到天津读初中,杨乃斌进了天津51中实验班。“然而,刚到天津上初中,第一节英语课还没上完,妈妈就低下头抹开了眼泪。”杨乃斌说,下课后他才知道,这里的老师采用全英语教学,妈妈没学过英语,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随后,陶艳波不得不买来了录音笔,把课堂内容全部录进去,每天下晚自习回家后,再一句一句听录音讲给儿子听。“我们晚上总要学到一两点……”初中三年,母子俩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2008年,杨乃斌拿到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陶艳波欣喜万分。在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的教室里,一张课桌前母子俩并肩而坐。儿子努力地听,母亲则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晚上,母亲将课堂上不好“消化”的问题,一遍遍教给儿子。高中三年,是陶艳波最为艰辛的时刻,因为她不仅要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还希望孩子能上大学。然而要弄清楚这些方程、计算、定律,对听力尚未恢复的杨乃斌是艰难的,而对于40多岁的陶艳波同样也很难。尽管自己是大学毕业,但面对现在的高中课本,陶艳波也像个学生一样,一时无法弄懂。但为了儿子,她必须弄懂每门课,因为她要是不懂,孩子就更不懂了。杨乃斌学理科,有时老师不做板书,陶艳波就在自己脑海里勾出框架,将老师口头的提问快速记录,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我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紧张得全身都是汗。”陶艳波说,遇到难题,她有时候会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让她掉了不少头发,手上也因做笔记而磨出了老茧。
感动上苍,
母愛让儿迎来生命春天
陶艳波多年的付出感动了上苍,杨乃斌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老师讲课内容的60%,而且可以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了。让陶艳波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很懂事。每次上学路上,母子俩一人一个书包,还要带饭盒,儿子总是争着提东西。晚上在家做作业,杨乃斌很主动,从没让母亲催促过。陶艳波过生日,杨乃斌会用零用钱给母亲买礼物。当看到母亲因操劳过度严重脱发,他翻看《本草纲目》,上网查药方,帮母亲煎药。喝着儿子煎好的热气腾腾的中药,陶艳波常常热泪滚滚。
从儿子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陶艳波记的笔记摞起来有四大箱,她都珍藏着,她说这些笔记将来留给儿子作纪念。杨乃斌高考前,学习更加紧张了。“妈妈每天早晨5:30就把我叫醒,带我读1小时英语,半小时语文,早餐之后再到学校参加正常的晨读。每天7节正课,妈妈一堂不落地陪着我听下来。”为了不影响老师第二天讲课的进度,陶艳波每天晚上都叫儿子把第二天要上的课先预习一遍,把那些难懂的、不理解的问题用红笔画出来,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到一个小笔记本上。
高考前半个月的一天早上,母子俩骑着电动车飞快地往学校赶。因为没有注意到路面井盖被盗,电动车被绊倒了。“妈妈一下子被甩出好几米,我也摔倒在地。我爬起来跑到妈妈面前,只见她手上、腿上血直流。我当时就蒙了,又急又怕,抱住妈妈大哭起来,说我们不去学校了,赶紧去医院吧。妈妈虽然浑身疼痛,却咬牙忍着,让我赶紧去上学!我不肯,妈妈就训我,最后我只得含着泪一步一回头地向学校走。这是我上学以来极少几次的同桌缺席。”后来有好心人把陶艳波送到医院,因为左腿缝了五针,医生让她留院观察,她却偷偷跑回家给儿子做饭。
2011年7月,杨乃斌以5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工业大学。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陶艳波欣喜若狂,想和全世界分享这份快乐。在河北工业大学2011级机电专业班教室里,靠近讲台第一排最中间的两个座位,是陶艳波和杨乃斌母子俩的固定座位。上课的时候,杨乃斌主要是听课,陶艳波负责记笔记,每次下课,陶艳波都会追着老师问这问那。有时上课听不懂的,她就在课下或周六、周日向老师请教,甚至学习到深更半夜碰到难题,还会给老师打电话。
“没有人因为我坐在课堂里而意外,只要想学习,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大学课堂。”陶艳波说,陪伴孩子苦读这么多年,她现在对机电系的每位老师都很熟。课后,她经常第一个冲上去问问题,老师们都耐心地为她解答。陶艳波笑称,自己最开心的,就是儿子能在逆境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现在的杨乃斌已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他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三个小时能背1000道题,就连考驾照的4个科目也都是满分。在大学里,杨乃斌和所有正常学子一样,通过了60多门科目的考试。几位教授啧啧称赞:“是母爱让杨乃斌这个失聪孩子咸鱼翻身!”陶艳波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校方考虑到杨乃斌每天都要给人工耳蜗充电,于是给他的寝室修改电路24小时不断电。学校还支持母子俩在校园内开了个快递收发点,补贴家用。他们租住的小屋虽然不大,但每天总是热热闹闹的。杨乃斌上大四时,已不需要母亲陪读,陶艳波就在小屋里帮忙收发快递。杨乃斌逐渐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他的成长也让陶艳波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想找份工作,帮丈夫减轻家庭负担,也好尽快攒够钱,给儿子的另外一只耳朵植入人工耳蜗。2015年6月,杨乃斌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众人赞美:陶艳波16年陪读一路坎坷一路歌,用无私母爱铸就出一个失聪儿子成长的神话!而她则笑着说:“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我就要对他的人生负责,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2015年2月27日,陶艳波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她的名字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在儿子杨乃斌的眼里,妈妈的伟大不仅仅是通过辛苦陪读16年,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她让自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了追梦的能力。2016年,杨乃斌通过考试被天津红桥区残联聘用,成为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他说:“妈妈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我希望通过这份工作,把爱传递给更多的残障人士。”2017年5月在央视第二期《朗读者》上,杨乃斌朗诵了冰心的《不为什么》,感谢陪伴他16年学习的妈妈,让主持人董卿和在场观众都落下泪水。
2017年8月,杨乃斌成为天津一名全运会火炬手。2018年11月,杨乃斌当选天津市残联聋协主席,调往天津市残联工作。一个不服输的妈妈,一个坚强而孝顺的儿子,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感人励志故事,让国人动容!
【编辑:潘金瑞】
苦学唇语,
呕心沥血教孩子说话
2019年2月4日除夕,在天津市残联工作的杨乃斌回到家中与母亲团聚。晚宴刚开始,杨乃斌就款款起身,举杯对母亲说:“妈,今天我先敬您一杯,是您为我创造了如今的幸福人生。亲爱的妈妈,我爱您!”陶艳波满脸喜悦,眼睛湿润,举起酒杯说:“乃斌,我和你爸为你骄傲!”
时间追溯到1993年4月的一天,陶艳波夫妇惊恐不安地抱着只有8个月大的儿子来到医院,向医生哭诉:“不知为什么,三天前我儿子发烧,打了一针庆大霉素,烧退了,可过后无论我怎么对他拍手叫喊,他都一点反应也没了。”五官科专家立即给孩子进行了听力测试,结果确认,孩子的左耳听力95分贝,右耳聽力105分贝,几乎完全听不到声音,为重度耳聋。听到这个噩耗,陶艳波顿感天旋地转,一下子瘫倒在地。她和丈夫给儿子取名“斌”,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文能武,谁知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儿子的病!”陶艳波泪水涟涟,咬牙对丈夫说。接下来,夫妻俩双双请假,先后带着孩子辗转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跑遍了三个地区所有的大医院,得到的结果令陶艳波夫妇失望而痛心:耳神经坏死,听力一级残!就在夫妻俩万般无奈准备回老家时,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老专家跟陶艳波说:“正常的孩子语言恢复期是在0~7岁,如果错过这个语言恢复期,7岁之后声带变了,孩子就终生不会说话了。”他同时告诉陶艳波夫妇,北京有一家聋儿康复机构提供专门针对聋儿父母的培训。
老专家的话让陶艳波看到了希望,她以最快的速度报名去参加了培训。和陶艳波一起上课的都是幼儿园老师和特教老师,只有她一人是聋儿的家长。每天,陶艳波都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经过一个月的突击训练,她终于掌握了唇语的基本要领。
回到家中,陶艳波开始用唇语教孩子说话。她把一些日常生活的元素,衬衣、裤子、水、杯子什么的,都编成卡片,上面画图,下面写字,背面写上拼音,让孩子用手摸着她的声带,感受她声带的变化,再看她的口型怎么变化,整个学习过程非常费劲。“比如说舌根音,孩子看不到舌根,根本学不会哥哥的‘哥’字,我教了三年,才发现有那么点意思。真的使不上劲,急得我一身一身地出汗。”说起那段经历,陶艳波很是感慨。
尽管异常艰难,陶艳波还是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旁人都听烦了,但陶艳波仍坚持着。
一年后,杨乃斌只能发出一些含混不清的声音,根本听不清他说的什么。亲戚邻居都劝陶艳波别再白费力气了:“这孩子肯定学不会说话。”可陶艳波没有放弃。她说:“只要坚持不停地教,儿子一定能够学会说话。”果然,杨乃斌5岁生日那天,爸爸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小乃斌可能是够不着,伸着胳膊,特别着急地喊了一声“妈”!尽管含混不清,但两口子还是惊呆了。“儿子会说话了,我儿子会喊妈了!”陶艳波拥着儿子喜极而泣。她翻箱倒柜去找“妈妈”的卡片,告诉他这个字是妈妈的“妈”。一旁的父亲也激动得泪花闪烁:“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这一声,让陶艳波教孩子练习发声更有信心了。
用心良苦,
“同桌妈妈”进校全程陪读
转眼杨乃斌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陶艳波和丈夫商量后,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原本不错的工作,带着儿子回到老家齐齐哈尔,让孩子去正规学校读书,自己做一个“陪读妈妈”。“当时很多亲戚都觉得我疯了,可如果送儿子去聋哑学校,我担心那里没有语言交流环境,他学说话会更难。我心中一直有个梦,一定要把儿子打磨得像正常人一样!”
然而,当陶艳波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时,校长一听她儿子的情况就直摇头。陶艳波好话说尽,最后还是被学校拒绝了。陶艳波没有泄气,她连续几天跑遍了附近十几家小学,都被拒绝了。眼看时间已近9月初,适龄儿童都已入学,走投无路的陶艳波,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学校说情。让她没想到的是,儿子的一个举动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儿子虽然听不到校长在说什么,但是看懂了校长的表情,他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一幅画,是家乡公园的宝塔,然后用含混不清的发音对校长说:“学校里你最大,如果你让我读书……我就有学上,不然……我就永远没机会读书了。”杨乃斌的话让校长大吃一惊,让陶艳波也愣住了。最终,校长答应接收杨乃斌。
但校长也提出了疑问:“孩子咋听课呢?”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陶艳波思来想去,一夜没睡。第二天早上,她带着儿子来到学校,恳求校长同意自己跟孩子一起上学,自己来当孩子的耳朵。望着陶艳波一脸坚毅的表情,校长沉思后点了点头。
小学生的课桌很矮,陶艳波就从家里拿来一个15厘米高的矮凳子,上课时把双腿盘起来,像大虾米一样趴在桌子上做笔记……课堂上,老师讲课的语速快,杨乃斌跟不上,上课就总走神。陶艳波上课时特别忙,一边常常“掐”儿子,让他别走神,一边忙着记笔记,把老师讲的东西尽可能地记下来,回家后再讲给儿子听。让她欣慰的是,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杨乃斌成绩很好,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
2004年,杨乃斌上小学五年级,陶艳波从电视里了解到佩戴人工耳蜗对听力大有好处,她和丈夫卖了老家的房子,东拼西凑了20万元,让杨乃斌接受了左耳植入人工耳蜗的手术。之后,杨乃斌的左耳终于有了70%的听力,能听到3米以内的声音。从那以后,陶艳波更加努力地教儿子说话。
杨乃斌小学毕业,成绩名列前茅。为了让儿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陶艳波带孩子回到天津读初中,杨乃斌进了天津51中实验班。“然而,刚到天津上初中,第一节英语课还没上完,妈妈就低下头抹开了眼泪。”杨乃斌说,下课后他才知道,这里的老师采用全英语教学,妈妈没学过英语,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随后,陶艳波不得不买来了录音笔,把课堂内容全部录进去,每天下晚自习回家后,再一句一句听录音讲给儿子听。“我们晚上总要学到一两点……”初中三年,母子俩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2008年,杨乃斌拿到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陶艳波欣喜万分。在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的教室里,一张课桌前母子俩并肩而坐。儿子努力地听,母亲则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晚上,母亲将课堂上不好“消化”的问题,一遍遍教给儿子。高中三年,是陶艳波最为艰辛的时刻,因为她不仅要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还希望孩子能上大学。然而要弄清楚这些方程、计算、定律,对听力尚未恢复的杨乃斌是艰难的,而对于40多岁的陶艳波同样也很难。尽管自己是大学毕业,但面对现在的高中课本,陶艳波也像个学生一样,一时无法弄懂。但为了儿子,她必须弄懂每门课,因为她要是不懂,孩子就更不懂了。杨乃斌学理科,有时老师不做板书,陶艳波就在自己脑海里勾出框架,将老师口头的提问快速记录,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我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紧张得全身都是汗。”陶艳波说,遇到难题,她有时候会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让她掉了不少头发,手上也因做笔记而磨出了老茧。
感动上苍,
母愛让儿迎来生命春天
陶艳波多年的付出感动了上苍,杨乃斌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老师讲课内容的60%,而且可以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了。让陶艳波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很懂事。每次上学路上,母子俩一人一个书包,还要带饭盒,儿子总是争着提东西。晚上在家做作业,杨乃斌很主动,从没让母亲催促过。陶艳波过生日,杨乃斌会用零用钱给母亲买礼物。当看到母亲因操劳过度严重脱发,他翻看《本草纲目》,上网查药方,帮母亲煎药。喝着儿子煎好的热气腾腾的中药,陶艳波常常热泪滚滚。
从儿子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陶艳波记的笔记摞起来有四大箱,她都珍藏着,她说这些笔记将来留给儿子作纪念。杨乃斌高考前,学习更加紧张了。“妈妈每天早晨5:30就把我叫醒,带我读1小时英语,半小时语文,早餐之后再到学校参加正常的晨读。每天7节正课,妈妈一堂不落地陪着我听下来。”为了不影响老师第二天讲课的进度,陶艳波每天晚上都叫儿子把第二天要上的课先预习一遍,把那些难懂的、不理解的问题用红笔画出来,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到一个小笔记本上。
高考前半个月的一天早上,母子俩骑着电动车飞快地往学校赶。因为没有注意到路面井盖被盗,电动车被绊倒了。“妈妈一下子被甩出好几米,我也摔倒在地。我爬起来跑到妈妈面前,只见她手上、腿上血直流。我当时就蒙了,又急又怕,抱住妈妈大哭起来,说我们不去学校了,赶紧去医院吧。妈妈虽然浑身疼痛,却咬牙忍着,让我赶紧去上学!我不肯,妈妈就训我,最后我只得含着泪一步一回头地向学校走。这是我上学以来极少几次的同桌缺席。”后来有好心人把陶艳波送到医院,因为左腿缝了五针,医生让她留院观察,她却偷偷跑回家给儿子做饭。
2011年7月,杨乃斌以5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工业大学。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陶艳波欣喜若狂,想和全世界分享这份快乐。在河北工业大学2011级机电专业班教室里,靠近讲台第一排最中间的两个座位,是陶艳波和杨乃斌母子俩的固定座位。上课的时候,杨乃斌主要是听课,陶艳波负责记笔记,每次下课,陶艳波都会追着老师问这问那。有时上课听不懂的,她就在课下或周六、周日向老师请教,甚至学习到深更半夜碰到难题,还会给老师打电话。
“没有人因为我坐在课堂里而意外,只要想学习,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大学课堂。”陶艳波说,陪伴孩子苦读这么多年,她现在对机电系的每位老师都很熟。课后,她经常第一个冲上去问问题,老师们都耐心地为她解答。陶艳波笑称,自己最开心的,就是儿子能在逆境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现在的杨乃斌已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他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三个小时能背1000道题,就连考驾照的4个科目也都是满分。在大学里,杨乃斌和所有正常学子一样,通过了60多门科目的考试。几位教授啧啧称赞:“是母爱让杨乃斌这个失聪孩子咸鱼翻身!”陶艳波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校方考虑到杨乃斌每天都要给人工耳蜗充电,于是给他的寝室修改电路24小时不断电。学校还支持母子俩在校园内开了个快递收发点,补贴家用。他们租住的小屋虽然不大,但每天总是热热闹闹的。杨乃斌上大四时,已不需要母亲陪读,陶艳波就在小屋里帮忙收发快递。杨乃斌逐渐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他的成长也让陶艳波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想找份工作,帮丈夫减轻家庭负担,也好尽快攒够钱,给儿子的另外一只耳朵植入人工耳蜗。2015年6月,杨乃斌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众人赞美:陶艳波16年陪读一路坎坷一路歌,用无私母爱铸就出一个失聪儿子成长的神话!而她则笑着说:“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我就要对他的人生负责,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2015年2月27日,陶艳波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她的名字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在儿子杨乃斌的眼里,妈妈的伟大不仅仅是通过辛苦陪读16年,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她让自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了追梦的能力。2016年,杨乃斌通过考试被天津红桥区残联聘用,成为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他说:“妈妈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我希望通过这份工作,把爱传递给更多的残障人士。”2017年5月在央视第二期《朗读者》上,杨乃斌朗诵了冰心的《不为什么》,感谢陪伴他16年学习的妈妈,让主持人董卿和在场观众都落下泪水。
2017年8月,杨乃斌成为天津一名全运会火炬手。2018年11月,杨乃斌当选天津市残联聋协主席,调往天津市残联工作。一个不服输的妈妈,一个坚强而孝顺的儿子,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感人励志故事,让国人动容!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