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中国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幽云十六州,执行的是屈辱投降的政策,另一方面朝野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故林升《题临安邸》一诗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南宋屈辱投降政策的重压下,多少爱国志士与仁人报国无门,扼腕不已。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云:“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憾的是,铁马冰河一生无望,终究归于梦境。
  《示儿》写得更加沉痛:“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明知道人死之后万事皆空,但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了断他的苍凉悲慨,这是一个极大的矛盾,是一份期待,又或一份心有不甘,如此简单的词句之间饱含作者的情绪,极具张力。让读者千百年后读到此处还能深切地感觉到诗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破阵子》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许多好男儿的壮志夙愿,然而直到白发生霜鬓人老矣,辛弃疾始终没有机会再回他的军营中去。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着破碎山河,情势至此只得以死报国,以自己的忠心书写历史。
  岳飞《满江红》更是豪情满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然而岳飞的一切努力全是白费,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他动摇不了既定的屈辱投降的国策。
  公元1276年,即德祐二年正月,元兵压境,爱国诗人、画家郑思肖写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 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译文
  其一
  我微薄的力气胜不过胆识,见人只能双眼流泪。一心一意做着强国的中国梦,念诵着流传千秋万代的下泉诗。
  风雨飘摇,宋帝近在临安,望中犹能看见,老天高远,国家大事哪能问知。每天都朝南礼拜、希望能看见汉家的战旗。
  其二
  有所感怀长久不能消逝,一边说话一边辛酸。住地暂为胡马欺凌,终身我都是大宋子民。只会读书能做成什么大事,报国雪耻竟会是何人。耻见外敌大动干戈,荒城里只有梅花又一次迎来了春天。
  《诗经》中《曹风·下泉》是曹国贵族有感于周王室衰微,像曹国这样的小国得不到周王室的庇护,处于危险的境地时书写的。
  诗是这样写的: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下泉》的前三章,用苞粮、苞萧、苞蓍这些植物受着寒冷地下水的侵害,比喻小国受到大国的欺凌,我清醒的为此叹息,怀念着西周的王室。末章以庄稼在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比喻西周盛世,小国能得到周室的庇护,然而这一切是一去不复返了,为此,下泉的作者感到极大的痛苦。
  中国梦的作者郑思肖与《下泉》作者有着同样的感受和期待。郑思肖(1241—1318)福建连江人,赵匡胤建立赵宋王朝,赵,宋朝的繁体字为趙,思肖即思赵宋。号所南,南者,心之所向也。宋亡后郑思肖坐卧不北向,文天祥《扬子江》有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其意与所南相同。
  作为画家,郑思肖擅长水墨兰竹。他对墨兰的偏爱缘于他对故国的深情。他画的兰常露根不见土,有人问他缘故,郑思肖说,“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墨兰图》,几片兰叶,两朵花蕊,布局简洁疏朗。兰叶流畅婉转,简逸中具粗细顿挫变化,表现了兰叶挺拔而又富于韧性,刚柔并济的气质。蓝花短茎小蕊,和浓重的水墨舒展的兰叶相映,不仅表现了清幽的色彩和香味,而且洋溢出不凋的活力,极富高雅之气。他的《题画菊》诗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的中国梦是强国之梦,一个民族只有上下凝聚力量,朝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重温郑思肖的中国梦,有助于我们深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郑思肖的中国梦和我们今天提出的中国梦是相通的。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是一个由渐进变革进入剧烈变革的大黄金时代。  那个时代,诞生了一个叫做“士人”的阶层。  士这个阶层,不是贵族,不是奴隶,不是工匠,不是商旅,也不是农夫。他们不是寻常的国人,而是“国人”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批以研修特定艺业与追求特定价值为人生目标的形形色色的流动者。如果非要找这些人的基本共同点,那么,知识技能与自由独立,大约是两个最大的基本点。  他们是这样的一群人——无论有没有固定的谋生
期刊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枣  一说到补血,好多女性朋友就是枣不离手。  实际上,红枣天天大把地吃,是会生湿热的。请记住,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枣。如果不注意的话,吃枣还容易让人发胖。  有人在煲汤的时候,喜欢放几粒红枣,这对真正贫血的人来说,是没什么效果的。红枣起到的是调和整锅汤营养的作用,相当于中药里的甘草,能调和药性,也有解毒的功效。  红枣用来煲汤没补血,它补脾胃了。  实际上,按医院的指标来测定,大
期刊
9月22日,两岸高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交流研讨会广州专场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据悉,改编自我国a湾地区的高中国学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广东地区部分学校试用,届时,两岸高中生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实现同步。  据介绍,这本国学基础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其中包括22个单元,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以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林青雨  “焚香一缕淡泊名,观茶观心观天地;花枝漫开四芳溢,君乐雅道逍遥游。”君子安贫乐道,但君子附庸风雅更精致生活。古圣先贤的智慧就在于行藏坐卧的高雅生活中,熏染君子坦荡荡的胸襟,锤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真精神。品茶、焚香、插花三道是君子的生活画像。  有史记载,宋代时,斗茶、品香、插花、挂画并称,成为中国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前三样,也
期刊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唐朝《封氏闻见记》曾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温盏、奉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
期刊
日前,某调查公司对北上广等12个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最新调查显示:94.1%的受访者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访者更为严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表示,国家应大力提倡“全民写汉字”“全民学书法”,并设置从“应用级”到“艺术表现级”的书写考级系统。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构成了中华儿女精神底蕴中最为跳动的音符。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
期刊
我自徽州来。  记忆中那灰黑的巷子,白壁青瓦。  滴滴……答答……  屋檐里滴落下来的水滴,谁家用木桶接着,一遍遍打着节奏。  雾蒙蒙的天空,毛毛的细雨。  脚下是石子,浅浅的水。  可妈妈给我穿上的棉布鞋还是湿了。  我玫红色的布鞋上妈妈用白线给我绣了支小小的茶花儿。  似栀子又似白蔷薇……  哦,茶花,茶,我的思绪又游离了。我突然发现若要寻回记忆中那青葱年少的岁月,茶,便成了我最好的引子…… 
期刊
闻名于世的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逐渐演变形成,因此提起点茶法必然会联想到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主要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其中以抹茶道为代表,因此一般提起日本茶道多指日本抹茶道,也称“茶之汤”。日本抹茶道是由中国的点茶法传入后演变形成的,但据目前的史料记载茶百戏并没有传入日本。日本茶道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即从种茶、饮茶到茶道的演变。  点茶法的传入 公元805年日本的最澄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在近
期刊
香之为用大矣!  缕缕馨香,传承千年。它在馨悦中调和身心,温润性灵,养生开窍、益智怡情于有形无形之间,象春雨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文化无形的脉搏。  中国香事是自然与人文智慧交融升华的物化体现,而香的使用形式则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情致的细微追求及心灵与文化的深层次的结合。在我们的历史中,用香形式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皇家贵胄佛法僧道,到文人墨客寻常百姓,无不与香为伴。它祛疫辟
期刊
国内很多学习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企业困惑于稻盛哲学难以落地。  稻盛经营哲学的落地,要靠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实施,实现阿米巴经营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企业经营者的人格魅力,经营者必须具备“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并为社会做贡献”的明确信念;一个是所谓的“哲学共有”,即共同的经营价值观和哲学。实现全员共有的价值观和哲学,改变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价值观,不会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