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构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自主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将一些自己的想法运用于实践.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二次根式的加减》的教学中,笔者通过改变学生构建知识的方式,运用抛锚式教学,将构建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文中详细阐述了各个教学设计点的理论依据,使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意义建构;类比;抛锚式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自主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不算好,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尤其是进入九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减无增,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的主动参与较少. 有时候,课堂中设计的自主学习环节和互动环节成了摆设,学生不领情,课堂上气氛沉闷,让学生养成了依赖于听教师讲解的习惯,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困惑.
  最近,笔者再一次研读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它明确指出:“数学知识的建构应该是让学生自主地通过观察、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的数学活动应充满着探索性、挑战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其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建构,这也许是学生缺乏建构兴趣和建构主动性的原因所在.
  在准备《二次根式的加减》这一课时,笔者琢磨着,如果按照课本上的教学方法有条不紊地讲解,显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何不在学生建构知识的方式上做一些改变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着手酝酿起这节课的教学方案.
  教学的前一天,班级中有一些学生思考了-的计算结果是多少?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于是笔者想何不类比整式的运算来说明-不需再化简,而是作为运算的结果;是直接要求学生这样保留,还是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知识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于是,本节课笔者采用了“抛锚式教学”.
  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对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以及同类项运算的相关步骤进行了复习. 目的是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复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能在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上课开始后,笔者要求学生试一试计算“3+-2”,由于给出的算式中只含有,学生解决的难度不大,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得到了答案“2”. 通过巡视,笔者观察到一位学困生也已经轻松地得到了答案,于是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请这位学生说出她的答案,笔者进行了板书,然后对她的结果进行了肯定,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困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关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统计了全班的正确人数,对学生们再一次表扬,肯定他们成功,以鼓励他们继续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于是笔者追问:“你是如何思考的?”一位学生说就是感觉啊,就是3个加上1个再减去2个啊,笔者说:“很好,你有很好的数感.”
  这时,另一位学生说可以类比同类项啊,把记作a,那么原题就转换了3a+a-2a,抓住这一时机,进行了类比式的板书帮助学生建构,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很自然地将二次根式的运算类比为同类项的运算.
  板书如下:3+-2=3a+a-2a=4-2=4a-2a=2=2a?摇?摇
  然后,继续要求学生试一试计算+-,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框架应按照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教师应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由于、是大家熟悉的二次根式,学生自然想到要计算则首先要化简.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不少同学都算到了结果“2+”,而且还在思考如何计算“2+”. 同时,也有学生联想到类比上一题的做法:把记作a、记作b,进行计算得到结果2a+b,继续追问学生对于2a+b我们还需要继续计算吗?
  学生顿然醒悟,不需要.
  那我们的“2+”需要再计算吗?不需要,也就是说“2+”可以作为结果,从而有效地解答了前一天学生思考的问题.
  抛锚式教学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学生对二次根式的计算有了初步的意义建构.
  然后让学生回顾“同类项”的概念. 示例“2a与a”是同类项.
  那么你能给“3与”取个名字吗?你拥有冠名权哦!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很快就有不少学生说出了笔者理想中的答案“同类二次根式”.
  通过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准确地建构数学概念.
  与”是同类二次根式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的”,因为化简后的被开方数相同.
  从而引出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经过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
  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找找下列哪些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1),(2) ,(3)2,(4),(5),(6).
  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通过观察,多数学生都能够给出正确答案,接着提问:你能举出一组同类二次根式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
  ?摇?摇短暂的停留,让这位学生对进行化简,让她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地建构. 这样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种保护,更是一种尊重.
  继续让学生类比同类项思考: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以及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步骤. 接着展示例题计算:3+2-2+,进行板书并在旁边附上了“一化,二找,三合并”. 最后让学生予以练习,实际运用,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分钟的练习,分为基本概念的复习和中考链接,帮助学生强化刚建构的数学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充满探索过程的学习,从中感受数学发展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学生的理智和情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数学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其他文献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证明部分的要求,在于强调通过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因而,我们只有以课标要求为出发点,才能通过对中考试题的研究,真正深入领会命题者的价值意图,从而准确进行中考复习的教学定位,有效提升备考的质量.  关键词:证法研究;内涵
期刊
摘 要: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表现出不理解,教师就要及时做好反思,反思是一个教师快速成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本文结合一道高三模拟题的讲评及教后反思,说明了对数学归纳法的本质的认识。 进一步得到:通性通法就是扎根于学生的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核心概念出发,易于理解的常规方法;通过反思,教师、学生的理解力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反思;数学归纳法;通性通法;理解力  问题:已知n个正数a1,a
期刊
摘 要:寓数学教学于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已经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教育的一种趋势. 本文以“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的情景设计为例,展示了创设问题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的有效作用,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牢记知识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境;线面垂直;思维  寓数学教学于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已经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种趋势. 作为教师就必须想方
期刊
摘 要:图形计算器于数列有多元表征优势,突破数列教学的难点可以在手持技术的支撑下:列表比较中认识递推,图象直观中感受叠加,数形结合中研究性质;以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感受数列的递推迭代思想;教学实践带来启示和思考:图形计算器于数列有多元表征优势,能为学生“做数学”提供有效载体,让手持技术走近学生需要教师不断挖掘课题资源.  关键词:图形计算器;多元表征;数列教学;递推迭代  作为一种反映自然规律的基
期刊
摘 要:高考试题解题教学是提高高三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师生通过共同研究高考试题,尝试高考试题分析实验课,可以激发师生高考研究意识,享受高三数学课堂“生生、师生”交流的乐趣,提高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性价比”。  关键词:高考试题分析实验课;高考研究;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
期刊
摘 要:在数学公式的教学中关注和讲究“慢”教学,是针对当下数学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思,也是教育本质回归的追求;“慢”不是目的,不是“快”的简单反义词,更不是低效率磨洋工的代名词,它强调的是对公式生成过程的态度、崇尚回顾旧知的追求、有效优质的教学和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公式;理性反思;生成;数学对象  数学公式反映的是数学对象属性间的关系,公式中的字母是数学对象高度概括的具体表征. 学生对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教师也在努力践行. 但是,目前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人为因素多,人为地设定路线让学生做形式上的探究,这无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探究活动应体现探究的自然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之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活动;自然    数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与
期刊
摘 要:2010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出现后,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反应比较大;2011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出现后,一片安静,这份试卷考什么了,有什么特色,它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指导的意义. 本篇文章谈谈作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自主命题;基本技能;非智力因素    2011年是江苏省实现新课程标准以来的第四次自主命题,试题在前三年成功的基础上,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试卷从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的高
期刊
摘 要:“懂而不会”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只要教师能成为智慧的“导演”,教学细腻,摒弃花哨,关注问题实质,注重普适性解法;只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时时有机会去体验与感悟,“懂而不会”终将无所遁形,消失于有效教学的“阳光”之下.  关键词:中学数学;懂而不会;刨根问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作业也会做,但考试时不会了”、教师说“这道题讲了很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题教学设计,它是圆锥曲线应用隧道设计方案的研究性课题,围绕主线课题确定、探索、交流评价、形成成果、成果展示等阶段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践体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