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题教学设计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题教学设计,它是圆锥曲线应用隧道设计方案的研究性课题,围绕主线课题确定、探索、交流评价、形成成果、成果展示等阶段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践体验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加强学生数学意识,引导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切实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施《隧道设计研究方案》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几何性质,会利用这些定义和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而对曲线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则关注很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手段,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多媒体的效果图演示及网络的实效性和高容量,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 另外,也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率,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加入课题研究小组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走访调查、组内方案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和形成新的学习动力.
  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堂课采用探究性及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对隧道截面形状、结构、功能的创造性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的学习策略;人人参与,课堂活而不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完成、合作解决集体研讨的学习方式,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
  3. 课堂时空场景的转变
  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与体验,数学教学要多元化,即教学在时间场景上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本堂课所研究的课题,将思维拓展的空间更多地留在了课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创造性的美化生活.
  4. 教学媒体的转变
  本堂课“隧道设计研究方案”学生从知之不多到较为熟悉,离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是难以开展此类课题的. 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加大了师生、生生间信息交流,在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迸发出的创造性火花成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增加了教学的不可预见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5. 有待改进之处:
  (1)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较为复杂的“隧道设计工程”,仅仅依靠网络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走访调查,实地考察等科学研究方法,由于是参赛课,因此无法实现,略感遗憾.
  (2)学生设计的截面形状的数学模型较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未能一一列出,使得本堂课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显得有些单薄.
  (3)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最重要的环节是交流评价,教学设计里笔者注意了该环节,但是在课堂上落实得不到位.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一道例题“已知椭圆C:+=1,斜率为1的直线l交椭圆C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求△AOB面积的最大值”出发,逐步将其进行推广,最终将其推广到了一般结论:对于椭圆C:+=1,其中a>b>0,任意的一条直线l交上述椭圆C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则△AOB面积的最大值为.  关键词:椭圆;三角形面积;最大值  近日,笔者在奉贤中学上了一节《椭圆中的最值问题》的课,在讲解完一个例题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证明部分的要求,在于强调通过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因而,我们只有以课标要求为出发点,才能通过对中考试题的研究,真正深入领会命题者的价值意图,从而准确进行中考复习的教学定位,有效提升备考的质量.  关键词:证法研究;内涵
期刊
摘 要: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表现出不理解,教师就要及时做好反思,反思是一个教师快速成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本文结合一道高三模拟题的讲评及教后反思,说明了对数学归纳法的本质的认识。 进一步得到:通性通法就是扎根于学生的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从核心概念出发,易于理解的常规方法;通过反思,教师、学生的理解力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反思;数学归纳法;通性通法;理解力  问题:已知n个正数a1,a
期刊
摘 要:寓数学教学于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已经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教育的一种趋势. 本文以“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的情景设计为例,展示了创设问题情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挖掘数学认识动机、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的有效作用,达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牢记知识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境;线面垂直;思维  寓数学教学于情景,调动学生思维已经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种趋势. 作为教师就必须想方
期刊
摘 要:图形计算器于数列有多元表征优势,突破数列教学的难点可以在手持技术的支撑下:列表比较中认识递推,图象直观中感受叠加,数形结合中研究性质;以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感受数列的递推迭代思想;教学实践带来启示和思考:图形计算器于数列有多元表征优势,能为学生“做数学”提供有效载体,让手持技术走近学生需要教师不断挖掘课题资源.  关键词:图形计算器;多元表征;数列教学;递推迭代  作为一种反映自然规律的基
期刊
摘 要:高考试题解题教学是提高高三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师生通过共同研究高考试题,尝试高考试题分析实验课,可以激发师生高考研究意识,享受高三数学课堂“生生、师生”交流的乐趣,提高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性价比”。  关键词:高考试题分析实验课;高考研究;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
期刊
摘 要:在数学公式的教学中关注和讲究“慢”教学,是针对当下数学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思,也是教育本质回归的追求;“慢”不是目的,不是“快”的简单反义词,更不是低效率磨洋工的代名词,它强调的是对公式生成过程的态度、崇尚回顾旧知的追求、有效优质的教学和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公式;理性反思;生成;数学对象  数学公式反映的是数学对象属性间的关系,公式中的字母是数学对象高度概括的具体表征. 学生对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教师也在努力践行. 但是,目前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人为因素多,人为地设定路线让学生做形式上的探究,这无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探究活动应体现探究的自然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之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活动;自然    数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意识与
期刊
摘 要:2010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出现后,家长、学生和教师等反应比较大;2011年江苏的高考数学试卷出现后,一片安静,这份试卷考什么了,有什么特色,它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指导的意义. 本篇文章谈谈作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自主命题;基本技能;非智力因素    2011年是江苏省实现新课程标准以来的第四次自主命题,试题在前三年成功的基础上,难度比去年有所下降,试卷从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的高
期刊
摘 要:“懂而不会”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只要教师能成为智慧的“导演”,教学细腻,摒弃花哨,关注问题实质,注重普适性解法;只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时时有机会去体验与感悟,“懂而不会”终将无所遁形,消失于有效教学的“阳光”之下.  关键词:中学数学;懂而不会;刨根问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作业也会做,但考试时不会了”、教师说“这道题讲了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