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简介
某教学楼工程总建筑面积为9203.62m2。建筑层数共为五层,建筑物为砖混结构,由于该工程建于1982年,无抗震设防,达不到国家现行的抗震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对校舍进行抗震安全加固。
1.加固方案
1.1墙体:外墙保持原有的形式不变,在外纵墙外侧与横向承重墙交接部位及楼梯间梁下增设250×300mm混凝土构造柱。在纵墙梁下增设300×(梁宽+2×70mm)的构造柱:在所有阴角部位增设200×500×500mm“L”型构造柱,在阳角部位增设200×610×610mm“L”型构造柱。新增构造柱采用C20混凝土,主筋Ф12钢筋。箍筋Ф6.5@200。构造柱基础埋深1500mm.变形缝处钢筋混凝土圈梁两侧各增加一根Ф25钢拉杆,与加固增设的构造柱锚固在一起。
对承重墙体进行加固,在外纵墙里侧。内纵墙及横墙两侧设70mm厚混凝土墙板进行加固。
墙体加固后裸露的构造柱采用30mm厚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包裹,外包网格布。
1.2基础加固:对原有的承重墙下毛石基础进行加固,在基础两侧增设200mm厚C20混凝土。
2.施工准备
2.1技术准备
施工前制定抗震加固技术措施,组织进行技术交底。
2.2现场准备
由建设单位提供电源、水源接至施工现场,用水管线在地下埋设,接至用水地点。
3.加固施工方法
3.1基础工程
采用人工将所有承重墙的基础开挖至基础底面,将基础表面浮土及杂物均清除干净,并用水冲洗。在毛石基础的最上一阶的基础两侧用冲击钻钻孔,孔径Ф16,深度为550mm。用空气压缩机将孔内的碎渣、杂物清除,然后采用专用的植筋胶植筋。植筋钢筋为Ф12@500,植入深度为500mm,外露200mm,首先用压力枪将胶注入孔内,保证孔内注满胶,将钢筋放入孔内,并校正钢筋位置,待钢筋固定后,手松开。事先采用Ф12钢筋加工成倒U型钢筋,倒U型钢筋钻孔穿过基础上的墙体,与植入的钢筋绑扎在一起。
基础采用钢模,支模时沿基础边线立侧模板,50×60木方作支撑,支撑一端顶在侧模的木档上,另一端顶在基坑壁上,基坑壁设垫木,四周用斜撑和水平撑将侧模固定牢固。遇增设的构造柱基础部位,同时支柱基础模板。
基础加固采用C20混凝土,因加固基础的厚度较薄,故采用5-20mm粒径的石子,灌注混凝土之前将原有基础表面冲洗干净,表面用水泥浆处理。混凝土采用直径Ф30振捣棒振捣。振捣棒插入点密一些,保持混凝土振捣到位。混凝土必须连续振捣,防止漏振。振捣时振捣棒避免碰撞钢筋或与模板直接接触,振捣密实后的混凝土表面必须用刮杠刮平,用木抹子搓揉平整,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少于14d。
3.2构造柱施工
3.2.1钢筋工程
将增设构造柱部位的墙体抹灰层采用錾子及小锤凿除,将基层清理干净,然后开始绑钢筋。构造柱埋深大于1500mm,与毛石基础相连接,遇到毛石基础部位,将柱主筋按上述方法植筋。植筋锚入基础内长度大于35d。构造柱主筋为Ф12钢筋,箍筋Ф6.5@200.顶部及楼层处箍筋间距加密至100mm。构造柱与原有墙体采用Ф12钢筋拉结,钢筋间距500mm。绑筋前在砖墙上用冲击钻钻Ф16孔,将拉筋顺墙穿入,在墙外侧用螺母拧紧固定,保证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紧固。构造柱钢筋贯通设置,穿过上层的楼板,在混凝土板上钻孔穿过,孔用化学胶封堵。
3.2.2模板
构造柱模板采用胶合板模板,外侧背60×90木方,横向采用60×90木方做横带,间距800mm,在原有墙上钻孔,设钢拉片穿过墙体,一端将柱横带卡住,另一端用夹具与原有墙体固定在一起。待混凝土浇筑完拆模后,将拉片抽出来,将墙孔洞注入化学胶封堵。模板外侧采用钢管作斜支撑撑牢固。为便于混凝土浇筑,每层构造柱在中间部位及顶部各设一个300×180mm振捣口,保证混凝土下料。
3.2.3混凝土
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采用5-20mm,为保证混凝土与原有墙结合,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内掺占水泥重量的6%的UEA膨胀剂。混凝土浇筑前,施工缝处进行接槎处理,先浇500mm厚与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再浇筑混凝土。构造柱与墙体接触部位,浇筑混凝土前先刷水泥浆。混凝土浇筑采用人工下料,由振捣口用溜槽注入混凝土,用Ф30振捣棒振捣密实。混凝土分层下料,分层振捣,每层下料深度为500mm。混凝土振捣密实,浇筑至振捣口部位将振捣口封堵。顶部与梁板相交部位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用喷射法浇筑混凝土。
3.3楼梯间梁、雨蓬梁及板下加固
楼梯间梁、雨蓬梁及板下采用碳纤维片加固。将面层清除干净,露出混凝土结构层,对于原结构有破损部位清理干净,采用高强度水泥砂浆修补,然后进行碳纤维加固。
碳纤维弹性模量≥210GPa,抗拉强度标准值≥3000Pa,厚度0.167mm,伸长率≥1.5%,层间剪切强度≥35MPa。粘贴碳纤维时采用配套粘结胶粘贴,用滚筒沿纤维方向在已贴好碳纤维的面上多次滚压,使胶粘剂充分浸透碳纤维中。在碳纤维织物的表面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层粘贴,最后一层碳纤维的表面均匀涂抹一道水泥浆。粘贴碳纤维后外面裹一层钢丝网片,网片固定采用钉子钉入构件内,钢丝网片外抹20厚M15水泥砂浆面层。
碳纤维布沿纤维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各条或各层之间的搭接位置相互错开。粘贴碳纤维布尽量避开障碍物,如遇无法清除的障碍物而截断时,在截断部位予以适当处理。碳纤维布沿其纤维方向需绕构件转角处粘贴时,转角处构件表面的曲率半径不小于20mm。
在梁板构件的受拉区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加固时,纤维方向与构件轴向垂直。采用封闭式粘贴,U形粘贴或侧面粘贴对梁板构件进行受剪加固时,纤维方向与柱轴向垂直。
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梁侧面受弯加固时,粘贴区域在距受拉区边缘1∕4梁高范围内。对梁、板进行加固时,碳纤维片材延伸至支座边缘。碳纤维片材截断位置距支座边缘的延伸长度根据负弯矩分布不小于1∕4跨度,对梁不小于1∕3跨度。
4.质量保证措施
4.1混凝土表面出现剥落。蜂窝、腐蚀等劣化现象的部位予以剔除,对较大面积的劣质层,剔除后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复,裂缝部位先进行封闭处理。
4.2需加固部位的混凝土要清除浮浆层,使用角磨机打磨混凝土构件碳纤维部位浮浆层至露出坚硬石子面,一般打磨厚度约2-3mm。
4.3用吹风机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用丙酮擦拭并保持干燥(指触无灰)。
4.4按一定比例将主剂与固化剂先后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根据现场实际用量,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用滚筒刷或毛刷将胶均匀抹于混凝土表面,厚度不超过0.4mm,并不得有漏刷、流淌、气泡。等胶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小于2小时)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4.5找平处理: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刮刀嵌刮整平,胶料修补填平,模板接头等出现高度差的部位用整平胶填补,尽量减少高差。转角处理用整平胶料将其修补为光滑的圆弧,半径不小于20mm。
4.6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尺寸不得有负误差),沿纤维方向的搭接长度为不少于100mm。采用多层碳纤维加固时各层碳纤维布的接头应相互错开。
4.7楼板底面上粘贴碳纤维,如设计有界面要求,可在涂刷最后一遍面胶后,立即补加界面材料。
5.检查验收
5.1在开始施工之前,对加固使用的原材料质量进行检验,并提供出厂检验报告,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5.2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各工序检查验收,做好相关记录。
5.3碳纤维片材实际粘贴面积应不小于设计量,位置偏差不大于5mm。
6.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
6.1碳纤维片材为导电材料,施工碳纤维片材时应远离电气设备及电源,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6.2现场施工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7.结束语
本工程已加固并投入使用半年,经现场检查未发现裂缝,加固质量良好,建设单位满意。■
某教学楼工程总建筑面积为9203.62m2。建筑层数共为五层,建筑物为砖混结构,由于该工程建于1982年,无抗震设防,达不到国家现行的抗震设计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对校舍进行抗震安全加固。
1.加固方案
1.1墙体:外墙保持原有的形式不变,在外纵墙外侧与横向承重墙交接部位及楼梯间梁下增设250×300mm混凝土构造柱。在纵墙梁下增设300×(梁宽+2×70mm)的构造柱:在所有阴角部位增设200×500×500mm“L”型构造柱,在阳角部位增设200×610×610mm“L”型构造柱。新增构造柱采用C20混凝土,主筋Ф12钢筋。箍筋Ф6.5@200。构造柱基础埋深1500mm.变形缝处钢筋混凝土圈梁两侧各增加一根Ф25钢拉杆,与加固增设的构造柱锚固在一起。
对承重墙体进行加固,在外纵墙里侧。内纵墙及横墙两侧设70mm厚混凝土墙板进行加固。
墙体加固后裸露的构造柱采用30mm厚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包裹,外包网格布。
1.2基础加固:对原有的承重墙下毛石基础进行加固,在基础两侧增设200mm厚C20混凝土。
2.施工准备
2.1技术准备
施工前制定抗震加固技术措施,组织进行技术交底。
2.2现场准备
由建设单位提供电源、水源接至施工现场,用水管线在地下埋设,接至用水地点。
3.加固施工方法
3.1基础工程
采用人工将所有承重墙的基础开挖至基础底面,将基础表面浮土及杂物均清除干净,并用水冲洗。在毛石基础的最上一阶的基础两侧用冲击钻钻孔,孔径Ф16,深度为550mm。用空气压缩机将孔内的碎渣、杂物清除,然后采用专用的植筋胶植筋。植筋钢筋为Ф12@500,植入深度为500mm,外露200mm,首先用压力枪将胶注入孔内,保证孔内注满胶,将钢筋放入孔内,并校正钢筋位置,待钢筋固定后,手松开。事先采用Ф12钢筋加工成倒U型钢筋,倒U型钢筋钻孔穿过基础上的墙体,与植入的钢筋绑扎在一起。
基础采用钢模,支模时沿基础边线立侧模板,50×60木方作支撑,支撑一端顶在侧模的木档上,另一端顶在基坑壁上,基坑壁设垫木,四周用斜撑和水平撑将侧模固定牢固。遇增设的构造柱基础部位,同时支柱基础模板。
基础加固采用C20混凝土,因加固基础的厚度较薄,故采用5-20mm粒径的石子,灌注混凝土之前将原有基础表面冲洗干净,表面用水泥浆处理。混凝土采用直径Ф30振捣棒振捣。振捣棒插入点密一些,保持混凝土振捣到位。混凝土必须连续振捣,防止漏振。振捣时振捣棒避免碰撞钢筋或与模板直接接触,振捣密实后的混凝土表面必须用刮杠刮平,用木抹子搓揉平整,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少于14d。
3.2构造柱施工
3.2.1钢筋工程
将增设构造柱部位的墙体抹灰层采用錾子及小锤凿除,将基层清理干净,然后开始绑钢筋。构造柱埋深大于1500mm,与毛石基础相连接,遇到毛石基础部位,将柱主筋按上述方法植筋。植筋锚入基础内长度大于35d。构造柱主筋为Ф12钢筋,箍筋Ф6.5@200.顶部及楼层处箍筋间距加密至100mm。构造柱与原有墙体采用Ф12钢筋拉结,钢筋间距500mm。绑筋前在砖墙上用冲击钻钻Ф16孔,将拉筋顺墙穿入,在墙外侧用螺母拧紧固定,保证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紧固。构造柱钢筋贯通设置,穿过上层的楼板,在混凝土板上钻孔穿过,孔用化学胶封堵。
3.2.2模板
构造柱模板采用胶合板模板,外侧背60×90木方,横向采用60×90木方做横带,间距800mm,在原有墙上钻孔,设钢拉片穿过墙体,一端将柱横带卡住,另一端用夹具与原有墙体固定在一起。待混凝土浇筑完拆模后,将拉片抽出来,将墙孔洞注入化学胶封堵。模板外侧采用钢管作斜支撑撑牢固。为便于混凝土浇筑,每层构造柱在中间部位及顶部各设一个300×180mm振捣口,保证混凝土下料。
3.2.3混凝土
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采用5-20mm,为保证混凝土与原有墙结合,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内掺占水泥重量的6%的UEA膨胀剂。混凝土浇筑前,施工缝处进行接槎处理,先浇500mm厚与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再浇筑混凝土。构造柱与墙体接触部位,浇筑混凝土前先刷水泥浆。混凝土浇筑采用人工下料,由振捣口用溜槽注入混凝土,用Ф30振捣棒振捣密实。混凝土分层下料,分层振捣,每层下料深度为500mm。混凝土振捣密实,浇筑至振捣口部位将振捣口封堵。顶部与梁板相交部位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用喷射法浇筑混凝土。
3.3楼梯间梁、雨蓬梁及板下加固
楼梯间梁、雨蓬梁及板下采用碳纤维片加固。将面层清除干净,露出混凝土结构层,对于原结构有破损部位清理干净,采用高强度水泥砂浆修补,然后进行碳纤维加固。
碳纤维弹性模量≥210GPa,抗拉强度标准值≥3000Pa,厚度0.167mm,伸长率≥1.5%,层间剪切强度≥35MPa。粘贴碳纤维时采用配套粘结胶粘贴,用滚筒沿纤维方向在已贴好碳纤维的面上多次滚压,使胶粘剂充分浸透碳纤维中。在碳纤维织物的表面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层粘贴,最后一层碳纤维的表面均匀涂抹一道水泥浆。粘贴碳纤维后外面裹一层钢丝网片,网片固定采用钉子钉入构件内,钢丝网片外抹20厚M15水泥砂浆面层。
碳纤维布沿纤维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各条或各层之间的搭接位置相互错开。粘贴碳纤维布尽量避开障碍物,如遇无法清除的障碍物而截断时,在截断部位予以适当处理。碳纤维布沿其纤维方向需绕构件转角处粘贴时,转角处构件表面的曲率半径不小于20mm。
在梁板构件的受拉区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加固时,纤维方向与构件轴向垂直。采用封闭式粘贴,U形粘贴或侧面粘贴对梁板构件进行受剪加固时,纤维方向与柱轴向垂直。
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梁侧面受弯加固时,粘贴区域在距受拉区边缘1∕4梁高范围内。对梁、板进行加固时,碳纤维片材延伸至支座边缘。碳纤维片材截断位置距支座边缘的延伸长度根据负弯矩分布不小于1∕4跨度,对梁不小于1∕3跨度。
4.质量保证措施
4.1混凝土表面出现剥落。蜂窝、腐蚀等劣化现象的部位予以剔除,对较大面积的劣质层,剔除后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复,裂缝部位先进行封闭处理。
4.2需加固部位的混凝土要清除浮浆层,使用角磨机打磨混凝土构件碳纤维部位浮浆层至露出坚硬石子面,一般打磨厚度约2-3mm。
4.3用吹风机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用丙酮擦拭并保持干燥(指触无灰)。
4.4按一定比例将主剂与固化剂先后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根据现场实际用量,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用滚筒刷或毛刷将胶均匀抹于混凝土表面,厚度不超过0.4mm,并不得有漏刷、流淌、气泡。等胶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小于2小时)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4.5找平处理: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刮刀嵌刮整平,胶料修补填平,模板接头等出现高度差的部位用整平胶填补,尽量减少高差。转角处理用整平胶料将其修补为光滑的圆弧,半径不小于20mm。
4.6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尺寸不得有负误差),沿纤维方向的搭接长度为不少于100mm。采用多层碳纤维加固时各层碳纤维布的接头应相互错开。
4.7楼板底面上粘贴碳纤维,如设计有界面要求,可在涂刷最后一遍面胶后,立即补加界面材料。
5.检查验收
5.1在开始施工之前,对加固使用的原材料质量进行检验,并提供出厂检验报告,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5.2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各工序检查验收,做好相关记录。
5.3碳纤维片材实际粘贴面积应不小于设计量,位置偏差不大于5mm。
6.施工安全及注意事项
6.1碳纤维片材为导电材料,施工碳纤维片材时应远离电气设备及电源,或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
6.2现场施工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
7.结束语
本工程已加固并投入使用半年,经现场检查未发现裂缝,加固质量良好,建设单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