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4日,第89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太学揭晓。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以下简称“普利策奖”)揭晓仪式虽不事张扬,但还是被全美、甚至全球媒体从业人员誉为新闻界的“奥斯卡”盛典,每当普利策奖揭晓时,全球新闻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不约而同聚焦于此,毕竟它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获得该奖更是美国新闻记者们梦寐以求的终生奋斗目标。剖析、品评普利策奖年度获奖作品,对美国新闻界推崇的写作特色、新闻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精神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等方面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对每一个从事新闻事业的人都大有裨益。
在本届普利策获奖奖项中,《洛杉矶时报》继去年破记录地一白口气拿下5个奖项后,今年依然独领风骚,与《华尔街日报》两家并列第一,各取得了两个奖项,成为今年普利策奖的大赢家。不过今年普利策奖获奖媒体比较分散,14个大奖由13家新闻媒体揣人怀中,《洛杉矶时报》和《新闻日报》共同分享国际报道奖。综观本届普利策奖的14项大奖(见表1),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大报喜,陇参半,小报异军突起
本届普利策奖揭晓后,对美国的几家全国性大报来说,真是喜忧参半。以前几大主流报纸每次都能占有一半以上的普利策奖,今年却被13家媒体分别瓜分这14个奖(见表2)。在美国,传统大报有《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纸质媒体,由于长年累月积淀而成的个性品质和深孚众望的口碑——高级、精英、严肃、主流,常常以引领社会潮流和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精英阶层(政府官员、企业家、知识分子等)为诉求对象,它们甚至是历届总统的案头必读之物。但在今年的普利策奖上榜名单中,除了《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两家主流大报各获2个奖项并列第一外,往年在普利策奖项中风光无限的《纽约时报》今年似乎风光不再,同去年一样只获得了一个奖。而在第86届普利策奖中,该报石破天惊般地囊括了所有奖项的一半一7项奖,看来《纽约时报》依然没有摆脱2003年造假丑闻的阴影,要想重新崛起还有待时日。《纽约日报》以累积获普利策奖91项而雄踞累积奖榜首,无人能撼。《华盛顿邮报》以往每年都能在普利策奖中斩获一二,今年却空手而归,未免有点难堪,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与各大报的有喜有忧相比,获奖的几个地方性小报格外引入注目。突发性新闻报道奖发给了新泽西《明星纪事报》,表彰该报工作人员对新泽西原州长詹姆斯·麦克格里维因同性恋丑闻而被迫辞职的报道,这是该刊173年以来的第二个普利策奖。《威拉米特周刊》记者奈杰尔·贾奎斯报道前俄勒冈州长尼尔·戈德施米特在担任波特兰市长期间,同一名年仅14岁的少女保持不正当性关系长达3年的丑闻而摘走调查研究报道奖,这是一个最能体现记者功力的奖项。贾奎斯喜极而泣:“我非常意外,这是极大的荣誉。我从来未想到自己会得奖。”此外,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实话报》、《萨克拉门托蜜蜂报》、《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等地方性报纸都榜上有名,近两年(2004年有4家地方性小报获普利策奖)美国地方性小报有呈异军突起之势,看来主流大报“正规军”也不得不正视来自地方小报“地方军”的冲击和威胁。小报异军突起现象表明“(美)地方小报在和全国性大报的角逐中能占据一席之地,说明无需耗资巨大扎堆抢新闻追热点,只要另辟蹊径调查研究,小报一样可以做出大文章。”①
二、负面报道一枝独秀,“乌鸦新闻”大行其道
如果我们把媒体上报喜不报忧的新闻报道称作是“喜鹊新闻”的话,那么那些直面现实、报道“官场现形记”、曝光社会黑暗面的新闻报道就是“乌鸦新闻”。美国新闻界一向有以负面报道特色进行揭丑的“优良”传统“新闻记者们曾对“水门事件”、“五角大楼事件”、“克林顿性丑闻”等事件穷追不舍,他们掘地三尺般地挖掘这些新闻“富矿”并连篇祟牍地子以报道,以至于总统们在媒体的“监视”之下都有如坐针毡之感。罗斯福总统将这些专门揭丑的记者比喻为著名宗教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扒粪者”。毫无疑问,兴起于20世纪初美国“镀金时代”的“扒烘运动”与普利策的新闻思想不谋而合。普利策在世时目睹了当时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过程中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尔虞我诈、企业家们巧取豪夺草菅人命、经济秩序杂乱无章扑朔迷离、普通大众物欲横流伤风败俗社会矛盾此起彼伏尖锐难调……这种种现状让普利策心急如焚。他认为媒体应该发挥“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优先关注天灾人祸和具体地揭露一个个社会腐败行为是记者们的基本使命——审视“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他主持的第一期《世界报》宣言中指出:“(报纸应)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揭露一切诡骗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诚恳的态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②普利策为了使他所主办的报纸能发出”密西西比河上最响亮的声音”,毕其一生而铸一剑——一把锋芒毕露行侠仗义敢为人宙的舆论之“剑”。他曾说:罪恶、卑鄙和腐败罪害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③普利策的“揭丑报道”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美国的新闻价值观以及主流文化思想,导致了紧随而来的“进步时代”的“黑幕揭发运劫”,“乌鸦式新闻”从此主宰着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权。
据研究,普利策获奖新闻作品一向以揭露性新闻为主‘在1917~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新闻。④在今年评出的14项获奖作品中,属于负面报道的就有10项,占总数,的71.4%。其他4项为中性报道,至于正面报道似乎根本就登不上普利策奖的大“雅”之堂。“新闻机构不是社会机构的替代物,它就像一盏探照灯的光束不停地四处移动,把黑暗中的一件又一件事情暴露出来”。⑤本届普利策奖中负面报道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医疗、性丑闻、同性恋、铁路交通事故、种族歧视、灾难、伊拉克战争及卢旺选种族屠杀等方面。《洛杉矶日报》因勇于揭露公共医院的致命医疗事故和种族歧视而获得分量最重的奖项一一公共服务奖;国内报道奖授予《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波格丹尼奇,他揭露了美国铁路交通事故中有关部门推卸责任现象,受到二致好评;其他的诸如对性丑闻、同性恋的报道以及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两组摄影获奖作品等,无不同负面内容有关。
虽然普利策奖的评选标准凸显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即提倡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信用监督权、社会 正义与同情心等,但是过分地揭丑与曝光,就会过犹不及。难怪有人形容普利策不光“丑态毕霹”——政治丑闻、性丑闻、医疗事故、个人稳私等漫,夭飞舞,还“杀气腾腾”——血腥战争报道、种族清洗罪恶、人质劫持暴行等充斥版面。连一般的美国公民都认为媒体过多地报道负面新闻以及煽情性的腥、星、性捎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而强烈呼吁媒体不应该丧失应有新闻伦理道德,而沦为媚俗的“应声虫”。一些人无不揶榆地说:“我们的报纸正在迅速变成敞开的阴沟,用暴露出来的腐烂‘新闻’污染我们的空气,而这些所谓新闻本该流入通向迅速遗忘之海的下水道矿”⑥
三、公共健康报道惹人注目
在西方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严肃媒体现在倾向于用大量的时间和版面,报道一些不能用传统新闻价值标准衡量的新闻,它们往往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购物消费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信息。美国新闻界历来也重视对公共事务(包括公共健康)的报道,许多新奖就设置了专门颁发给那些致力于报道公共事务的记者和媒体,如普利策奖设有最佳公共服务奖和年度最佳服务报道,密苏里新闻协会设有最大贡献报纸奖,亚拉巴马州《伯朋翰新闻》(Birm_ingham News)评选年度最佳贡献市民奖。普利策奖设立之初拟定的4项新闻奖就开宗明义地写道:“(1)当年任何一家美国报纸所做出的最无私的和最有功绩的公益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奖’Meritorious PublicService)……(4)高度准确、文笔洗炼,对公共福祉有所增进,获得公众的关注和尊敬。(‘报道奖’Reporting)”⑦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Leon MdsonFlint)认为媒体对公共健康教育和宣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健康总的来说是一件可以掌控的事情,而且对公共健康的任何威胁归根结底都是不够重视造成的,报纸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劝导功能。”⑧此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媒体在公共健康领域里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值得我们反省与深思。
在今年普利策奖项中,两家“获奖大户”的获奖作品中都有关注公共健康的报道。《洛杉矶时报》因揭露公共医院的医学问题以及种族歧视现象的报道获公共服务奖,普利策委员会对该报的“勇气以及详尽的调查”大加褒扬。而《华尔街日报》记者艾米·库斯有关癌症患者的新闻报道获得独家报道奖,评委们称他的系列报道讲述了病人、患者家属和医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把我们通常看不到的癌症患者的世界展现出来,篇篇都是“杰作”。另外一篇与医疗有关的关于干细胞研究中科学、伦理与人性问题的报道让《被士顿环球栅记者加雷思·库克捧走了解释性报道奖。在一届普利策奖中有3项获奖作品与公共健康有关,在该奖的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笔者初步统计第86、87、88届普利策奖涉及公共健康的奖项数分别是2、2、1)。
四、摄影作品充盈人文关怀
虽然美国媒体一向以尖锐、刻薄、挑剔而著称,但通过对本届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文本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实话报》表达美国下层穷人心声的评论,还是《华尔街日报》有关癌症患者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无不充盈着人文关怀精神。阅读这些报道后,读者对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就有一种真切的认识与感知,每位读者的心都被他们生存的“原生态”所攥住、所揪心甚至愤怒。尤其是突发新闻摄影奖系列作品和特写摄影奖作品,折射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尤其是战争中的真实情况,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表现人性的无助、无奈、执著、抗争与睿智。
《旧金山纪事报》记者迪亚妮,菲茨莫里斯因她“充满感情的像散文一样的”照片获特写摄影奖。她的照片记录了医院竭尽全力抢救一个在爆炸中受重伤的9岁伊拉克男孩,该男孩在灾害、伤痛面前表现出的非凡勇气让人感动。照片上的男孩左手全部用纱布包扎,露出了仅有的完好无缺的大拇指和部分截肢的无名指,并把它奋力按压在笔记本左侧。在爆炸中失去手掌的右手伤口已被医生用绷带包扎,一枝笔绑在这只致残的伤痕累累的胳膊上。他专心致志描绘着“美好”画卷,似乎忘却了疼痛、烦恼,抛却了孤独,沉迷在自己喜欢的艺术世界里,可是再美好的憧憬也难以抚平内心的创伤!许多人都为这张照片中孩子的遭遇而动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孤立无援苦不堪言跃然“纸”上,诉诸人的感性,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运用于新闻作品中能起到谴责肇事者、哀悼遇难者、抚慰受伤者、体恤无辜者的作用。美联社拍摄的20张有关伊战的悲剧照片也一样,全方位地呈现了战争状况下伊拉克民众的众生百态,有为死难同胞抱头痛哭且义愤填膺的伊拉克男子,有丧失爱子痛不欲生伤心欲绝的母亲,有面对美军大兵惊恐万分的伊拉克儿童,有的表现爆炸过后横尸遍地的惨状,有的表现伊拉克人偷袭美军成功后的欢天喜地……把身处伊战悲剧中人物的表情、内心世界、精神状态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弥漫着人文气息的摄影照片既以人为本,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又把美军的“暴行”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
注释:
①乔木:《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述评》,《新闻与写作》,2004(4)。
②③〔美〕W·A·斯旺伯格:《普利策传》,新华出版社1989年1版,P93~94,P64~65。
④〔美〕道格拉斯,贝茨:《美国普利策桨内幕》,新华出版社,1993年1版,Pll0~lll页。
⑤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NewYork:Free Press,1965),P229
⑥⑦〔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LeonMelson Flint)著,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99,P304。
⑧展江:《普利策新闻奖的历史演变》,《国际新闻界》,1998(2)。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在本届普利策获奖奖项中,《洛杉矶时报》继去年破记录地一白口气拿下5个奖项后,今年依然独领风骚,与《华尔街日报》两家并列第一,各取得了两个奖项,成为今年普利策奖的大赢家。不过今年普利策奖获奖媒体比较分散,14个大奖由13家新闻媒体揣人怀中,《洛杉矶时报》和《新闻日报》共同分享国际报道奖。综观本届普利策奖的14项大奖(见表1),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大报喜,陇参半,小报异军突起
本届普利策奖揭晓后,对美国的几家全国性大报来说,真是喜忧参半。以前几大主流报纸每次都能占有一半以上的普利策奖,今年却被13家媒体分别瓜分这14个奖(见表2)。在美国,传统大报有《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纸质媒体,由于长年累月积淀而成的个性品质和深孚众望的口碑——高级、精英、严肃、主流,常常以引领社会潮流和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精英阶层(政府官员、企业家、知识分子等)为诉求对象,它们甚至是历届总统的案头必读之物。但在今年的普利策奖上榜名单中,除了《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两家主流大报各获2个奖项并列第一外,往年在普利策奖项中风光无限的《纽约时报》今年似乎风光不再,同去年一样只获得了一个奖。而在第86届普利策奖中,该报石破天惊般地囊括了所有奖项的一半一7项奖,看来《纽约时报》依然没有摆脱2003年造假丑闻的阴影,要想重新崛起还有待时日。《纽约日报》以累积获普利策奖91项而雄踞累积奖榜首,无人能撼。《华盛顿邮报》以往每年都能在普利策奖中斩获一二,今年却空手而归,未免有点难堪,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与各大报的有喜有忧相比,获奖的几个地方性小报格外引入注目。突发性新闻报道奖发给了新泽西《明星纪事报》,表彰该报工作人员对新泽西原州长詹姆斯·麦克格里维因同性恋丑闻而被迫辞职的报道,这是该刊173年以来的第二个普利策奖。《威拉米特周刊》记者奈杰尔·贾奎斯报道前俄勒冈州长尼尔·戈德施米特在担任波特兰市长期间,同一名年仅14岁的少女保持不正当性关系长达3年的丑闻而摘走调查研究报道奖,这是一个最能体现记者功力的奖项。贾奎斯喜极而泣:“我非常意外,这是极大的荣誉。我从来未想到自己会得奖。”此外,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实话报》、《萨克拉门托蜜蜂报》、《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等地方性报纸都榜上有名,近两年(2004年有4家地方性小报获普利策奖)美国地方性小报有呈异军突起之势,看来主流大报“正规军”也不得不正视来自地方小报“地方军”的冲击和威胁。小报异军突起现象表明“(美)地方小报在和全国性大报的角逐中能占据一席之地,说明无需耗资巨大扎堆抢新闻追热点,只要另辟蹊径调查研究,小报一样可以做出大文章。”①
二、负面报道一枝独秀,“乌鸦新闻”大行其道
如果我们把媒体上报喜不报忧的新闻报道称作是“喜鹊新闻”的话,那么那些直面现实、报道“官场现形记”、曝光社会黑暗面的新闻报道就是“乌鸦新闻”。美国新闻界一向有以负面报道特色进行揭丑的“优良”传统“新闻记者们曾对“水门事件”、“五角大楼事件”、“克林顿性丑闻”等事件穷追不舍,他们掘地三尺般地挖掘这些新闻“富矿”并连篇祟牍地子以报道,以至于总统们在媒体的“监视”之下都有如坐针毡之感。罗斯福总统将这些专门揭丑的记者比喻为著名宗教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扒粪者”。毫无疑问,兴起于20世纪初美国“镀金时代”的“扒烘运动”与普利策的新闻思想不谋而合。普利策在世时目睹了当时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过程中混乱无序的社会现实: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尔虞我诈、企业家们巧取豪夺草菅人命、经济秩序杂乱无章扑朔迷离、普通大众物欲横流伤风败俗社会矛盾此起彼伏尖锐难调……这种种现状让普利策心急如焚。他认为媒体应该发挥“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优先关注天灾人祸和具体地揭露一个个社会腐败行为是记者们的基本使命——审视“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他主持的第一期《世界报》宣言中指出:“(报纸应)真正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而不为有钱有势者谋利益……它将揭露一切诡骗和无耻,抨击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它将以诚恳的态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②普利策为了使他所主办的报纸能发出”密西西比河上最响亮的声音”,毕其一生而铸一剑——一把锋芒毕露行侠仗义敢为人宙的舆论之“剑”。他曾说:罪恶、卑鄙和腐败罪害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与报纸相比。”③普利策的“揭丑报道”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美国的新闻价值观以及主流文化思想,导致了紧随而来的“进步时代”的“黑幕揭发运劫”,“乌鸦式新闻”从此主宰着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权。
据研究,普利策获奖新闻作品一向以揭露性新闻为主‘在1917~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此类新闻。④在今年评出的14项获奖作品中,属于负面报道的就有10项,占总数,的71.4%。其他4项为中性报道,至于正面报道似乎根本就登不上普利策奖的大“雅”之堂。“新闻机构不是社会机构的替代物,它就像一盏探照灯的光束不停地四处移动,把黑暗中的一件又一件事情暴露出来”。⑤本届普利策奖中负面报道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医疗、性丑闻、同性恋、铁路交通事故、种族歧视、灾难、伊拉克战争及卢旺选种族屠杀等方面。《洛杉矶日报》因勇于揭露公共医院的致命医疗事故和种族歧视而获得分量最重的奖项一一公共服务奖;国内报道奖授予《纽约时报》记者沃尔特·波格丹尼奇,他揭露了美国铁路交通事故中有关部门推卸责任现象,受到二致好评;其他的诸如对性丑闻、同性恋的报道以及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两组摄影获奖作品等,无不同负面内容有关。
虽然普利策奖的评选标准凸显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即提倡自由意志、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信用监督权、社会 正义与同情心等,但是过分地揭丑与曝光,就会过犹不及。难怪有人形容普利策不光“丑态毕霹”——政治丑闻、性丑闻、医疗事故、个人稳私等漫,夭飞舞,还“杀气腾腾”——血腥战争报道、种族清洗罪恶、人质劫持暴行等充斥版面。连一般的美国公民都认为媒体过多地报道负面新闻以及煽情性的腥、星、性捎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而强烈呼吁媒体不应该丧失应有新闻伦理道德,而沦为媚俗的“应声虫”。一些人无不揶榆地说:“我们的报纸正在迅速变成敞开的阴沟,用暴露出来的腐烂‘新闻’污染我们的空气,而这些所谓新闻本该流入通向迅速遗忘之海的下水道矿”⑥
三、公共健康报道惹人注目
在西方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严肃媒体现在倾向于用大量的时间和版面,报道一些不能用传统新闻价值标准衡量的新闻,它们往往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购物消费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信息。美国新闻界历来也重视对公共事务(包括公共健康)的报道,许多新奖就设置了专门颁发给那些致力于报道公共事务的记者和媒体,如普利策奖设有最佳公共服务奖和年度最佳服务报道,密苏里新闻协会设有最大贡献报纸奖,亚拉巴马州《伯朋翰新闻》(Birm_ingham News)评选年度最佳贡献市民奖。普利策奖设立之初拟定的4项新闻奖就开宗明义地写道:“(1)当年任何一家美国报纸所做出的最无私的和最有功绩的公益服务(‘为公众利益服务奖’Meritorious PublicService)……(4)高度准确、文笔洗炼,对公共福祉有所增进,获得公众的关注和尊敬。(‘报道奖’Reporting)”⑦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Leon MdsonFlint)认为媒体对公共健康教育和宣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健康总的来说是一件可以掌控的事情,而且对公共健康的任何威胁归根结底都是不够重视造成的,报纸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劝导功能。”⑧此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媒体在公共健康领域里无与伦比的传播优势,值得我们反省与深思。
在今年普利策奖项中,两家“获奖大户”的获奖作品中都有关注公共健康的报道。《洛杉矶时报》因揭露公共医院的医学问题以及种族歧视现象的报道获公共服务奖,普利策委员会对该报的“勇气以及详尽的调查”大加褒扬。而《华尔街日报》记者艾米·库斯有关癌症患者的新闻报道获得独家报道奖,评委们称他的系列报道讲述了病人、患者家属和医生鲜为人知的故事,把我们通常看不到的癌症患者的世界展现出来,篇篇都是“杰作”。另外一篇与医疗有关的关于干细胞研究中科学、伦理与人性问题的报道让《被士顿环球栅记者加雷思·库克捧走了解释性报道奖。在一届普利策奖中有3项获奖作品与公共健康有关,在该奖的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笔者初步统计第86、87、88届普利策奖涉及公共健康的奖项数分别是2、2、1)。
四、摄影作品充盈人文关怀
虽然美国媒体一向以尖锐、刻薄、挑剔而著称,但通过对本届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文本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实话报》表达美国下层穷人心声的评论,还是《华尔街日报》有关癌症患者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无不充盈着人文关怀精神。阅读这些报道后,读者对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就有一种真切的认识与感知,每位读者的心都被他们生存的“原生态”所攥住、所揪心甚至愤怒。尤其是突发新闻摄影奖系列作品和特写摄影奖作品,折射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尤其是战争中的真实情况,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表现人性的无助、无奈、执著、抗争与睿智。
《旧金山纪事报》记者迪亚妮,菲茨莫里斯因她“充满感情的像散文一样的”照片获特写摄影奖。她的照片记录了医院竭尽全力抢救一个在爆炸中受重伤的9岁伊拉克男孩,该男孩在灾害、伤痛面前表现出的非凡勇气让人感动。照片上的男孩左手全部用纱布包扎,露出了仅有的完好无缺的大拇指和部分截肢的无名指,并把它奋力按压在笔记本左侧。在爆炸中失去手掌的右手伤口已被医生用绷带包扎,一枝笔绑在这只致残的伤痕累累的胳膊上。他专心致志描绘着“美好”画卷,似乎忘却了疼痛、烦恼,抛却了孤独,沉迷在自己喜欢的艺术世界里,可是再美好的憧憬也难以抚平内心的创伤!许多人都为这张照片中孩子的遭遇而动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战争的残酷与百姓的孤立无援苦不堪言跃然“纸”上,诉诸人的感性,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人文关怀被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运用于新闻作品中能起到谴责肇事者、哀悼遇难者、抚慰受伤者、体恤无辜者的作用。美联社拍摄的20张有关伊战的悲剧照片也一样,全方位地呈现了战争状况下伊拉克民众的众生百态,有为死难同胞抱头痛哭且义愤填膺的伊拉克男子,有丧失爱子痛不欲生伤心欲绝的母亲,有面对美军大兵惊恐万分的伊拉克儿童,有的表现爆炸过后横尸遍地的惨状,有的表现伊拉克人偷袭美军成功后的欢天喜地……把身处伊战悲剧中人物的表情、内心世界、精神状态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弥漫着人文气息的摄影照片既以人为本,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又把美军的“暴行”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
注释:
①乔木:《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述评》,《新闻与写作》,2004(4)。
②③〔美〕W·A·斯旺伯格:《普利策传》,新华出版社1989年1版,P93~94,P64~65。
④〔美〕道格拉斯,贝茨:《美国普利策桨内幕》,新华出版社,1993年1版,Pll0~lll页。
⑤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NewYork:Free Press,1965),P229
⑥⑦〔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LeonMelson Flint)著,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99,P304。
⑧展江:《普利策新闻奖的历史演变》,《国际新闻界》,1998(2)。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