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拟”是一种修辞方式,即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形式。在新闻标题中运用仿拟手法可以为标题增色。如:
(1)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杭州日报》 2000年10月9日)
(2)教育难过金钱关(《农民日报》 1993年5月8日)
这两个例子都是“旧瓶装新酒”、留形换意的“翻作”,例(1)是从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演化而来,形象地说明媒体的双重作用,带有几分无奈。例(2)是对“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改造,一词之改,突出了教育资金对教育事业的制约。这两个例子虽然在原句中只改了几个字,却给人以新颖、生动之感。
一、仿拟的形式
在新闻标题写作中仿拟手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仿词
即仿照名言、古语、俗话等现成格式,造出具有新意的词语。仿词大多是以反义联想为基础的,所以往往是反义连用的。例如:
(3)网事无边(《视野》2000年第5期)
(4)北京出现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引题)
“久病床前有孝子”(主题)(《长春日报》”94年7月20日)
(5)重赏之下必有懦夫(《中国青年报》1985年8月18日)
(6)不让“五保”变“无保”(《中国社会报》2001年12月12日)
例(3)中的“网事无边”是仿照成语“往事无边”,进行谐音改换临时造出来的,很好地形容了网络无处不在的强大功能。例(4)写的是北京三替医护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从联系医院、寻医诊断到购买药品、陪护病人无所不包。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将这项工作称为替人“尽孝”。“久病床前有孝子”,即为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仿拟,形象生动地道出新闻事实。例(5)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仿拟,例(6)中的“无保”由“五保”谐音仿拟而来。例(4)~(6)分别将“有”对“无”、“懦”对“勇”、“无”对“五”进行对换,一下子改变了原句的论点,并与之对立,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形成一种反差,蕴蓄着一种深刻的内涵,幽默精警,耐人寻味。
(二)仿句
即仿照前人的句式,造出新句,以表现新的内容。如:
(7)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
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题)
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羊城晚报》1983年9月24日)
(8)常在河边走,千万别湿鞋(主题)
常振义要求抓好《洛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学习实施(副题)(《洛阳日报》2004年12月2日)
例(7)标题源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条标题把“知否?知否?”与“应是贱‘肥’贵‘瘦”’连用,强调肉价调整的必要性。新闻内容本属市场经济的题材,从广东对肥肉、瘦肉分别定价的事,想到春末夏初景色的更换,思想上的跳跃很大,如果没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不会产生这样丰富的联想,不会把一条纯经济的新闻写得这样富有文采。例(8)标题把俗语“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翻新成“常在河边走,千方别湿鞋”,既准确生动地概括了新闻事实,又产生了反常成趣的艺术效果。
(三)仿调
就是仿拟某种既成的语调或韵律,造出一个新句。如:
(9)主妇入肉市 归来气满胸
手提瘦肉者 不是排队人(《羊城晚报》1981年3月21日)
(10)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长江日报)2001年2月21日)
(9)题是仿拟宋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格律而成的。(10)题则主要是仿拟白居易的《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通过语句的反复与押韵,以及语句错落有致而紧凑的排列,而赋予了标题以抑扬顿挫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美感。由此不难发现,新闻标题从语音上求得变化,也可以丰富其表现力,有时甚至可以把事物的形象特征较鲜明地表现出来,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美感。
二、仿拟辞格的修辞效果
无论哪种类型仿拟,都是仿照已有形式,稍作更改,以表达新的内容,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具体说来,运用仿拟辞格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一)形象生动地阐述新闻事实
运用仿拟手法,可以生动形象地诠释新闻事实,突出新闻的主题思想。如:
(11)乡人具美酒 邀客到田家(《光明日报》1984年3月28日)
(12)力士一声唱 汗流知多少(主题)
本市举重健儿顶着热浪苦练硬功(副题)(《文汇报》1983年8月6日)
标题(11)是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衍化而来。这是一篇写华西农村旅游中心首次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消息,这条标题将这个旅游中心用中华民族传统方式接待游客的独特风格,画龙点睛地表现出来,韵味醇厚,意境优美。标题(12)“一声唱”和“知多少”,把举重健儿在高温季节苦练硬功的情景逼真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汗流知多少”是唐诗“花落知多少”衍化而成。这两个稿件本来写得比较平淡,配上这样的标题,新意顿出,兴味陡增。
(二)含蓄地表达倾向性
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都必须尊重事实的客观性,这是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共同要求,也是二者关系的共同基点,新闻倾向性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基础之上,因此,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并不是随意的。因为,过分的倾向性容易损害新闻的客观性,过于直露的情感容易影响新闻的可接受性。而使用仿拟手法,巧妙借用成语、俗语、占代诗词,就能含蓄地表达倾向性。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有许多清词丽句,“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它想象新颖,出语奇隽,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我们吸收其丰富营养,在制作标题时也能左右逢源,吟得佳句。
含蓄的标题,以能把渎者引进似知而不知的境界为妙。让读者似知,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让读者不知,是为了促使读者下定阅读文章的决心。所以,做题也有个意在言外之功,要做到有藏有露,藏露得当。藏则让渎者联想无限,露则使读者感受强烈。
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一版刊有一则赞扬上海镇江饮食店服务态度好的新闻。起先,引题为“热情待客,送茶递巾,帮助点菜,遐迩闻名”,主题是《镇江饮食店宾至如归》,副题是“十个月收到外地顾客来函和留条表扬近万件”。这样的标题已经不错了,但仔细推敲,总有“一览无余”之弊。后来,主题改为《客从远方来,进店如到家》、《客从他乡来,春风扑面来》等,好虽好,总不够含蓄。几经衍化,主题改定为《春风熏得游人醉,直把店家当自家》,取典于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一诗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其意而用之,而副题标为“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这就符合虚实结合、藏露得体的要求。
(三)对反面事物和不良现象进行嘲讽
文学宝库中的名言警句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浓缩的生活,是语言的精华。在新闻写作中直接引用或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进行仿造翻新,可以使新闻更新鲜活泼、更精练明快、更有韵味和意蕴,有时还无形中给读者一种讽刺性或幽默感。如: (13)借问尼庵何处有 学童遥指校园中(《光明日报》1989年10月15日)
(14)两岸刁难“便民船” 轻舟难过“万重山”(《井冈山报》1985年3月14日)
标题(13)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将挤占校园这样一个严肃尖锐而又深刻的社会现象生动地展示在渎者面前,使题意有声有色,有实有虚有韵味。作者对这一奇特现象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谴责也全寄寓在这恰到好处的仿词之中。标题(14)化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加以改造作为标题,人们很快就会联想到诗中写到的长江两岸的高山峻岭,印象就会特别深刻。改“已过”为“难过”,借自然界的“万重山”比喻社会上刁难敲诈“便民船”的不正之风,可渭人木三分。
三、运用仿拟应注意的
仿拟辞格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极为广泛,但在运用时应特别注意:所替换的词或词素应与原来的词或词素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相对,或相反,或有一定的语音关系,如谐音关系。如果既无一定的逻辑关系,又无语音关系的替换即可视为生造同语或用词不当。
使用仿拟辞格态度必须严肃,有目的地使用,不能单纯地为了显示雅致或追求幽默。仿拟的句式格调应该是比较固定的,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绝对不能把那些不大稳定而又是一般人感到陌生的句式格调拿来仿拟。这样的仿拟不仅达不到预期修辞目的,还会给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
如:“天涯若朋友——欧亚靠拢时势所然”。“天涯若朋友”来自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原诗后一句的意思是:虽远在天涯却近如邻居。“若”是像、如同的意思。“天涯”言其远,“比邻”喻其近,两者相比,用了“若”字。而“天涯”与“朋友”如何能比?
仿句的要求是完整性。仿句所仿拟的是句子,仿拟之后仍然是句子。句子是什么?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现代汉语词典》)。“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靠的是什么?是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的组合,是句子成分之间的恰当搭配。这种由“组合”“搭配”形成的意思上的完整性,正是仿句不同于仿词、仿语之处。句子成分搭配不当,诗意的完整性无从淡起。
仿拟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创新。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五四时期最具先锋意识的新锐人物——胡适先生有一段话颇令人回味:“凡富于创造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古人说得好:‘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从模仿中来。”仿拟标题是作者在对新闻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发挥,因而凝练精当,既似曾相识,又富有新意,它的富于情趣和绝妙之处,是其他类型的新闻标题所难以代替的。
(1)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杭州日报》 2000年10月9日)
(2)教育难过金钱关(《农民日报》 1993年5月8日)
这两个例子都是“旧瓶装新酒”、留形换意的“翻作”,例(1)是从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演化而来,形象地说明媒体的双重作用,带有几分无奈。例(2)是对“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改造,一词之改,突出了教育资金对教育事业的制约。这两个例子虽然在原句中只改了几个字,却给人以新颖、生动之感。
一、仿拟的形式
在新闻标题写作中仿拟手法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仿词
即仿照名言、古语、俗话等现成格式,造出具有新意的词语。仿词大多是以反义联想为基础的,所以往往是反义连用的。例如:
(3)网事无边(《视野》2000年第5期)
(4)北京出现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引题)
“久病床前有孝子”(主题)(《长春日报》”94年7月20日)
(5)重赏之下必有懦夫(《中国青年报》1985年8月18日)
(6)不让“五保”变“无保”(《中国社会报》2001年12月12日)
例(3)中的“网事无边”是仿照成语“往事无边”,进行谐音改换临时造出来的,很好地形容了网络无处不在的强大功能。例(4)写的是北京三替医护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从联系医院、寻医诊断到购买药品、陪护病人无所不包。三替医护服务公司将这项工作称为替人“尽孝”。“久病床前有孝子”,即为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仿拟,形象生动地道出新闻事实。例(5)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仿拟,例(6)中的“无保”由“五保”谐音仿拟而来。例(4)~(6)分别将“有”对“无”、“懦”对“勇”、“无”对“五”进行对换,一下子改变了原句的论点,并与之对立,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形成一种反差,蕴蓄着一种深刻的内涵,幽默精警,耐人寻味。
(二)仿句
即仿照前人的句式,造出新句,以表现新的内容。如:
(7)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引题)
爱吃瘦肉者,请你多付钱(主题)
本省十几个县市调整猪肉各品种之间的差价(副题)(《羊城晚报》1983年9月24日)
(8)常在河边走,千万别湿鞋(主题)
常振义要求抓好《洛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学习实施(副题)(《洛阳日报》2004年12月2日)
例(7)标题源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条标题把“知否?知否?”与“应是贱‘肥’贵‘瘦”’连用,强调肉价调整的必要性。新闻内容本属市场经济的题材,从广东对肥肉、瘦肉分别定价的事,想到春末夏初景色的更换,思想上的跳跃很大,如果没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不会产生这样丰富的联想,不会把一条纯经济的新闻写得这样富有文采。例(8)标题把俗语“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翻新成“常在河边走,千方别湿鞋”,既准确生动地概括了新闻事实,又产生了反常成趣的艺术效果。
(三)仿调
就是仿拟某种既成的语调或韵律,造出一个新句。如:
(9)主妇入肉市 归来气满胸
手提瘦肉者 不是排队人(《羊城晚报》1981年3月21日)
(10)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
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长江日报)2001年2月21日)
(9)题是仿拟宋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格律而成的。(10)题则主要是仿拟白居易的《长相思》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通过语句的反复与押韵,以及语句错落有致而紧凑的排列,而赋予了标题以抑扬顿挫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美感。由此不难发现,新闻标题从语音上求得变化,也可以丰富其表现力,有时甚至可以把事物的形象特征较鲜明地表现出来,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美感。
二、仿拟辞格的修辞效果
无论哪种类型仿拟,都是仿照已有形式,稍作更改,以表达新的内容,化熟悉为陌生,化平淡为新奇,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具体说来,运用仿拟辞格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一)形象生动地阐述新闻事实
运用仿拟手法,可以生动形象地诠释新闻事实,突出新闻的主题思想。如:
(11)乡人具美酒 邀客到田家(《光明日报》1984年3月28日)
(12)力士一声唱 汗流知多少(主题)
本市举重健儿顶着热浪苦练硬功(副题)(《文汇报》1983年8月6日)
标题(11)是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衍化而来。这是一篇写华西农村旅游中心首次接待外国旅游者的消息,这条标题将这个旅游中心用中华民族传统方式接待游客的独特风格,画龙点睛地表现出来,韵味醇厚,意境优美。标题(12)“一声唱”和“知多少”,把举重健儿在高温季节苦练硬功的情景逼真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汗流知多少”是唐诗“花落知多少”衍化而成。这两个稿件本来写得比较平淡,配上这样的标题,新意顿出,兴味陡增。
(二)含蓄地表达倾向性
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都必须尊重事实的客观性,这是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共同要求,也是二者关系的共同基点,新闻倾向性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基础之上,因此,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并不是随意的。因为,过分的倾向性容易损害新闻的客观性,过于直露的情感容易影响新闻的可接受性。而使用仿拟手法,巧妙借用成语、俗语、占代诗词,就能含蓄地表达倾向性。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有许多清词丽句,“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它想象新颖,出语奇隽,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我们吸收其丰富营养,在制作标题时也能左右逢源,吟得佳句。
含蓄的标题,以能把渎者引进似知而不知的境界为妙。让读者似知,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让读者不知,是为了促使读者下定阅读文章的决心。所以,做题也有个意在言外之功,要做到有藏有露,藏露得当。藏则让渎者联想无限,露则使读者感受强烈。
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一版刊有一则赞扬上海镇江饮食店服务态度好的新闻。起先,引题为“热情待客,送茶递巾,帮助点菜,遐迩闻名”,主题是《镇江饮食店宾至如归》,副题是“十个月收到外地顾客来函和留条表扬近万件”。这样的标题已经不错了,但仔细推敲,总有“一览无余”之弊。后来,主题改为《客从远方来,进店如到家》、《客从他乡来,春风扑面来》等,好虽好,总不够含蓄。几经衍化,主题改定为《春风熏得游人醉,直把店家当自家》,取典于南宋林升《题临安邸》一诗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其意而用之,而副题标为“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这就符合虚实结合、藏露得体的要求。
(三)对反面事物和不良现象进行嘲讽
文学宝库中的名言警句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是浓缩的生活,是语言的精华。在新闻写作中直接引用或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进行仿造翻新,可以使新闻更新鲜活泼、更精练明快、更有韵味和意蕴,有时还无形中给读者一种讽刺性或幽默感。如: (13)借问尼庵何处有 学童遥指校园中(《光明日报》1989年10月15日)
(14)两岸刁难“便民船” 轻舟难过“万重山”(《井冈山报》1985年3月14日)
标题(13)化用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将挤占校园这样一个严肃尖锐而又深刻的社会现象生动地展示在渎者面前,使题意有声有色,有实有虚有韵味。作者对这一奇特现象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谴责也全寄寓在这恰到好处的仿词之中。标题(14)化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加以改造作为标题,人们很快就会联想到诗中写到的长江两岸的高山峻岭,印象就会特别深刻。改“已过”为“难过”,借自然界的“万重山”比喻社会上刁难敲诈“便民船”的不正之风,可渭人木三分。
三、运用仿拟应注意的
仿拟辞格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极为广泛,但在运用时应特别注意:所替换的词或词素应与原来的词或词素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相对,或相反,或有一定的语音关系,如谐音关系。如果既无一定的逻辑关系,又无语音关系的替换即可视为生造同语或用词不当。
使用仿拟辞格态度必须严肃,有目的地使用,不能单纯地为了显示雅致或追求幽默。仿拟的句式格调应该是比较固定的,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绝对不能把那些不大稳定而又是一般人感到陌生的句式格调拿来仿拟。这样的仿拟不仅达不到预期修辞目的,还会给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
如:“天涯若朋友——欧亚靠拢时势所然”。“天涯若朋友”来自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原诗后一句的意思是:虽远在天涯却近如邻居。“若”是像、如同的意思。“天涯”言其远,“比邻”喻其近,两者相比,用了“若”字。而“天涯”与“朋友”如何能比?
仿句的要求是完整性。仿句所仿拟的是句子,仿拟之后仍然是句子。句子是什么?句子是“用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现代汉语词典》)。“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靠的是什么?是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的组合,是句子成分之间的恰当搭配。这种由“组合”“搭配”形成的意思上的完整性,正是仿句不同于仿词、仿语之处。句子成分搭配不当,诗意的完整性无从淡起。
仿拟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创新。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五四时期最具先锋意识的新锐人物——胡适先生有一段话颇令人回味:“凡富于创造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古人说得好:‘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从模仿中来。”仿拟标题是作者在对新闻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发挥,因而凝练精当,既似曾相识,又富有新意,它的富于情趣和绝妙之处,是其他类型的新闻标题所难以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