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美感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bea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的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是非常合适的美育教材。可是,为什么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呢?魏书生曾问学生:“如果三天不上课,你最着急的是哪门课?”学生回答的结果是英语排第一、语文排第五,其他的一些调查也显示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
   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是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的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时文章结构的安排也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最终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学生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就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能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来作分析领会。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他文献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余秋雨说:读书使人摆脱平庸。面对喧嚣人世,纷扰红尘,人们确实需要翻开书页,静静地嗅嗅书香,品品诗味,澄澈心灵。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每读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到,心里想读
期刊
李白是千古诗歌史中难得一见的浪漫不羁的天才,他的诗歌从唐代开始就一直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华民族由于历史和其他的原因,常常是拘束的、温柔敦厚的,急需注入一种开放的、自由进取的精神,李白的诗歌恰恰能够填补这一精神空白,李白的诗对中国人精神解放有种特殊的效应。读李白的诗,就好像喝五十六度的二锅头,一口下肚,烈兴上涌,令人畅快;读李白的诗,又好像观层峦叠嶂、汪洋大海,那雄伟壮观
期刊
中学语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痛苦”,教师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课堂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而学生对语文学习却不感兴趣,课堂上“万马齐喑”。知识可能学了一些,可文化素养却不高,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精神底蕴。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
期刊
今天听杨公平的《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讲座,有一句话感受最深,“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没有功利性的最纯粹的情感”。   事实上,即使是在学校这样角色单纯的场所,这种纯粹的没有功利性的情感也很少见。教师往往关心最多的是哪些学生的成绩好,能考什么样的大学;哪些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有效分,那些学生即使某一科成绩不错但也是无效分;甚至于哪些学生的父母是高官,哪些学生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等等。   教师怎
期刊
这学期,语文选修分两大块,一是《唐诗宋词选读》,一是《史记》。可以说,《史记》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也堪称完美的高中古文阅读典范之作。   可有些学生拿到《史记》课本后,又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甚至历尽千难万险要改学诗词。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史记》这么长的文言文,真可怕。   怎么能让这些文言文不再可怕呢?有人说,教学活
期刊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孩子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在社会有用武之地,都在学校的教育,其实,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育生涯的一部分。而在孩子的一生中,接触最早的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家庭教育。正如俗话说所说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必须要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以上分析,父母在平日生活中,就应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  
期刊
教师的教法不一,教学风格也多样,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大气灵动,有的温婉质朴。但都是从指导学生研究文本出发,自主学习,也处处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成效大家有目共睹。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语言优美,切入点简洁、自然、巧妙   比如,教学《赤壁赋》时,大多数教师的导入语都非常精彩,有的是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的是结合别人对苏轼的评价,有的是从苦难挫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和谐地衔接。彻底解决过去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引导探究、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经验模式轻创新实践等教学低效现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等待、设疑和反思,这样,才能调整好教师的角色,才能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   一、教师要学会等待   在学校平时的听课活动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情景一:一位教师教学
期刊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作文放到生
期刊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