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教学实践,从教法创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 历史课 创新精神 创新型教师 想象力 意境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反映在教育中便是教育史上先秦、宋明和近代几个历史时期的学术高峰期。这些时期的思想家们尊重传统、追求创新,推动了人的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但就现代意义的创新教育而论,谈到国内创新驾御的研究情况就不能不提及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近代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家。
陶行知指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这种腐朽的教育扼杀了人的创造力。他提出了着名的“六大解放”作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后创新的总体水平的前提和总量。没有创新的精神就没有创新的行为实践,更不可能有成果。
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呢?
一、做创新型教师
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适应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改革,自创新的教育路子。创新学习需要教师做创新型教师。
1.教学语言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可以学学这些学术明星: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崭露头角的易中天、刘丹、王立群等。他们同样是历史老师,但为何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护者呢?我们来看看易中天教授是如何讲历史的:
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们定性为恐怖组织了。”
“桓帝和灵帝都是不适合当皇帝的……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
“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滴~~,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尽管在学者眼中,红楼梦是小说的No.1,但是一般老百姓还是认水浒、三国。你看,各行各业供的祖师爷,都是三国、水浒里的人物——强盗,拜宋江为祖师爷;小偷,拜时迁…剃头的拜关羽…财神也是关羽…依我看关羽迟早会成为婚介行业的祖师爷,因为关羽对于爱情是有追求的。他和刘备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在攻打吕布之前,对曹操讲:打下吕布后,你要把某某嫁给我。曹操同意了……曹操一看:国色天香!近水楼台我就先得月了——占为己有了。结果弄得关羽很郁闷。”
易中天教授在讲历史时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自己的语言风格翻译正史,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我们不禁要问:历史还可以这么讲?的确,只要不违背历史史实。易中天提倡“妙说”历史,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这不失为历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法。
可能有老师就担心了,易中天的学生不需要高考,这样似乎可以。而我们的学生都是要参加高考的,讲究语言的专业化、严谨性。我认为这与高考并不矛盾,只要我们调动了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学好历史、答好历史就不是问题。
2.创新提问。
历史是可以假设的,假设的东西可以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历史时空可以无限切换的,不同的切换可以让学生品位不一样的历史和人物。
比如:岳飞若是先率领军队打败金兵再回去,将会出现怎样的历史局面?
又如评价武则天的辩论课上,一个学生认为:由于武则天是女的,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有的同学认为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应肯定。有的认为她残暴,应否定。有的认为应客观地公正地评价武则天,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假如没有闭关锁国,郑和或者中国别的航海家会遇见麦哲伦吗?资本主义萌芽会成长为资本主义吗?等等,不一凡举。
比如,讲资本主义萌芽,我就这样问:种子要发芽,要哪些条件?发芽后要长成树,又需要什么条件,要扼杀一颗发芽的种子,有多少种可能性?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思维的方法,还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有趣,更能培养能力。
3.创新教具、创新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每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都有优秀的诗篇。找出与所教历史阶段相一致、与课本内容相关,内容丰富史实性强的诗,构建优美意境,与学生一起品诗,提出相应问题。这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效果好。有时候,自己作上几首,还能获得学生的喝彩和共鸣。
如在讲《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开头创设意境的时候,用余光中的诗《乡愁》,在课堂结尾时我自己作一首《律·回归》。又如在讲中共一大的纲领时,我做打油诗一首:对象没有找对(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基本条件也不具备(无产阶级没有军队)\还说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原来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罪。
4.创新评价。
“创新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新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可见,创新的作用是何其之大,何其重要。我们的学生也需要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人有创新的需要,但它常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教育者就要通过教育去激发和培养它。有这样一句名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在历史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2.要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
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孔子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问,只有多思才能提出建设性问题。
3.要营造激活创新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应改变教学方式,开辟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正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所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衡量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习上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这样,学生才有时间用心品位、潜心揣摩、独立思考,在运用自己的眼光和大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充分享受创新思维跃动带来的快乐。
4.要磨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从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授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出版社,2001.
[2]易中天.品三国全集
关键词: 历史课 创新精神 创新型教师 想象力 意境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反映在教育中便是教育史上先秦、宋明和近代几个历史时期的学术高峰期。这些时期的思想家们尊重传统、追求创新,推动了人的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但就现代意义的创新教育而论,谈到国内创新驾御的研究情况就不能不提及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近代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家。
陶行知指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这种腐朽的教育扼杀了人的创造力。他提出了着名的“六大解放”作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后创新的总体水平的前提和总量。没有创新的精神就没有创新的行为实践,更不可能有成果。
中学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那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呢?
一、做创新型教师
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适应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改革,自创新的教育路子。创新学习需要教师做创新型教师。
1.教学语言创新。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可以学学这些学术明星: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崭露头角的易中天、刘丹、王立群等。他们同样是历史老师,但为何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护者呢?我们来看看易中天教授是如何讲历史的:
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们定性为恐怖组织了。”
“桓帝和灵帝都是不适合当皇帝的……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
“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滴~~,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尽管在学者眼中,红楼梦是小说的No.1,但是一般老百姓还是认水浒、三国。你看,各行各业供的祖师爷,都是三国、水浒里的人物——强盗,拜宋江为祖师爷;小偷,拜时迁…剃头的拜关羽…财神也是关羽…依我看关羽迟早会成为婚介行业的祖师爷,因为关羽对于爱情是有追求的。他和刘备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在攻打吕布之前,对曹操讲:打下吕布后,你要把某某嫁给我。曹操同意了……曹操一看:国色天香!近水楼台我就先得月了——占为己有了。结果弄得关羽很郁闷。”
易中天教授在讲历史时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自己的语言风格翻译正史,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我们不禁要问:历史还可以这么讲?的确,只要不违背历史史实。易中天提倡“妙说”历史,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这不失为历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法。
可能有老师就担心了,易中天的学生不需要高考,这样似乎可以。而我们的学生都是要参加高考的,讲究语言的专业化、严谨性。我认为这与高考并不矛盾,只要我们调动了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学好历史、答好历史就不是问题。
2.创新提问。
历史是可以假设的,假设的东西可以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历史时空可以无限切换的,不同的切换可以让学生品位不一样的历史和人物。
比如:岳飞若是先率领军队打败金兵再回去,将会出现怎样的历史局面?
又如评价武则天的辩论课上,一个学生认为:由于武则天是女的,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有的同学认为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应肯定。有的认为她残暴,应否定。有的认为应客观地公正地评价武则天,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假如没有闭关锁国,郑和或者中国别的航海家会遇见麦哲伦吗?资本主义萌芽会成长为资本主义吗?等等,不一凡举。
比如,讲资本主义萌芽,我就这样问:种子要发芽,要哪些条件?发芽后要长成树,又需要什么条件,要扼杀一颗发芽的种子,有多少种可能性?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思维的方法,还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比传统教学法更有效、有趣,更能培养能力。
3.创新教具、创新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每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都有优秀的诗篇。找出与所教历史阶段相一致、与课本内容相关,内容丰富史实性强的诗,构建优美意境,与学生一起品诗,提出相应问题。这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效果好。有时候,自己作上几首,还能获得学生的喝彩和共鸣。
如在讲《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开头创设意境的时候,用余光中的诗《乡愁》,在课堂结尾时我自己作一首《律·回归》。又如在讲中共一大的纲领时,我做打油诗一首:对象没有找对(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基本条件也不具备(无产阶级没有军队)\还说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原来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罪。
4.创新评价。
“创新涵容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的崇高性、独特性兼备的创新目标,涵容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涵容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涵容着为优化个体的创新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涵容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可见,创新的作用是何其之大,何其重要。我们的学生也需要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人有创新的需要,但它常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教育者就要通过教育去激发和培养它。有这样一句名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在历史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2.要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
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还要求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孔子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问,只有多思才能提出建设性问题。
3.要营造激活创新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应改变教学方式,开辟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正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所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家魏书生认为“衡量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不在于我讲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与否,而在于学习上学得积极、主动、快乐、高效与否”。这样,学生才有时间用心品位、潜心揣摩、独立思考,在运用自己的眼光和大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充分享受创新思维跃动带来的快乐。
4.要磨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的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从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史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授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出版社,2001.
[2]易中天.品三国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