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与身份认同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加林是《人生》的主人公,他的悲剧是一代人的悲剧。他厌恶自身的农民身份,希望通过奋斗得到新身份,在寻找自己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他深受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的影响,最终以悲剧收场。
  关键词:身份认同;高加林;自卑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2-147-02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任何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身份是指自身所处的地位,它是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是被社会认可的凭证。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乏对这类追求身份认同的人的描写,例如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雷尔,维•苏奈保尔《毕斯沃司先生的房子》中的毕斯沃司,他们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身份,尽管这些与当时的环境、时代不相协。《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如此。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描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追求城市身份,但最终被城市拒之门外,回归黄土地的经历。笔者试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方面分析高加林身份认同的悲剧。
  一、种族
  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遗传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性格、气质、观念、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倾向。高加林的种族基因与路遥极其相似。路遥是农民出身,家境贫寒,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贫困、饥饿的描写,例如《在困难的日子里》:“冬天啊,你给这个饥饿的大地又平添了多少灾难和不幸。”贫困使人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这一切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我自己知道,我的人格这样被践踏,并不是因为我品行不端正,仅仅是因为我贫困啊!……”贫困的折磨使人们渴望金钱,重视金钱。因此,在当时的农村流行着一种不良风气,认为金钱重于教育,刘巧珍冲她父亲叫嚷,就说明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个钱!你再知道个啥?……”
  路遥受过教育,才华横溢。贫困的自卑与拥有知识的自尊畸形地糅合在一起,折磨着他,使他变得异常敏感。作者将这种独特的情感不遗余力地注入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而在高加林身上诸多矛盾体现得更为复杂。作为一名农村青年,高加林受过教育,聪明能干,希望凭借自己的本事成就一番事业。与其他村民相比,他有文化,但他身上也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复杂的身份使他变得虚荣。他去卖馍时,“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准备叫卖时“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这些都在时刻提醒着他不愿面对的事实——“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企图摆脱或忽略农民身份,但现实总是在刻意提醒他。他为自己身为农民而自卑、痛苦、无奈。他厌恶农民这个“无知”的身份。
  二、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本文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氛围。
  陕北地方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对于与之共生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种无形的制约。《人生》开篇就写到高加林发展受挫(民办教师被别人顶替),当时的他感到:“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我国农民历来背朝黄土面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从刚开始的顺从天意发展到后来的听从人意,这种传统意识使他——这位“非传统”的文化青年无法苟同,他拥有知识,相信知识,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知识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他感到生不逢时,无用武之地。
  社会生活环境逼迫着高加林,他不甘贫穷守愚,不愿像父辈那样麻木、懦弱,一辈子拴在土地上,更不想将自己的才华、理想湮没在黄土中,他比以往更想转换自己的身份。农民身份使他感到自卑,甚至受辱,变得十分敏感,卖馍时遇到张克南,误会人家的好意,认为人家是在彰显城市人的优越感,便用刻薄的话让他的同学难堪:“你们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在村里人面前,他自信、积极进取,努力尝试做一些“农民身份”所不敢做的事——“卫生改革”,希望施展抱负,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乡土社会,作者每次描写高加林时,都会写到苍鹰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飞翔,这种意象从侧面彰显他的雄心。但是农村人已习惯如此,一切新的事物会使他们感到害怕,无法接受“新”思想。例如刘巧珍刷牙得不到家里人赞同,反而被骂道:“不要脸的东西……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高加林的举动更是和自己“农民身份”不符,引来众人的嘲笑。
  三、时代
  《人生》的背景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时,农村改革正在起步,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悄悄渗透到乡村的角角落落,城市与农村扭曲地互动着,一些文学作品对此做了相关描写,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社会问题。城市经济发达,生活丰富多彩,轻松刺激的氛围使高加林式的农村青年好奇、向往。与此同时,城市的陌生、自身身份的自卑以及落后的传统观念使他们矛盾、痛苦。身为农民,他们却鄙视农民身份;追求城市身份,却无法被人认同。高加林去城里挑粪,被城里人骂:“这些乡巴佬,真讨厌!”这深深地伤害了高加林这样的农村人,在城里人眼中,农民竟是如此的不堪!“他鼻根一酸,在心里想:乡里人就这么受气啊!一年辛辛苦苦,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打下粮食,晒干簸净,拣最好的送到城里,让这些人吃。”高加林变得自哀自怜,对城里人身份既爱又恨。
  终于,命运眷顾了高加林,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城市,得到了朝思暮想的新身份,这使他如鱼得水,才华得到了施展的舞台。城里人看到他出色的表现,对他的新身份予以认同。高加林感到自己真的融入到了新身份给他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之中。小说末了,他无可奈何地回到农村,所有的抱负都成为泡影,酿成了悲剧。
  高加林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城乡差异,如果不是落后的农村风气,高加林不会急于摆脱自己的身份;如果不是城里的不正之风,高加林也没有机会拥有城市身份,吞下不愿意吞下的恶果。
  总之,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种族、环境、时代共同决定了高加林的命运,小说揭示了与高加林一样有知识的农村青年面对农民身份(种族)、社会(环境)、城乡差异(时代)时的无奈。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3).
  [2]丹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刘小莉.一个青年奋斗者的悲剧——浅析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9,(01).
其他文献
摘 要:腐败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阻力,针对这一问题,反腐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今天,体制外的反腐更应发挥关键作用,非政府组织作为体制外反腐败的主要力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反腐败;困境;路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112-03    当今社会,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腐败不仅是政府官员违规的
目的探究传统美术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创新平面设计路径。方法基于社会发展对传统美术的影响及作用,分析传统美术在当前的应用范围,并具体到平面设计中,探析传统美术融入其中
摘要:目前,陕西省已具备了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条件,慈善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慈善救助项目正在完善、慈善宣传工作有了新提升、慈善组织发展较快。然而目前陕西省的慈善事业还存在着慈善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全、组织发展受限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增强公民慈善意识、提高慈善组织效率、加快规范慈善事业法律政策、发挥媒体在慈善事业中的宣传和监督作用等的“合力”作用,才能真正推动陕西省慈善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省;慈
目的研究贮藏温度和时间对黑蒜主要化学成分、质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黑蒜为原料,在室温和4℃下贮藏180 d,并定期检测黑蒜的主要组成、质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6例在2016年4月至2017年3
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民生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够协调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慢、生活质量低、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扬
摘 要:公益广告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与社会公众的对话。人们在对话过程中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使对话得以顺利进行,使对话目的得以实现。合作原则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行为中遵守的规定,本文主要从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角度对公益广告语进行分析,以其获得更好的交际、宣传效果。  关键词:公益广告;语用;合作原则;会话含义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