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流传于闽南地区。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其传承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笔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南音文化的传承场域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南音同样面临着“断层”现象。本项目根植于非物质文化传统乐器实验,在南音琵琶制作的基础上,经过数据调查与分析,研制适用于6-12岁儿童演奏的南音“童琶”,并通過各项渠道将其进行推广,使更多学习南音的儿童能够更好的演奏,以此来扩大南音的传承范围。
【关键词】:南音“童琶”;制作技艺;推广
我国的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凭借其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南音文化。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2009年,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但是,这样的努力却没有真正解决南音的生存危机:南音的关注度普遍提高,但由于南音本体的方言限制,导致不理解闽南方言的受众对南音的关注仅仅停留于表面;南音的曲词韵调缓慢,无法适应于现今的快节奏生活规律;社团成员面临老龄化且逐渐减少等许多问题仍旧存在。少年儿童作为新生代的主力军,是继承和发展馆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接触南音是传承南音文化的关键所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如何传承延续成为现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南音“童琶”的制作实验
(一)南音“童琶”的形制概述
南音“童琶”构造分为琵琶头、琵琶桶、琵琶面板、琴弦、复手以及一些零件部分。琵琶头作为独立的部分,向后135度弯曲,呈钝角;琵琶桶是琵琶的主体部分,呈梨形状;琵琶面板选用梧桐木制作而成,南音艺人们通常称之为“桐面”,梧桐木的纹理直顺质地较松,使共鸣能够更好传递。面板制作为凹陷状,板面上粘有“品”以及双开两个“凤眼”,在下方的正中央开有一个半圆的出音孔,称为“天井”,在天井上粘有复手,复手上的四个弦孔分别与弦轴连接四条琴弦。南音琵琶的四条弦分别称之为母线、二线、三弦、子线。
(二)南音“童琶”制作流程
1、选材锯料
选取一块杉木来制作琵琶桶。在选取好的木料上用尺子量好所需的尺寸并用画笔画出样式,用锯子将多余的部分锯掉,形成一块琵琶形状的坯。
2、打坯掏膛
将锯好的坯用尺子量好边沿厚度,并画出琵琶桶的边沿,用锯子切割,之后用斧头将桶内多余的木料剔除挖凿,并进行简单的打磨,音桶的上方窄底部宽,在最宽处的两侧边缘,用各挖一个方槽。琵琶桶的背面用平口凿刀凿出大致的弧形曲线,之后通过进行抛光修整。接着,選取一块木料按照尺寸制作出一条音梁架于方槽之中。
3、制作面板
选取一块桐木板,沿绘制好的线进行切割。切割好后对边沿进行打磨,同时在面板两侧镂刻出两个月牙形状的图案。之后,在面板正中的下方用刻刀刻出出音孔。面板制作好后,与琵琶桶的正面及音梁进行粘合。
4、制作凤头与岳山
选取木块,绘制出凤头的形状,利用凿刀进行切割,并用刨刀打磨修整。接着用电钻在弦槽两侧钻各钻出两个孔,这两个孔用于安插弦轴。然后切割岳山的外形,将凤头与岳山用胶水粘合。最后将凤头嵌入琵琶桶并粘合。
5、粘复手栓弦
将复手涂上胶水,粘于面板正中央下端的出音孔上。接着在4个弦轴上各钻出一个洞系弦。
6、上漆
用瓦片土浸水,和匀后均匀涂抹于琵琶桶上,放置通风处晾干,晾干后再用砂纸磨平,这样的程序进行3次,对细孔和缝隙进行修补。修补过后在背板上刮腻子粉,晾干后用砂纸磨平,一般需要3-4遍。接着在背板上刷黑漆,干透后用手工抛光,这样的程序也需要3-4遍。最后,为面板着色,一般涂为黑色。
7、定弦调音
选择好弦的型号,将弦的一端系于弦轴的洞中,另一端系于复手的弦孔,转动弦轴将弦拉紧。对琵琶进行试音,观察弦与琵琶面板的间距是否合适,不合适再进行调整。
8、安装品、相
首先切割符合尺寸的三棱柱,用玳瑁和贝壳粘贴于面上,然后按照尺寸的顺序依次粘贴于颈部;接着用玳瑁按照尺寸制作出长条形来做品。在确定好位置后进行粘贴。
9、完成琵琶
琵琶完成后必须对其进行最后的调试以确保音准无误。
二、南音“童琶”的推广思考
(一)推广缘由
几十年来政府为了南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政策,例如举办南音大会唱、南音进中小学、召开学术研讨会等等。但笔者在研究生期间走访过学校中发现,开设南音课程的学校依旧很少,南音文化在大众眼里虽然有了普遍认知,但也仅仅停留在南音的基础知识上,同时,在馆阁社团中年轻人所比重小,组织内部仍有很多缺陷,最大的问题便是传承上的青黄不接。
馆阁、社团、学校都为南音的教学场域,馆阁、社团的成员中小学生平均在2名以内,且基本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深入了解后得知,有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成人琵琶的受用年龄层面在小学四年级以上,过小的儿童无法很好地持拿南音琵琶,因此在这些场域的教学中,不会教授四年级以下的学生。
(二)推广策略
乐器的推广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除了以乐器本身来做为推广中心之外,外界的传播、乐器文化的利用也可作为推广的一部分。
(1)通过学校、馆阁、官方南音社团进行推广
南音“童琶”是面向6-12岁的儿童进行研制,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是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引导能够大大促进儿童对兴趣的培养。面向小学音乐教师做南音“童琶”的产品推介,在介绍南音文化的同时,指导授课教师使用南音“童琶”开设小学低年级的南音课程以及南音兴趣班,促使儿童对南音“童琶”演奏形成基本的认知,将乐器与音乐教育、器乐表演相结合,鼓励教师利用“童琶”创编新节目,让更多儿童了解南音、学习南音、参与南音。 民间馆阁传承是南音所固有的传承模式,馆阁的形成多以民间艺人们自行组织玩乐为主,而儿童社员则是以内部成员血亲为纽带的带入为主。南音“童琶”的研制使兒童不再局限于演唱,使其可以提前使其進入南音琵琶的学习。因此,南音“童琶”借以家族的纽带,在家族中以教学的方式进行推广。
在儿童意识逐渐养成之际,官方的南音社团有义务与责任培养新生代的传承人。官方的南音社团有别于民间,属于政府组织机构。定期的展演、讲座、教学必不可少。南音“童琶”可借以官方团体进行儿童南音琵琶演奏、南音“童琶”的讲座,并社团老师的教学来让大众所熟知。
(2)乐器、教育培训机构、演绎、比赛的联合机制
南音“童琶”的推广可以借鉴其他乐器产业的推广机制,例如星海钢琴。乐器的产生衍生出对乐器的教育,南音“童琶”除了依托南音馆阁、学校这样的场域,还可以思考在民办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发展。艺术教育培训机构能够提供更多元的演绎平台,而通过广阔的平台展示,南音“童琶”将被更多人所熟知,也将有更多人参与其中。而比赛的设立需要联合培训机构来开展,比赛奖项一方面能够鼓励更多的儿童来接触南音,另一方面也作为推广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大众的关注。
(3)充分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推广
网络媒体现下已经成为大众分享和宣传的重要场域,利用媒体电视、广播、音响的推广方式,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创建网站以及公众号来展示作品,顾客、收藏家、南音爱好者都能感受到最为直观的南音“童琶”基本信息,以第一印象来收纳受众者的目光。大众的购买心理多是较为被动的,在推广过程中应杜绝让大众四处搜寻的可能性,因此,网络推广也需要有全面的信息和一目了然的链接导航。
新闻资讯、广播电台的播报能够使消息传播的更为广泛,与媒体机构的联合对南音“童琶”的研发出品做出相应的报道,开展相关的活动进行宣传是推广南音“童琶”的又一方式。
结语
与许多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样,南音“童琶”的制作需要对每个步骤进行细致地考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南音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以及南音琵琶的演奏技能以确保南音“童琶”制作的精准无误。在此基础上,对6-12岁儿童的调查也必不可少,需要综合分析考量得出适用的尺寸范围。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南音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断层”的现象,认为培养儿童对南音的认知是急需的。南音“童琶”的研制,是为了能够使儿童这一受众群体更早而且更好的接触南音,为南音的传承培养后备团体。
【关键词】:南音“童琶”;制作技艺;推广
我国的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凭借其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南音文化。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2009年,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但是,这样的努力却没有真正解决南音的生存危机:南音的关注度普遍提高,但由于南音本体的方言限制,导致不理解闽南方言的受众对南音的关注仅仅停留于表面;南音的曲词韵调缓慢,无法适应于现今的快节奏生活规律;社团成员面临老龄化且逐渐减少等许多问题仍旧存在。少年儿童作为新生代的主力军,是继承和发展馆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接触南音是传承南音文化的关键所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如何传承延续成为现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南音“童琶”的制作实验
(一)南音“童琶”的形制概述
南音“童琶”构造分为琵琶头、琵琶桶、琵琶面板、琴弦、复手以及一些零件部分。琵琶头作为独立的部分,向后135度弯曲,呈钝角;琵琶桶是琵琶的主体部分,呈梨形状;琵琶面板选用梧桐木制作而成,南音艺人们通常称之为“桐面”,梧桐木的纹理直顺质地较松,使共鸣能够更好传递。面板制作为凹陷状,板面上粘有“品”以及双开两个“凤眼”,在下方的正中央开有一个半圆的出音孔,称为“天井”,在天井上粘有复手,复手上的四个弦孔分别与弦轴连接四条琴弦。南音琵琶的四条弦分别称之为母线、二线、三弦、子线。
(二)南音“童琶”制作流程
1、选材锯料
选取一块杉木来制作琵琶桶。在选取好的木料上用尺子量好所需的尺寸并用画笔画出样式,用锯子将多余的部分锯掉,形成一块琵琶形状的坯。
2、打坯掏膛
将锯好的坯用尺子量好边沿厚度,并画出琵琶桶的边沿,用锯子切割,之后用斧头将桶内多余的木料剔除挖凿,并进行简单的打磨,音桶的上方窄底部宽,在最宽处的两侧边缘,用各挖一个方槽。琵琶桶的背面用平口凿刀凿出大致的弧形曲线,之后通过进行抛光修整。接着,選取一块木料按照尺寸制作出一条音梁架于方槽之中。
3、制作面板
选取一块桐木板,沿绘制好的线进行切割。切割好后对边沿进行打磨,同时在面板两侧镂刻出两个月牙形状的图案。之后,在面板正中的下方用刻刀刻出出音孔。面板制作好后,与琵琶桶的正面及音梁进行粘合。
4、制作凤头与岳山
选取木块,绘制出凤头的形状,利用凿刀进行切割,并用刨刀打磨修整。接着用电钻在弦槽两侧钻各钻出两个孔,这两个孔用于安插弦轴。然后切割岳山的外形,将凤头与岳山用胶水粘合。最后将凤头嵌入琵琶桶并粘合。
5、粘复手栓弦
将复手涂上胶水,粘于面板正中央下端的出音孔上。接着在4个弦轴上各钻出一个洞系弦。
6、上漆
用瓦片土浸水,和匀后均匀涂抹于琵琶桶上,放置通风处晾干,晾干后再用砂纸磨平,这样的程序进行3次,对细孔和缝隙进行修补。修补过后在背板上刮腻子粉,晾干后用砂纸磨平,一般需要3-4遍。接着在背板上刷黑漆,干透后用手工抛光,这样的程序也需要3-4遍。最后,为面板着色,一般涂为黑色。
7、定弦调音
选择好弦的型号,将弦的一端系于弦轴的洞中,另一端系于复手的弦孔,转动弦轴将弦拉紧。对琵琶进行试音,观察弦与琵琶面板的间距是否合适,不合适再进行调整。
8、安装品、相
首先切割符合尺寸的三棱柱,用玳瑁和贝壳粘贴于面上,然后按照尺寸的顺序依次粘贴于颈部;接着用玳瑁按照尺寸制作出长条形来做品。在确定好位置后进行粘贴。
9、完成琵琶
琵琶完成后必须对其进行最后的调试以确保音准无误。
二、南音“童琶”的推广思考
(一)推广缘由
几十年来政府为了南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政策,例如举办南音大会唱、南音进中小学、召开学术研讨会等等。但笔者在研究生期间走访过学校中发现,开设南音课程的学校依旧很少,南音文化在大众眼里虽然有了普遍认知,但也仅仅停留在南音的基础知识上,同时,在馆阁社团中年轻人所比重小,组织内部仍有很多缺陷,最大的问题便是传承上的青黄不接。
馆阁、社团、学校都为南音的教学场域,馆阁、社团的成员中小学生平均在2名以内,且基本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深入了解后得知,有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成人琵琶的受用年龄层面在小学四年级以上,过小的儿童无法很好地持拿南音琵琶,因此在这些场域的教学中,不会教授四年级以下的学生。
(二)推广策略
乐器的推广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除了以乐器本身来做为推广中心之外,外界的传播、乐器文化的利用也可作为推广的一部分。
(1)通过学校、馆阁、官方南音社团进行推广
南音“童琶”是面向6-12岁的儿童进行研制,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是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引导能够大大促进儿童对兴趣的培养。面向小学音乐教师做南音“童琶”的产品推介,在介绍南音文化的同时,指导授课教师使用南音“童琶”开设小学低年级的南音课程以及南音兴趣班,促使儿童对南音“童琶”演奏形成基本的认知,将乐器与音乐教育、器乐表演相结合,鼓励教师利用“童琶”创编新节目,让更多儿童了解南音、学习南音、参与南音。 民间馆阁传承是南音所固有的传承模式,馆阁的形成多以民间艺人们自行组织玩乐为主,而儿童社员则是以内部成员血亲为纽带的带入为主。南音“童琶”的研制使兒童不再局限于演唱,使其可以提前使其進入南音琵琶的学习。因此,南音“童琶”借以家族的纽带,在家族中以教学的方式进行推广。
在儿童意识逐渐养成之际,官方的南音社团有义务与责任培养新生代的传承人。官方的南音社团有别于民间,属于政府组织机构。定期的展演、讲座、教学必不可少。南音“童琶”可借以官方团体进行儿童南音琵琶演奏、南音“童琶”的讲座,并社团老师的教学来让大众所熟知。
(2)乐器、教育培训机构、演绎、比赛的联合机制
南音“童琶”的推广可以借鉴其他乐器产业的推广机制,例如星海钢琴。乐器的产生衍生出对乐器的教育,南音“童琶”除了依托南音馆阁、学校这样的场域,还可以思考在民办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发展。艺术教育培训机构能够提供更多元的演绎平台,而通过广阔的平台展示,南音“童琶”将被更多人所熟知,也将有更多人参与其中。而比赛的设立需要联合培训机构来开展,比赛奖项一方面能够鼓励更多的儿童来接触南音,另一方面也作为推广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大众的关注。
(3)充分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推广
网络媒体现下已经成为大众分享和宣传的重要场域,利用媒体电视、广播、音响的推广方式,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创建网站以及公众号来展示作品,顾客、收藏家、南音爱好者都能感受到最为直观的南音“童琶”基本信息,以第一印象来收纳受众者的目光。大众的购买心理多是较为被动的,在推广过程中应杜绝让大众四处搜寻的可能性,因此,网络推广也需要有全面的信息和一目了然的链接导航。
新闻资讯、广播电台的播报能够使消息传播的更为广泛,与媒体机构的联合对南音“童琶”的研发出品做出相应的报道,开展相关的活动进行宣传是推广南音“童琶”的又一方式。
结语
与许多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样,南音“童琶”的制作需要对每个步骤进行细致地考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南音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以及南音琵琶的演奏技能以确保南音“童琶”制作的精准无误。在此基础上,对6-12岁儿童的调查也必不可少,需要综合分析考量得出适用的尺寸范围。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南音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断层”的现象,认为培养儿童对南音的认知是急需的。南音“童琶”的研制,是为了能够使儿童这一受众群体更早而且更好的接触南音,为南音的传承培养后备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