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融合是世界性的难题。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呈现出频率低、程度浅的特点。创建能够吸引来华留学生参与的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tudent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简称SICA)可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空间、平台和主要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他们建构新的角色和身份认同,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和传统,激发和培养他们知悉中国、友好中国、热爱中国的情怀。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学生跨文化适应和融合,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数量众多的来华留学生,如何让他们克服跨文化适应的障碍,尽快融入国内高校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学习,这不仅关系到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跨文化适应的概念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国内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然不少,学者们见仁见智、见木见林,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在笔者看来,跨文化适应即个人在变换环境时所做的心理调适,使其能在工作或生活方面减少冲突及压力,在心理上增加舒适感及自在感。学术界通常从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考察跨文化适应状况。有必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留学生学习时间较长、求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不同层次的学位,对于这类留学生而言(即通常所说的学历生),笔者更倾向于华东师范大学朱国辉博士的观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应该增加一个维度:学术适应维度,即个体与东道国高校相互调整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是短期生或者語言生,则这个维度的可以忽略,不予考量。
笔者同意朱国辉博士的研究观点,家人和亲戚朋友是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社会支持,而以中国本土老师和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学校支持在心理适应中的作用并不显著。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很大程度受性别和国别的影响。另外,留学动机越强,适应社会文化的困难越低。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和适应的现状
跨文化交流是适应的前提和手段,跨文化适应是交流结果和目的。实践证明,跨文化交流频率越高、程度越深,跨文化适应舒适度就越高、融合性越强。据了解,来华留学生有进一步与中国本土有着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而且其中很多人的这种意愿还非常强烈。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在很多留学生比例较大的高校,不仅中国学生鲜有机会与来华留学生交流,来华留学生也很少主动与国内学生交流。此外,大部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集中于通过熟人介绍,而且不少来华留学生交往基本限于学习语言文化这一目的。这导致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呈现出频率低、程度浅的特点。
三、影响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分析
首先,中西文化的隔阂以及语言障碍首当其冲。刚来到中国时,来华留学生会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新奇甚至于激动喜悦,即“蜜月”阶段。然而,在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中,这种好奇感会随着适应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而使得沟通交流变得力不从心,这时尤会引发思乡之情,孤独感也扑面而来。此前的“蜜月”阶段往往会转为“文化休克”状态。因为语言不通,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频率和层次都相对较低。
其次,当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体制的弊端。为了管理的方便,绝大部分高校无一例外都建有单独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食堂和教室,来华留学生单独编班上课,与中国学生几乎没有重叠或交叉的学习、生活空间。因为不在一起上课或者生活,至少来华留学生失去了很多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美国、英国等接收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在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一个共同的做法是,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和学习。这种管理模式为留学生与当地学生交往创造了很多机会。
再次,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发挥有限。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各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关于外国文化的学生社团,但是这些社团大部分以中国学生为主,只有少数的来华留学生参与。此外,中国学生的社团没有特别针对来华留学生的项目,这导致来华留学生对参加学生社团的兴致不高。
四、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在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与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個结论,在高校里,创建能够吸引来华留学生参与的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tudent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简称SICA),建立本土学生与来华留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宽留学生的交际面,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对于提高本土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大有裨益。具体体现在:
第一,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可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可以搭建相互学习语言、交流文化、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的平台。
第二,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与优秀而有共同志趣的同龄人共事,可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提供主要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打造最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丰富而风格各异的活动和项目,可为来华留学生提供释放激情和肯定自我的最佳舞台,不仅有利于在异国他乡建构新的角色和身份认同,更能有收获一个视野,一份历练和一种成长。
第四,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和传统,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他们知悉中国、友好中国、热爱中国的情怀。
总而言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紧密联系、充分互动的纽带,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发挥着沟通世界、传播中国的桥梁作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各高校应该用好这一学生社团,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学生跨文化适应和融合,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数量众多的来华留学生,如何让他们克服跨文化适应的障碍,尽快融入国内高校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学习,这不仅关系到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一、跨文化适应的概念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国内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然不少,学者们见仁见智、见木见林,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在笔者看来,跨文化适应即个人在变换环境时所做的心理调适,使其能在工作或生活方面减少冲突及压力,在心理上增加舒适感及自在感。学术界通常从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考察跨文化适应状况。有必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留学生学习时间较长、求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不同层次的学位,对于这类留学生而言(即通常所说的学历生),笔者更倾向于华东师范大学朱国辉博士的观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应该增加一个维度:学术适应维度,即个体与东道国高校相互调整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是短期生或者語言生,则这个维度的可以忽略,不予考量。
笔者同意朱国辉博士的研究观点,家人和亲戚朋友是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主要社会支持,而以中国本土老师和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学校支持在心理适应中的作用并不显著。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很大程度受性别和国别的影响。另外,留学动机越强,适应社会文化的困难越低。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和适应的现状
跨文化交流是适应的前提和手段,跨文化适应是交流结果和目的。实践证明,跨文化交流频率越高、程度越深,跨文化适应舒适度就越高、融合性越强。据了解,来华留学生有进一步与中国本土有着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而且其中很多人的这种意愿还非常强烈。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在很多留学生比例较大的高校,不仅中国学生鲜有机会与来华留学生交流,来华留学生也很少主动与国内学生交流。此外,大部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集中于通过熟人介绍,而且不少来华留学生交往基本限于学习语言文化这一目的。这导致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呈现出频率低、程度浅的特点。
三、影响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原因分析
首先,中西文化的隔阂以及语言障碍首当其冲。刚来到中国时,来华留学生会对于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新奇甚至于激动喜悦,即“蜜月”阶段。然而,在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中,这种好奇感会随着适应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而使得沟通交流变得力不从心,这时尤会引发思乡之情,孤独感也扑面而来。此前的“蜜月”阶段往往会转为“文化休克”状态。因为语言不通,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频率和层次都相对较低。
其次,当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体制的弊端。为了管理的方便,绝大部分高校无一例外都建有单独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食堂和教室,来华留学生单独编班上课,与中国学生几乎没有重叠或交叉的学习、生活空间。因为不在一起上课或者生活,至少来华留学生失去了很多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美国、英国等接收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在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一个共同的做法是,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和学习。这种管理模式为留学生与当地学生交往创造了很多机会。
再次,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发挥有限。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各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关于外国文化的学生社团,但是这些社团大部分以中国学生为主,只有少数的来华留学生参与。此外,中国学生的社团没有特别针对来华留学生的项目,这导致来华留学生对参加学生社团的兴致不高。
四、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在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与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個结论,在高校里,创建能够吸引来华留学生参与的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tudent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简称SICA),建立本土学生与来华留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宽留学生的交际面,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对于提高本土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大有裨益。具体体现在:
第一,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可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可以搭建相互学习语言、交流文化、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的平台。
第二,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与优秀而有共同志趣的同龄人共事,可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提供主要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打造最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丰富而风格各异的活动和项目,可为来华留学生提供释放激情和肯定自我的最佳舞台,不仅有利于在异国他乡建构新的角色和身份认同,更能有收获一个视野,一份历练和一种成长。
第四,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和传统,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他们知悉中国、友好中国、热爱中国的情怀。
总而言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紧密联系、充分互动的纽带,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发挥着沟通世界、传播中国的桥梁作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各高校应该用好这一学生社团,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