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仿写 意境到位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it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仿写是近年来在高考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仿写题型,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7题就是典型一例。题目如下:
  依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仿写题一般有内容、形式、修辞和字数四个方面的要求。这道题在内容要求上限制较少,除“月”“湖”“鱼”不能作为描述对象,其他意象皆可。“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这一点则对形式和字数作了规定。在修辞方面,题目没有硬性规定。
  观察示例,这是一首内容实在、意境优美、意象关联强的诗歌,我们仿写的诗歌也必须呈现这些特点,但很多同学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失分。
  【失分示例1】 残花落在尘土中;
  鸟儿飞走了,
  留下枯树昏鸦——
  看得见李清照无助的泪水吗?
  【分析】 这位同学的答案存在的问题是意象内在的关联性不符合示例提示的要求。示例中的意象之间存在因果关联,鱼儿游致月影碎、月影碎致嫦娥怨,意象之间关联紧密,构成了一幅月夜动静有致的优美画面。而这位同学写的“残花落尘土”“鸟儿飞”“枯树昏鸦”“李清照”这些意象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联。
  【失分示例2】 落花散在微风里;
  蝶儿飞去了,
  溢得花香满天——
  感受到花儿无奈的哭泣么?
  【分析】 这位同学仿写的问题出在意境的情感基调上。“溢得花香满天”是一种喜悦之境,而“无奈的哭泣”体现的是悲伤的灰色调,前后情感基调不符,导致仿写的意境不协调。
  【失分示例3】 残虹立在云彩间;
  风儿吹去了,
  搅得霞光零碎——
  看见了长虹憔悴的容颜么?
  【分析】 这则仿写在形式和意境上均符合要求,只是“搅得霞光零碎”与示例“碎得月影半池”结构不相符,“零碎”是形容词,而示例中的“半池”是数量词,将“零碎”改为“满天”就完美了。
  【失分示例4】 树影落在地面上;
  萤火虫飞去了,
  碎了树影一片——
  听见了树影悲伤的感叹么?
  【分析】 这位同学仿写的问题在于内容不符合事理。萤火虫飞去,不可能导致树影“碎一片”的情形,将“一片”改为“几点”更合适。
  由上可见,诗歌仿写题除了在内容范围、句式结构、修辞、字数等方面要符合要求,更要注意意境与示例相符。诗歌文学意味浓,追求文采,寄寓哲思,同时讲求组合意象达到意境优美的目的。因此,仿写诗歌时一定要从整体把握意象之间的关联,合理组合意象,呈现优美的意境。
其他文献
对比和反衬手法可以说是古诗词鉴赏题中考查最多的艺术手法,它们看起来很相似,其实不一样。  【什么是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使双方都更加鲜明,从而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  比如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考查的《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